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张异宾

双月刊

1007-7278

025-83592704

210093

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22号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反映南京大学师生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科研成果,刊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文科院校师生。有英文目次和摘要。继承《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基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视角

    孙建华刘青玉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党的核心主体作用,立足人民至上的基本立场,尊重和相信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强大力量,坚持问题导向和找准抓手回应时代问题,在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民本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的战略举措,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推进共同富裕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不仅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了光辉典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民生问题农村土地制度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

    吴青熹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我们党基于自身的宗旨、使命、责任以及先进性,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依托基层组织所特有的战斗堡垒功能,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最适合中国国情、党情和基层情形的善治模式.在实践中,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政治引领和组织引领,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换成治理效能;另一方面是以服务引领和规则引领为重要工作抓手,创新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基层党组织需要把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服务引领、规则引领这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创新治理体制机制,提升治理效能,才能引领基层治理走向"善治".

    基层治理基层党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城乡治理体系

    欲望的逻辑嬗变与消费逻辑——从德勒兹的《反俄狄浦斯》谈起

    孔明安王馨雨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家对消费类型的研究发生重大转变.自巴塔耶开始,对消费问题的讨论聚焦到非生产性的耗费和浪费领域.此后,鲍德里亚深耕消费社会的符号消费和符号统治并对其进行批判式研究.德勒兹从精神分析对欲望的匮乏逻辑之批判入手,强调欲望的生产性和流动性,在欲望的三重综合的配合下,生产和生产的关系、生产与生产成果、生产与消费紧密连接在一起.通过考察欲望的生产逻辑,德勒兹发现在欲望生产的终点产生的是被身体消费的强度.不同于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论将物的消费看作物的浪费或耗费,德勒兹主张欲望的消费注重主体的感官感受与情感体验,对强度状态的消费伴随着充盈的欲望的连接和记录,其残余效果是产生游牧状态的主体,进而充分释放主体的欲望之流,以多点突破的形式获得主体性的自由和解放.德勒兹有关生产性欲望消费强度的观点及其逻辑构成了消费社会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维度:通过欲望的消费强度,主体获得的不是沉醉于消费享乐中的沉沦或堕落,而是主体所追求的革命和解放.需要注意的是,这一主体性的革命和解放并非马克思意义上的,而是缺乏阶级立场的欲望之消费强度及其"革命",它仅仅停留于"欲望"的层次而缺乏真正的"革命"行动和阶级的力量.

    欲望生产德勒兹欲望的消费消费社会鲍德里亚精神分裂分析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女性主义资本主义批判新动向

    王玉珏
    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数字资本主义阶段后,女性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研究呈现出新的动向.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来看,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女性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以女性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分析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以及父权制和资本主义二元性理论为分析框架,探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中媒介社会性别建构、女性日常实践与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结构性联系,以及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相互建构中信息与媒介的作用等研究新动向.从研究的核心问题来看,这些新动向集中在对性别化数字媒介的政治经济学、无偿数字劳动的女性化研究以及数字家务劳动的探讨上.在性别、资本与数字媒介的复杂关联视域中,资本主义批判促使传播领域的女性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对日常生活的批判重新概念化.然而,尽管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但在阶级叙事与性别叙事、政治经济学方法、认识论本质逻辑和女性解放等问题上,仍偏离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内核.

    数字资本主义女性主义资本主义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

    "条线工作升格"与多部门行动逻辑的重构——基于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案例分析

    王伟进向静林
    4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国家治理中一些政府条线上的工作目标升格为超越条线本身的多部门工作目标,乃至成为全局性的工作目标,这在维稳、环保、扶贫、健康、粮食安全等领域都有体现.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案例中,"条线工作升格"的合法性在于条线工作日益凸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三者共同构成各级治理权威分配注意力并进行系统治理的结构动因.条线工作升格后的目标实现过程取决于其权威性和持续性等关键因素,常常伴随着顶层设计、高位推动以及纳入公共服务等政策工具的使用.此外,基层认知、执行和治理的基础也构成升格后条线工作能否达到预期成效的重要条件.条线工作升格及其隐含的融入常规治理的难题,以及权威分割、弱化基层治理能力、强化对基层的过程管理等非预期性可能后果,值得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

    条线工作升格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系统治理

    中日在东南亚第三方市场基础设施投资合作前景

    王丽琴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日本转变了其态度,中日双方以东南亚地区为第三方市场展开了基础设施投资的合作.东南亚地区内投资需求大、投资能力小、有间接协调中日竞争经验的中等收入国家如印尼和泰国,是中日合作潜在的投资目的地.中日双方共同偏好且东盟方面也高度重视的交通和能源次行业是中日合作的优先次行业.符合中日在第三方市场合作原则且有成功先例的"企业对企业"的合作模式成为中日双方共同采用的合作模式.中日在东南亚地区第三方市场的基础设施投资合作并不意味着合作成为主流色彩,更不意味着只有合作没有竞争;同时,中日在东南亚地区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并不等同于中日与东南亚地区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因为联合主体不能扩大到第三方市场国家.

