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方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方文物
南方文物

樊昌生

季刊

1004-6275

nanfangww@126.com

0791-6594676

330008

江西省南昌新洲路2号

南方文物/Journal Relics from Sout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南方,而向东南亚,主要刊登我国南方地区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文物博物事业研究论文,交流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文博工作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史前陶器产地研究中的常用假设试析

    李涛
    109-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器是史前考古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其生产地点和原料来源是陶器产地研究的核心命题.虽然20世纪30年代岩相分析已被应用于探讨陶器的生产地点与流通路径,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多元素分析技术出现,特别是化学成分分析与薄片岩相学相结合,才为陶器产地研究的推广奠定理论和技术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基于化学成分分析的"产地假设"(Provenience Postulate),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后普遍推崇的化学成分分析与薄片岩相学的整合,促成了陶器产地研究的阶段性飞速发展.但研究者利用上述手段解决考古学问题时,于"产地假设"外,往往还应用或引申许多新假设(更准确地说是新"预设"),其理论出发点涉及陶器的功能—类型学、技术—风格、生态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地球化学.本文聚焦产地研究中普遍使用的化学成分分析与岩相学分析,初步梳理出相关研究中的五个常用假设,旨在明晰产地研究语境中的假设与阐释的关系现状,并期望为后续的产地研究提供思路上的借鉴.

    史前陶器产地研究化学成分薄片岩相分析

    试论陶器指印反映的相关问题——以邓槽沟梁遗址为例

    葛利花王振祥崔英杰
    12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器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古人行为活动与自然资源深度融合创作的产物,器型、纹饰、工艺等更迭变化亦是人类认知与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提取邓槽沟梁遗址龙山文化时期陶器指印,结合指纹研究相关成果,对陶工年龄、社会分工以及陶器制作专业化程度等社会生产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邓槽沟梁遗址龙山时期指印陶工年龄社会专业化

    世界体系理论及其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温成浩
    1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体系理论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理论包容性的分析视角.它虽然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提出的一种理论解释,但它在以长时段分析见长的考古学研究中同样具有理论解释能力.总体来说,世界体系分析中核心与边缘的二元概念及其动态平衡对我们理解史前考古学中的文化互动以及文明进程的兴衰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尤其是对经济维度的重视在以物质文化分析为基础的考古学研究中同样十分具有阐释和应用潜力.

    世界体系核心与边缘文化互动考古学应用

    江苏宜兴法藏寺地宫舍利瘗埋初探

    王文波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苏宜兴法藏寺地宫是北宋中晚期新出现的"转轮藏地宫",出土有大量遗物,类似的地宫形式在江浙、山东地区也有发现,这与宋辽时期舍利瘗埋中佛经地位的提升关系密切.法藏寺地宫出土有密教相关的佛经、法器、造像和真言咒语等,但这些密教因素是分散和混杂的.受宋代社会世俗化趋势的影响,法藏寺地宫在出土物、供养形式、参与人群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特征.

    法藏寺地宫转轮藏佛经地位密教因素世俗化

    汉唐时期都城城门建筑遗迹考古研究述论

    汪盈
    146-1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唐时期都城城门遗址是中国古代都城和建筑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唐都城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系统刊布,为研究城门建筑遗迹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材料.本文梳理了汉唐时期都城城门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的重要贡献,结合考古学、建筑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考察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的建筑遗迹考古研究夯实基础.

    建筑考古都城城门汉唐

    泉州八卦沟与唐宋泉州城的规划思想

    汪勃齐晓瑾
    152-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修建城墙需要大量的土方,筑城工程往往伴有壕沟的开挖.泉州古城海拔较低,其城市给排水及城壕体系的建设与唐宋泉州城规划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泉州开元寺和州治的相对位置关系、子城和罗城的规划营建、八卦沟无八卦之象而如是称谓等诸多事例是其规划思想与易学相关联的表象;八卦沟是其城池系统中一个与自然环境不断产生物质交换的动态组成,是泉州古城规划营建中相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理论和自然认知、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展现;泉州城的兴建时间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整体格局的形成则是在理学兴盛之际,体现出了唐宋时期儒、道、佛等共存的知识世界中城市规划营建的思想与实践.

