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工业大学

陆小华

双月刊

1671-7627

journal@njut.edu.cn

025-58139286

211800

南京市浦珠南路30号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编委由国内一流化工、材料、生工、化机、土木等方面专家组成,他们不但积极为本刊撰稿、审稿,还积极向同行专家约稿、组稿,从而得证了本刊的学术水平。本刊被英国CA,剑桥文摘,俄罗斯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等收录,德国汉诺威大学图书馆,我国国家图书馆以及有关高校、研究所大型企业均订购我学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受力状态下木材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陆斌辉陆伟东马晋徐超...
    355-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杂的本构模型虽然可以精确地模拟不同受力状态下木材的力学性能,但模型的计算效率和收敛均存在较大的难度.阐述了现有木材本构模型研究中的屈服准则、强化准则、流动法则和损伤准则,对比了不同准则的优缺点.评估了不同本构模型在木材、木结构构件和节点数值模拟分析中的适用性.总结了不同受力状态下合理、高效的本构模型,为木材本构模型研究和木结构数值模拟分析提供参考.

    木材本构模型受力状态弹塑性损伤数值模拟

    多高层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进展

    卜阳陆伟东查杭飞包英威...
    368-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结构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低碳、绿色环保、抗震性能好等特点.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双碳"战略的提出,木结构的研究、木结构建筑在工程中的应用逐渐成为行业内热点.以木结构被动抗震领域为对象,从结构体系、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方法3个方面阐述,对最新抗震研究进展、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总结.对常用结构的抗侧刚度、破坏模式、变形和耗能能力等进行具体的抗震设计文献调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抗震规范基底地震力的计算进行对比和总结,结合目前已有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为木结构抗震领域的发展与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木结构抗震研究结构体系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方法

    "双碳"战略背景下不锈钢复合钢板结构减碳前景分析

    董军章静张瑞松彭洋...
    37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锈钢复合钢板结构的减碳前景,本文分析了"双碳"战略背景下钢结构行业的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建造快速发展、新兴产业提供广阔市场以及高性能钢材和高性能结构发展更为迅猛,指出不锈钢复合钢板结构可兼顾高性能、经济性以及减碳要求.基于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采用排放因子法,提出了不锈钢复合钢板结构的碳排放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不锈钢复合钢板结构的全寿命周期碳排放量比钢结构少36%,比不锈钢结构少10%.用不锈钢复合钢板结构替代普通钢结构,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替代不锈钢结构可以在减碳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双碳"战略钢结构行业不锈钢复合钢板结构碳排放

    现代木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研究进展

    张欣怡李灵芝张磊杨会峰...
    387-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业作为高耗能行业,每年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0%,给环境带来了巨大负担.随着我国在2020年提出"双碳"战略目标,建筑业低碳发展已经势在必行.由于木材本身具有"固碳"特性,木结构建筑在碳减排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积极推广现代木结构建筑,明确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减碳效益正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主题,对木材产业的低碳高质量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尽管现代木结构建筑在碳足迹评价方面的研究热度不断上升,但在研究范围和评价方法上,国内外学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不一致性.这种差异不仅削弱了碳足迹评估的准确性,还为制定统一的碳足迹评价标准带来了挑战.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从3个方面分类整理了现代木结构建筑碳足迹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揭示了该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同时,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深入探讨了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各类碳足迹评价方法,并总结了现代木结构建筑碳足迹评价研究的不足与发展方向,以期为现代木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效益研究提供可靠的评价方法与理论基础.此外,提出了未来研究重点:建立针对木材固碳效应的评价标准;构建统一完善的木材碳排放因子数据库;明确适用于木结构建筑的碳足迹计算方法;加强木结构建筑物化阶段的碳足迹研究.

