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方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方文物
南方文物

樊昌生

季刊

1004-6275

nanfangww@126.com

0791-6594676

330008

江西省南昌新洲路2号

南方文物/Journal Relics from Sout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南方,而向东南亚,主要刊登我国南方地区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文物博物事业研究论文,交流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文博工作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两湖地区隋唐墓葬出土盟器神煞的构成与变迁

    徐斐宏
    154-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盟器神煞是两湖隋唐墓中的重要随葬品,主要包含镇墓兽、生肖俑、人首有翼俑、连体俑、镇墓武士、门吏俑等种类;它们各自的出现时间与演变轨迹不尽相同,整体面貌经历了"层累"的形成过程,是新因素不断融入、地区丧葬礼俗逐步丰满的产物.两湖隋唐墓葬中大部分盟器神煞被安放于甬道,生肖俑则于墓葬后部拱卫逝者,此种格局与《大汉原陵秘葬经》"盟器神煞篇"的记载有较高相似性,二者可能存在部分共同文化渊源,而两湖隋唐墓葬文化的历史影响或需重新评估.

    两湖隋唐墓葬盟器神煞《大汉原陵秘葬经》

    试论北朝至隋代墓葬的十二生肖——兼谈神怪俑问题

    刘绎一
    170-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新出版的《武昌隋唐墓》集中公布了一批南方隋墓,是南方墓葬最早使用十二生肖的案例.为厘清早期墓葬十二生肖题材的流传脉络,本文对北朝至隋代墓葬各类十二生肖形象进行了梳理,主要包括北朝崔氏墓生肖俑、北齐十二生肖和三十六禽壁画、北周晚期至隋代的四神十二生肖墓志线刻、隋代长江中游生肖俑四组.本文认为,北朝崔氏墓的生肖俑派生出两条脉络,其中十二生肖题材在北方上层墓葬中流传,后以墓志线刻形式普及开来;同时神怪俑在青齐地区成为葬俗,后传入长江流域,启发了长江中游隋墓对生肖俑的再创造.

    南北朝隋代墓葬美术十二生肖神怪俑

    中古墓葬所见双身连体形象的研究——以高句丽壁画墓与武昌隋唐墓为中心

    李钟石周昕语
    183-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句丽壁画墓葬和武昌隋唐墓都发现与神煞俑相关的双身连体形象.武昌地区随葬神煞俑的习俗可能来自山西、河北地区,该习俗在唐高宗晚期至唐玄宗初年较为流行,基本消失于安史之乱之后.从高句丽壁画墓葬的图像配置来看,地轴(地神)是蕴含着调整土地中心作用的地神,武昌隋唐墓出土的地轴可能与道教雷法相关.这类题材的跨时空出现,表明二者都是以东汉墓葬文化传统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双身连体形象神煞俑高句丽壁画墓葬武昌隋唐墓流传演变

    历史场景中的武昌隋唐墓——论魏晋南北朝长江中游考古学文化的发展

    方笑天
    198-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于南北东西交通汇融之地的长江中游,在汉唐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是武昌隋唐墓产生的重要历史场景.汉末至西晋时期,长江中游的考古学文化取得长足发展,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与这里沟通南北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中原北方战乱时接受移民的情况息息相关.南朝时期,长江中游墓葬的面貌与下游差距加大,表现出具有特色的青瓷、画像砖、陶俑传统.武昌隋唐墓接续这一发展脉络,在本地传统以及外来影响下,形成如今所见的丰富面貌.武昌隋唐墓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汉唐之间长江中游的地位问题,在中原纷乱之时,这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南北经济重心大转移中的次区域转移,即从黄河中游的经济重心转向长江中游的经济重心.

    长江中游魏晋南北朝考古学文化发展经济重心转移

    汉唐间附俑灶模型的考古学观察——从武昌隋唐墓所出器物谈起

    王音
    210-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武昌隋唐墓所出附俑灶模型切入,在全面搜集整理汉唐间附俑灶模型实物资料的基础上,廓清了此类器物时空分布的整体框架,具体考察了其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域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及所反映的地域交流情况,并指出武昌隋唐墓中随葬的附俑灶模型更多地应是受关中西魏北周墓葬文化影响的结果,是该地区墓葬面貌兼及南北的表现之一.

