首页期刊导航|南方农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方农业
南方农业

唐洪军

双月刊

1673-890X

nfnyzz@vip.163.com

023-65706728

401329

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市农科院内

南方农业/Journal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查看更多>>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主办的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办刊宗旨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反映创新性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和新技术,传递农业前沿技术研究信息、报道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为重庆及整个南方的农业科研、技术交流和农业发展服务。逢奇数月出版。集学术性、指导性、实用性于一体,刊载作物栽培及育种、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园艺、蚕桑、茶园、畜牧、水产、农机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报告、综述和实用技术,以及农业经济、农业发展战略、农产品加工及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和对策性文章。主要栏目有:创新研究,专题论述,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技术推广,企业之窗,市场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发酵蒲公英黄酮的安全性评价及对斑马鱼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

    黄镜潼吴金保朱陈圆刘从富...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斑马鱼为模型,评价发酵蒲公英黄酮(Fermented Dandelion Flavonoids,FDF)的发育毒性并探讨其是否对特非那定引起的心脏毒性具有保护作用.采用不同浓度(50、100、150、200、250、300、350 μg·mL-1)的FDF处理受精后7~9 hpf(hours post fertilization)的斑马鱼胚胎至96 hpf,显微镜下观察其发育情况,24 hpf时记录胚胎自主运动频率,仔鱼孵出后记录心率、拍照测量体长、卵黄囊体积并统计孵化率,评估FDF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选择24 hpf的斑马鱼胚胎,设置对照组、溶剂对照组(DMSO)、模型组(1.5 μg·mL-1特非那定)、FDF组(10、25、50、100 μg·mL-1)、特非那定(1.5 μg·mL-1)+FDF(10、25、50、100 μg·mL-1)组,记录48 hpf初孵仔鱼心率、拍照测量静脉窦-动脉球(SV-BA)距离,探究FDF是否对特非那定诱导的斑马鱼心脏毒性具有保护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50~200 μg·mL-1的FDF处理可促进斑马鱼胚胎发育,高于250 μg·mL-1 FDF组孵化率显著降低(p<0.05),胚胎发育受到抑制,350 μg·mL-1孵化率为0;FDF暴露后胚胎自主运动频率显著降低(p<0.05);72 hpf时,FDF浓度高于50 μg·mL-1使斑马鱼仔鱼卵黄囊体积极显著增大(p<0.01),当FDF浓度在100 μg·mL-1以上时斑马鱼仔鱼体长极显著降低(p<0.01),250 μg·mL-1的FDF导致斑马鱼心率显著降低(p<0.05).建立特非那定诱导斑马鱼心脏毒性模型后观察到:48 hpf时,与对照组相比,高于10 μg·mL-1的FDF暴露使斑马鱼心率显著升高(p<0.05),添加特非那定后斑马鱼心率极显著降低(p<0.01),SV-BA距离极显著升高(p<0.01),表明模型建立成功.与特非那定组相比,10~100 μg·mL-1 FDF预暴露对斑马鱼心率和SV-BA距离均无显著影响,但25 μg·mL-1 FDF预暴露组对特非那定引起的心率降低有缓解趋势.研究表明,低浓度(≤100 μg·mL-1)FDF暴露可促进斑马鱼胚胎发育,对斑马鱼无毒性;高浓度(≥250 μg·mL-1)FDF有轻微的心脏毒性,抑制胚胎发育并降低孵化率;FDF对特非那定诱导的斑马鱼心脏毒性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发酵蒲公英黄酮斑马鱼特非那定安全性评价胚胎发育心脏毒性

    烘干温度对不同品系栀子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曹敏刘燕琴杨小玉韩蓉蓉...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烘干温度对不同品系栀子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烘干温度烘干的不同品系栀子样品中的栀子苷、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含量进行测定,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烘干温度与栀子有效成分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40~90℃范围内,烘干温度越高,烘干所需时间越短;不同烘干温度下不同品系栀子的有效成分含量变化趋势一致,烘干温度与栀子苷、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渝栀1号、渝栀2号、渝栀3号和混合栀子分别在烘干温度40、40、50和40℃下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烘干温度对不同品系栀子有效成分含量影响较大,不同品系栀子的最适烘干温度存在一定差异.

