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方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方文物
南方文物

樊昌生

季刊

1004-6275

nanfangww@126.com

0791-6594676

330008

江西省南昌新洲路2号

南方文物/Journal Relics from Sout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南方,而向东南亚,主要刊登我国南方地区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文物博物事业研究论文,交流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文博工作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鲁西南地区龙山文化家户的植物消费与利用——青邱堌堆遗址(2018)的植硅体证据

    曹靖靖高继习赵永生刘海燕...
    239-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青邱堌堆遗址 2018 年发掘获得的14 份样品进行了植硅体分析,通过来自龙山时期房址的材料对当时遗址内家户的生业模式进行了分析论述,进而探索龙山时期的社会组织形态.在龙山时期,该遗址呈现出稻旱兼作的农业模式,房屋主要由土坯分层砌垒而成,可能以核心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作物加工.

    植硅体分析家户植物利用社会形态

    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防潮层木材的初步研究

    农旷远王树芝杨军蒋洪恩...
    247-251,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昌海昏侯刘贺墓的墓道、熟土二层台及椁顶板等处出现木炭防潮层.本文主要对墓道和熟土二层台处的木炭进行了采样及初步研究.鉴定结果表明,本次采集的木炭解剖结构特征与壳斗科栎属(Quercus sp.)麻栎组(sect.Cerris)最为接近.麻栎组包含的树种均为江西省本土树种,结合当时的气候特征及运输条件,可以推断刘贺墓内用于制备木炭的木材应来源于本地.在古代中国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多存在使用栎属木材制备木炭防潮层的现象,说明先民在制作木炭时对树种材性有所选择.

    海昏侯墓木炭防潮层木材鉴定栎属西汉

    繁昌窑青白瓷釉化学组成与Sr同位素特征

    朱剑姚政权罗虎马泓蛟...
    252-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白瓷的起源与演进,存在多种看法和认识,并且一直是热点话题与争议焦点.这一问题不仅牵涉宋代瓷业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面貌,更涉及唐代以降的南北瓷业的传播路径、技术融合、发展模式等重要问题.本文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同位素质谱等技术,对安徽繁昌窑出土的不同时期青白瓷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对技术起源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主要以皖南地区的繁昌窑和江西景德镇为代表的早期青白瓷,虽在外观和形制上颇为相似,但具有不同的Sr同位素组成模式.对比分析显示,繁昌窑产品具有典型的草木灰釉特征,与越窑青瓷更为相似,技术上具有延续性.但景德镇地区产品,较早对配方进行了改进,且至晚在北宋中晚期后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技术变化与革新.这一结果表明,虽同处南北文化接触带,两地产品在技术选择和融合上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策略,并因此产生了不同发展趋向.这为研究南方青白瓷和白瓷起源、瓷业技术融合以及文化技术相互作用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

    繁昌窑青白瓷Sr同位素化学组成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西北角出土明代早期瓷质窑具科技分析

    温斌吴军明韦有明肖发标...
    258-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御窑厂瓷质套钵、垫饼等窑具的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利用EDXRF、热膨胀仪等分析手段,对 2021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西北角发掘出土的明早期瓷质窑具元素组成、烧成温度和显微结构等进行了系统测试.结果表明,御窑厂遗址西北角出土的明早期瓷质套钵与垫饼,组成与同时期官窑陶瓷胎体组成基本一致,应是使用了同一原料制作,但瓷质套钵和垫饼组成相较于瓷器样品元素组成分散性略大,结合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推测,当时瓷质套钵和垫饼应是使用了制瓷"剩土".垫饼正表面有一层人工涂刷痕迹明显的白色细小裂纹无光物质,组成分析显示为一种Al2O3 平均含量为36.8%的高铝质耐火黏土,其主要作用是防止所垫烧器物与其粘连,从而减少器物烧成形变.

    御窑厂瓷质窑具EDXRF

    革命文物立法保护:历史回顾、问题检视和改进策略

    黄伟方辉
    266-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有效的法律制度是保护革命文物的关键.我国革命文物立法经历了萌芽起步、曲折探索、调整改革、完善推进四个时期.现行革命文物相关立法虽然数量庞大,为革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供给,但在顶层设计、概念界定、形式与内容、责任主体、法律责任、公众参与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推进革命文物立法,应将完善顶层设计与兼顾地方探索相结合,明确概念界定与细化具体内容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与提高公众参与相结合,明确责任主体与理顺管理体制相结合,衔接现有法律与增强司法保障相结合.

    革命文物立法检视改进策略

    基于报刊媒介的中央苏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想传播研究(1927-1937)

    沈晨婧
    276-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7-1937年是中央苏区报刊媒介发展的蓬勃时期,给予"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想传播工作重要支撑.在梳理传播体系建构与报刊媒介介入基础上,从土地革命战争、红色政权建立、万里长征转移、抗日战争开始为切入点,厘清基于报刊媒介的"农村包围城市"意识形态雏形、确立、发展及升华过程.进一步地发现基于报刊媒介的中央苏区主要通过发行多类报刊、围绕事实抨击、文本形态跃迁、内容多维覆盖等创新方式,有效提升"农村包围城市"意识形态传播质效,为新发展阶段建立意识形态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报刊媒介中央苏区农村包围城市意识形态传播

    景德镇南市街古窑址群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陈宁范佳微
    284-294,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南市街古窑址群考古调查发现的20座窑址为基础,系统梳理了其窑址分布特征与窑业发展状况,评估了其遗产价值,认为该遗址的重要程度要高于现有认识.总结了当前该窑址群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优势与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保护理念与措施,包括保护先行,复原遗址风貌;科学评估,深挖遗产价值;融合发展,文化赋能经济;加强管理,注重守正创新等,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遗产可持续发展;构建"点—线—面"开发格局,带动区域资源联动互通;实施"陶瓷文化+"举措,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南市街文化IP,发展数字化展示与宣传;组建多学科人才队伍,助力遗址高质量开发等.

    南市街古窑址群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数字人文背景下古籍深度开发利用研究

    雷梦婷
    295-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籍是人类活动与先贤思想的记录.利用数字人文技术对古籍进行深度开发利用,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面对仍然存在的重藏轻用思想、古籍数字化的不足与传统研究范式的局限性等问题,数字人文技术可以从优化资源获取、深化内容分析、创新知识传播等方面提供古籍深度开发利用新思路.

    数字人文古籍开发利用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西门内南侧2024年考古发掘简报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