    泉州城唐宋空间格局八卦沟

    曲阳北岳庙唐代石刻研究

    夏炎
    160-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可考并有完整物质、文本信息的北岳庙石刻群的出现始于唐代.北岳庙现存四通唐代祠庙碑,分别为开元九年、开元十五年、开元二十三年及天宝七载由地方长官主持建立.四唐碑及其碑阴、碑侧唐人祭祀题记,与北岳庙其他唐代零散石刻,共同构成了八至九世纪唐代官方北岳祭祀的连续性记录.自宋代以来,北岳庙诸唐刻始终为学界所关注,不仅是传统金石学研究的热点,也是现代历史学领域探讨信仰、政治、宗教诸课题所使用的重要史料.北岳庙唐代石刻资料是一个多维度的研究入口,今后可以继续从不同视角出发,让"老"资料焕发出"新"的学术活力.

    北岳庙恒山唐代石刻祭祀

    宣化辽墓墓室构件尺度与视觉空间研究

    刘雨婧
    170-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墓葬三维重建导出的正射影像图,对宣化辽墓墓室的建筑构件进行尺度和视觉分析,探讨墓室空间是否为墓主的永居之所.将墓室作为整体空间来考虑,可视其为一个象征性的理想空间,而且其建造者能够区分理想与现实.因此仙境的象征只是美好愿望的表达,生者仍然将墓室视为逝者的永久宅第.

    宣化辽墓砖雕壁画墓室空间

    中国东南地区距今5000年的瓷石质高温硬陶技术——来自福建南山、岩仔洞遗址的证据

    范宗祥周振宇刘思然崔剑锋...
    176-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关注中国印纹硬陶技术在新石器晚期的起源问题.基于全覆盖式采样,通过包括吸水率与维氏硬度测试、陶器岩相学、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ED-XRF)、热膨胀、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在内的综合性方法,本研究对福建明溪南山遗址(5300-4300 cal.BP)、将乐岩仔洞遗址(5000-4300 cal.BP)出土陶器样品共计160个进行了制作工艺的全面分析和复原.结果表明,南山遗址的灰黑陶与两遗址的厚胎灰白陶具有接近成熟印纹硬陶的低吸水率与高硬度,这一胎体的优良物理性能,是使用瓷石质原料并在1100~1250℃的高温下烧成的结果.两遗址早期硬陶的年代可溯至距今5000年,代表了中国已知最早的瓷石高温烧造技术,标示出东南地区新石器晚期制陶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后世成熟印纹硬陶的创烧奠定了技术基础.两遗址的其他陶类或为烧结不佳的次品,或拥有不同的制陶原料来源,导致了陶质、陶色、硬度等方面较强的多样性,可能代表了印纹硬陶发展起步阶段的生产状况.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山遗址岩仔洞遗址印纹硬陶高温陶制陶技术

    试析邵武斗米山下层遗存——闽江上游新石器晚期文化的新思考

    黄运明
    188-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位于闽江上游富屯溪流域的邵武斗米山遗址下层遗存进行地层学和类型学分析,该遗存墓葬类陶器群与地层类A组陶器群为斗米山下层早期遗存,地层类B、C组陶器群为斗米山下层晚期遗存.斗米山下层早期遗存与长江北岸皖西南、鄂东地区的黄鳝嘴文化相似,斗米山下层遗存晚期遗存包含了闽西北地区南山第二、三期遗存和闽北地区牛鼻山文化晚期遗存等两类遗存.斗米山下层早期遗存的发现和识别,填补了闽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5500年考古学文化遗存的空白,同时也将闽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来源投向了皖江流域.以黄鳝嘴文化为主体的斗米山下层早期遗存的形成和出现,应该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崧泽时代文化融合与扩张进程在闽江上游的最初体现.

    闽江上游斗米山遗址下层遗存黄鳝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