    栀子烘干温度栀子苷西红花苷高效液相色谱

    两种化学型黄樟矮林生长差异及其精油含量分布规律

    顾祎昕俞勇熠丁颖魏希...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不同化学型黄樟矮林精油的利用效率,推动其精油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以2年生芳樟醇型和柠檬醛型黄樟矮林为材料,比较分析其萌芽数、萌条数、萌条长度和粗度、单株鲜质量、单株叶鲜质量、单株小枝鲜质量、单株主枝鲜质量、叶片、小枝和主枝出油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芳樟醇型黄樟矮林的萌芽数达12.27个,显著大于柠檬醛型黄樟(8.53个),但在萌条数方面,两种化学型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柠檬醛型黄樟矮林的萌条长度为167.03 cm,显著长于芳樟醇型黄樟(112.37 cm);萌条粗度为28.97 mm,也显著大于芳樟醇型黄樟(17.98 mm).柠檬醛型黄樟矮林单株鲜质量、单株叶鲜质量、单株小枝鲜质量和单株主枝鲜质量显著高于芳樟醇型黄樟矮林,但柠檬醛型黄樟矮林叶/小枝、叶/主枝、叶/枝和(叶+小枝)/主枝显著小于芳樟醇型黄樟矮林,且生物量大,叶/枝反而小.芳樟醇型黄樟矮林叶片出油率显著高于柠檬醛型黄樟矮林,小枝、主枝的出油率差异不显著,两种化学型黄樟矮林的精油含量均为叶>小枝>主枝.

    矮林黄樟化学型生物量出油率

    甘蔗/花生间作对土壤无机磷组成及其活化机制的影响

    巩怡斐黎玉婷付越李思琪...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甘蔗/花生间作对土壤无机磷组成与活化机制的影响,设置了甘蔗单作、花生单作、甘蔗/花生间作3种种植模式,系统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中不同无机磷的组成及与有机酸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甘蔗单作相比,甘蔗/花生间作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别提高了8%和12%;除闭蓄态磷(O-P)含量显著降低外,铁结合态磷(Fe-P)、铝结合态磷(Al-P)和钙结合态磷(Ca-P)含量分别提高了46%、15%和16%;甘蔗间作土壤中总有机酸、苹果酸和柠檬酸含量分别提高了6%、16%和45%,琥珀酸降低了56%;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全磷与柠檬酸呈显著正相关(r=0.61,p<0.05);速效磷与苹果酸呈极显著正相关(r=0.74,p<0.01),与柠檬酸呈显著正相关(r=0.60,p<0.05),与pH呈显著负相关(r=-0.63,p<0.05);琥珀酸与Fe-P呈显著负相关(r=-0.62,p<0.05).综上所述,甘蔗/花生间作通过影响土壤中有机酸含量和pH,从而改变土壤中无机磷的组成并促进其活化.

    甘蔗花生间作有机酸无机磷

    贝莱斯芽孢杆菌高密度发酵工艺优化及其生物有机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朱晋杨文佳王宁
    26-3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中国微生物菌剂市场供需关系整体表现为供略大于求,随着农业绿色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微生物菌剂的市场需求将逐渐释放.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BER1是一株具有多种功能的菌株(保藏编号:CCTCC NO:23398;专利号:ZL 202111563541.1),在防治土传病害、促进土壤养分转化和作物生长方面有重要的研究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推进BER1菌株的产业化,探究其高密度发酵培养基及在田间的应用效果,以BER1菌株发酵液中的活菌数和孢子数作为评估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该菌株的最佳发酵配方和最适发酵条件,分析该菌株在促进水稻生长和产量方面的潜力.结果:BER1菌株最适发酵配方为蛋白胨8 g·L-1、豆粕粉42.109 g·L-1、葡萄糖5 g·L-1、玉米淀粉40 g·L-1、酵母浸粉3 g·L-1、三水磷酸氢二钾2 g·L-1、七水硫酸镁0.5 g·L-1、硫酸锰0.294 g·L-1、碳酸钙3 g·L-1、氯化钠2 g·L-1;最适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pH值7、发酵温度32℃、转速220 r·min-1、发酵时间32 h.优化后发酵液中活菌数达31.94×109 CFU·mL-1,孢子数达30.95×109 CFU·mL-1,较优化前分别提高了55.80%、55.72%.将配方优化后的菌液以10%的添加量添加到普通有机肥中,能显著提升水稻的叶绿素含量、株高、每株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理论产量较对照组增加了152.73 kg/667 m2.结论:优化后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ER1发酵工艺能显著提高活菌数和孢子数,将之按10%添加量添加到普通有机肥中,能显著提高水稻的多项农艺性状和产量.