    一带一路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次行业企业对企业

    发展一种面向工程师的技术治理教育——基于从"工程人"到"治理人"角色转变的思考

    彭家锋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工业社会发展的推进,工程师群体开始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成为相关领域的实际操控者.随着整个社会生产系统和工业体系不断技术化和工程化,想要保持整个现代化的工业社会平稳有效运行,必然要求社会的治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发生转变,使社会以技术治理和科学管理的原则运行.掌握科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工程师的社会职能也将悄然改变,不仅是改造世界的工程造物实践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合乎社会伦理和追求人类福祉的工程师.工程师从一个有道德的工程实践者开始转变为一个掌权的社会治理参与者.既有的工程师教育体系一直比较偏向于工程师的专业技能培养,近年来才开始重视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和责任伦理教育,但仍然缺乏对技术治理教育的关注,迫切需要将技术治理教育融入工程师教育体系.工程师技治素养的培养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树立谦逊主义的技治观念;第二,把握"治理—反治理—再治理"的技治逻辑;第三,遵循以有限技治为中心的技治原则.

    工程师教育技术治理工程伦理

    个人信用信息采集最小化原则的适用困境与替代方案

    翟相娟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许多国家的立法都将最小化原则视为个人信息收集行为的基本准则,在个人征信领域,这一原则也体现在《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第七条中.与一般的个人信息收集行为相比,作为个人征信的首要环节,信用信息的采集行为具有一系列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削弱了最小化原则适用的必要性,也使得《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第七条的合理性存疑.最小化原则的适用可能导致权益冲突加剧、征信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失衡、信用奖惩机制的效用受限等危害.如果放弃最小化原则,个人征信机构权益和个人征信产业发展会得到更好的保障.与此同时,需要注意防范信息过度采集行为侵犯信用主体权益.负面清单制度、相关性原则和使用最小化原则的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信用主体和征信机构间的权益平衡.

    个人信用信息采集征信机构信用主体最小化原则

    现当代的"意识"研究及其问题之扩展

    倪梁康
    8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当代的"意识"研究需要关注人工智能、意识模型、自身意识与自我意识、"意识"的人为制作、超级智能等重大问题.在当代意识研究中,有两类与此密切相关且一脉相承的问题:一是脑机结合可能引发的问题有哪些,二是精神科学如何定义"意识".关于第一个问题,从哲学上看,脑—机结合的过程实际上是将意识活动、神经系统与机器连接,以此方式将心理的东西与生理的东西以及物理的东西连接起来,即心—身—机的连接.由于整个脑机结合的工程主要是通过脑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来实施的,因而其遵循的主要规律还是因果律,而对相关的心理部分的研究,即与受试者的"意念"相关的心理部分的研究,至今为止还是缺失的,这个过程中的精神科学基本规律即动机律至此还没有受到关注和讨论.如果脑机结合的实验研究不打算永远局限于对生理—物理结合的研究与运用上,而是准备进一步扩展到与意识心理结合的阶段,那么至少对以下三个问题域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即如何在脑机结合方面展开对纯意识及其动机律的合作研究,如何完成精确的自然科学与严格而不精确的精神科学的对接,意识与信息以及物质与信息最终处在何种关系中.关于第二个问题,意识现象学的"意识"概念,可以视作对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和科学的心灵哲学的"意识"概念的一个回应.我们的意识是一个涌现的、流动的过程,一直流入清醒的、伴随内觉知的心理体验活动逐渐消失的朦胧区内,带给我们渐次的、强烈程度不同的、感知的或想象的体验活动.人类意识与其他非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差异就在于,前者是伴随内觉知或自身意识的意识,而后者则不是.目前在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领域关于"意识"的思考与讨论都立足于且满足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即将意识当作客体来进行各种观察、实验和论证,作出各种假设、验证和证明,如此等等,由此获得的意识观念并不是第一性的、奠基性的.无论是从目前"类意识"和"准意识"的研究角度来看,还是从"纯意识"研究的角度来看,依据现有的计算理论形态,意识的自行生成和人工制作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将意识概念的外延扩大到非人类意识的领域,那么"有意识的"人工智能是随时可能出现的,甚至有可能已经出现了,这与现在的人工智能的状况一致.我们不必担心带有"人是目的"之担当的"智人"会被作为更高目的的"意人"所更替或更新;需要担心的是,人工智能或人工意识的机器或模型或架构作为手段被用于人类内部的相互伤害与相互毁灭.我们将这两种担心分别称作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目的担心"和"手段担心",与前者相比,我们真正要担心的是后者.

    脑机结合心理物理对接意识人工智能

    清末上海茶栈经销实态研究——以江氏茶商账簿为中心

    张小坡武倩
    9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口通商后,兼具贸易与金融功能的口岸茶栈成为近代茶叶外销的重要一环.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歙县芳坑江氏茶商账簿记载了清末徽州茶商江氏一族往来徽州与上海之间经营外销茶的情况.通过解读这批商业账簿,可以发现清末上海茶栈向江氏茶号提供平均占其年度总资金40.72%的款项,且具有较强的时序性与针对性.茶栈藉此构建起有效的箱茶供给渠道,并控制后续经销环节.通过拆分销售的方式,各茶栈将运输至上海的箱茶售与不同的洋行,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费用虽由茶栈收取,却实际流向了茶栈、洋行与其他机构.在未计算放款利息的基础上,茶栈经销每帮箱茶的实际收益可占茶价的10%以上,虽不及后人所诟病的20%,但亦获利不浅.江氏茶商账簿所呈现的上海茶栈在放款、运输以及销售等主要经营环节的实际形态,为进一步了解口岸茶栈的贸易方式与规制以及徽州茶叶出口提供了可能.

    茶叶贸易口岸茶栈洋行外销茶商业账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