    附俑灶模型汉唐时期武昌隋唐墓

    云南沧源汤不拉和平文化洞穴遗址石制品的初步研究

    吴沄邱开卫罗伊周玉端...
    219-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汤不拉洞穴遗址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属澜沧江三级支流勐董河流域.2018年11月云南沧源崖画及相关遗址考古工作项目调查时发现该遗址,次月复查后对其进行了试掘.地表扰乱层采集和试掘共发现石器183件,全部为打制石器,包括单面器、砍砸器、石核、石片、石片工具、手锤-研磨器等.其中,单面器为和平文化的典型工具类型——苏门答腊式石器.原料的岩性种类较多,花岗岩、玄武岩、片麻岩、石英等较常见.该洞穴为典型的和平文化遗址,是沧源境内发现和报道的第三处和平文化遗址.由于遗址地层被近现代人类活动破坏严重,没有获得可靠的绝对年代数据,但根据其石制品的技术-文化属性并与周边及东南亚同时期石制品对比可知,其年代范围大致为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

    和平文化石器技术砾石工业中国西南东南亚大陆技术思想

    说早期金文中的物质名词"金"

    徐晓美慧
    231-233,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金"的构词与相关量词,"金"的造字本义,以及"金"之来源,指出早期金文中的物质名词"金"应表"金属原料"之义,过去认为其含义与"铜"相关是不准确的.

    "金"金属原料

    从东石寺遗址看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的动物利用

    戴玲玲袁广阔韩长松李晓敏...
    234-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仰韶文化晚期,中原地区的聚落分化逐渐加强,稻米、大豆数量的增加,为多种农作物种植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以河南省焦作市东石寺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分析为基础,探讨仰韶文化晚期对动物资源的利用.东石寺遗址出土动物遗存378件,以哺乳类动物为主.量化统计显示,鹿科动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最多,其次为猪,牛及其他野生动物的骨骼较少.猪的M3尺寸及死亡年龄分析表明猪群以家猪为主,包含少量野猪.除作为重要的肉食来源外,获取鹿角用于制作骨角器也是人们猎获鹿科动物的重要原因.结合西山等遗址已有研究可知,仰韶文化晚期,中原地区延续并发展了饲养家猪以获取肉食资源的传统,但不同遗址间在家猪的饲养和依赖上存在一定差异,这或许与遗址的规模和性质有关.

    东石寺遗址仰韶文化晚期动物考古

    宁波大榭遗址的制盐功能认证与制盐流程复原研究

    周雪琪雷少崔剑锋
    241-250,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宁波大榭遗址出土的夹砂陶器、夹贝陶盆、烧土块、支脚、结核物等遗物进行检测,对相关遗物进行成分、物相分析以获得基本的材质信息,对部分遗物中的碳酸钙进行了碳、氧同位素的研究以了解其形成过程,帮助判断遗迹成因与遗物所经历的事件,并且辅以锶同位素去判断一些样品的海相或陆相来源.分析结果表明,一些非海相、但与海水关系密切的方解石质结核物的生成温度在38℃左右,或许是在晾晒过程中,土壤中原本的钙质与盐泥或盐水中的钙质混合并析出,最终形成了这种遗迹.此外,陶盆内壁的风化情况以及其中贝壳羼和料的碳、氧同位素也显示其可能用来煮水,同时观察到一些红烧土块外部风化酥粉严重,可能也曾在加热后被投入盐水中辅助升温.综上所述,大榭遗址的遗迹遗物与制盐密切相关,且当地的制盐产业可能采用了晒煮结合的工艺.

    大榭遗址新石器时代盐业考古科技考古

    郑德坤和他的《中国考古学》

    罗丰李欣瞳
    251-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郑德坤是随着中国考古学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第一代考古学家,他青年时期就读于燕京大学、哈佛大学,并获得考古学博士学位,期间受到了洪业、顾颉刚等多位名家的影响与帮助.工作期间曾在厦门大学、华西大学博物馆、剑桥大学等学术机构任职,出版多本重要著作,策划了极具特色的多项展览,所开课程也有广泛的影响力.郑德坤一生著作颇丰,尤其是三卷本《中国考古学》,是二十世纪英文世界最为全面的中国考古学通论之一,内容丰富,观点也极具创见,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反馈,其海外影响力相当深远.郑德坤与《中国考古学》在海外对中国文化的推介作用,应当在中国考古学史上予以更多关注.

    郑德坤中国考古二十世纪海外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