    贝莱斯芽孢杆菌单因素试验响应面优化水稻增产

    五个种源观光木一年生苗生长规律分析

    周凡王义平杨志军刘冰钰...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观光木的苗期生长规律,对5个种源观光木幼苗的年生长节律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拟合的Logistic方程生长模型(R2>0.97,p<0.01),可将5个种源观光木苗期的苗高和地径年生长进程划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生长盛期、生长后期4个时期.其中,生长盛期的苗高和地径的生长量分别占全年的60.39%~66.22%和60.33%~72.56%.凭祥和南宁种源的年生长积累均大于其他3个种源,且苗高和地径生长相似;5个种源的苗高比地径晚1个月进入生长盛期,早1个月进入生长末期.5个种源观光木1年生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节律,符合"S"型生长曲线,且地径和苗高呈现出异速生长现象.观光木1年生播种苗的生长过程遵循Logistic曲线规律,可在苗木速生期加强水肥管理,以提高苗木质量.

    观光木种源苗期生长规律Logistic方程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大头菜漂浮育苗的影响

    王琴代利娟董翠翠刘然方...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缺叶"大头菜为试验材料,氮磷钾复合肥为营养液设计了 6个试验处理进行漂浮育苗,从出苗率、叶长、叶宽、鲜质量等农艺性状方面比较不同浓度复合肥营养液对大头菜漂浮育苗苗势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大头菜漂浮育苗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以肥料浓度400 g·m-3处理的大头菜幼苗各项生长指标最优,最适宜大头菜漂浮育苗.同时,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易于推广.

    营养液大头菜复合肥漂浮育苗

    油茶优良无性系"川荣-55号"在四川盆地丘陵区的区域试验

    喻秀艳黄玥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川荣-55号"油茶在四川盆地丘陵区的栽培效果,在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富顺县及内江市隆昌市开展了区域试验,分析了其主要性状和茶油籽品质.结果表明:该油茶品种的平均单位面积冠幅产量为1.43 kg·m-2,平均鲜出籽率为47.56%,平均干出籽率为30.69%,油茶籽平均含油率为49.37%,均高出当地农家品种20%以上,各试验地间变异小,主要性状稳定.油茶籽脂肪酸组成成分及其含量相对稳定,油酸平均含量高达78.10%,亚油酸与亚麻酸的比值为4.18∶1~6.18∶1,维生素E平均含量为5.39 mg·(100 g)-1.经综合评价,"川荣-55号"油茶各性状优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适宜作为良种在四川盆地南部、东南部低山丘陵区推广发展.

    "川荣-55号"油茶主要性状含油率脂肪酸组成油茶籽品质

    成渝地区油菜轻简机械化制种技术简介

    刘锐文王权志韩梅李志...
    51-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菜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川渝地区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为了满足成渝地区扩种油菜的需要,提高该地区油菜制种轻简化、高效化栽培技术,结合我国油菜种植现状及成渝地区油菜种植现状,从制种前期准备、播种及移栽、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成渝地区油菜制种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并对未来农业进一步走向轻简化和智能化进行了展望.

    油菜制种轻简化机械化成渝地区

    "玮两优8612"在汨罗市作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任向进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玮两优8612是以不育系华玮338S与华恢8612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稻新品种,其株叶形态理想、穗粒结构协调、抗逆性优异、高产潜力大.为给玮两优8612作再生稻栽培提供技术支持,以湖南省汨罗市为例,从秧田准备、摆盘、营养土准备、种子处理、播种、秧苗管理、大田选择与整理、移栽、田间管理、收割和留桩等方面总结了玮两优8612头季栽培技术,从重施发芽肥、科学管水、适施调节剂、病虫害防治、黄熟收割等方面总结了玮两优8612再生季栽培技术.

    玮两优8612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湖南省汨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