    木结构建筑碳足迹生命周期评价(LCA)碳排放物化阶段评价标准

    工业废弃木质素固化土特性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何怡张迎新李成龙张涛...
    397-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工业废弃木质素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探寻用于突破现有木质素改良土体技术的科学方法和工程措施,笔者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介绍了木质素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状况,探讨了木质素与土体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指出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结果表明:木质素对砂性土和黏性土均具有提高力学性能、抵抗水分侵入的效果,土体的韧性特征得到明显提高;木质素产生的胶结作用是土体微观结构和宏观工程性质改善的根本原因,阐明胶结物质的生成机制是揭示其改良土体机制的关键;木质素固化土在恶劣环境中的耐久性能需进一步提升,相应的施工工艺和工程防护措施仍不完备;对木质素进行化学改性,增强其胶结与耐久性能,系统研究土颗粒胶结与改良土的应力-应变特征以及扩宽木质素的土体处置对象均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工业副产品木质素工程性质可持续发展岩土工程胶结作用

    现代木结构抗火研究进展

    刘鹏飞张永旺王璐
    407-42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木结构抗火性能研究因其材质的易燃性、火灾预测的复杂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而极具挑战性.本文以火灾作用下木材热性能为出发点,再到构件和节点分析,进而扩展到结构,对整个现代木结构抗火所涉及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主要内容包括:木材着火、热解以及炭化,木构件和节点抗火,木结构抗火.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火灾作用下木材燃烧机制、构件抗火性能、节点连接性能以及结构火灾性能方面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也开发了木材着火、热解及炭化预测模型,明确了结构设计与消防安全的基本概念.为满足现代木结构整体火灾安全设计需求,应致力于发展精确的火灾模型、先进的热模型及结构模型,重点关注自然火灾下建筑全过程结构行为;未来尚应在研究内容上聚焦高大型空间木结构火灾温度效应与结构整体受火性能,在研究方法上以性能化火灾安全设计为目标,从而推动现代木结构向高层、大空间及大跨度方向发展.

    现代木结构木材热性能结构构件连接节点抗火性能火灾模型

    某高层木混合结构抗震分析与性能测试

    孙小鸾宗超翟家骏陆伟东...
    426-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混凝土混合结构在多高层木结构建筑中应用广泛,但此类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以及楼盖动力特性有待研究.本文以江苏省康复医院医技楼为例,应用反应谱法与弹性时程分析法分别开展木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并对局部正交胶合木(CLT)楼盖通过原位测试,开展力学性能、动力特性以及人致振动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抗震指标符合规范要求;CLT楼盖荷载位移关系呈双折线,挠度、应力理论计算时,建议板两端按简支考虑;CLT楼盖竖向自振频率均值约15.49 Hz,满足建筑楼盖限值要求,但在单人快走、单人小跑以及多人随机人致振动工况下,楼盖的峰值加速度偏大,应考虑增加现浇建筑面层,改善纯CLT楼盖舒适度不足的问题.可见,木混合结构通过设计可满足抗震要求,但轻质楼盖应注意舒适度构造措施.

    木混合结构CLT楼盖弹性时程分析法动力特性人致振动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木芯复合材料结构疲劳寿命预测

    徐子恒史慧媛方海祝典...
    436-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不同试验条件下木芯复合材料结构的三点弯曲疲劳试验和四点弯曲疲劳试验的疲劳试验数据为样本,构建载荷等级-疲劳寿命(S-N)曲线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并对试件疲劳寿命进行预测,同时利用BP神经网络对木芯复合材料结构疲劳寿命影响因素进行权重分析.结果表明:指数函数模型、幂函数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均可有效实现对木芯复合材料结构的疲劳寿命预测,其中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载荷等级、均质化格构腹板面积比、跨高比对疲劳寿命的影响权重依次降低,合理设置格构腹板是提高木芯复合材料结构疲劳寿命的有效方法之一.

    木芯复合材料结构疲劳寿命预测S-N曲线BP神经网络

    胶合木与钢筋桁架混凝土板界面连接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史本凯卢旭辉吴明旺杨会峰...
    445-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构件预制率,将钢筋桁架楼承板应用到传统的木-混凝土组合梁中,形成一种新型组合结构——木-钢筋桁架混凝土组合梁.基于木-混凝土组合梁中常用的螺钉、榫-钉和植钢板连接,对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的木-混凝土界面连接的抗剪性能进行了推出试验,并与普通配筋的木-混凝土界面连接的抗剪性能进行了对比.推出试验结果表明:与混凝土板采用普通配筋的推出试件相比,引入钢筋桁架楼承板后,不同连接方式下新型组合梁推出试件的界面连接抗剪承载力和滑移刚度得到明显提升.本文所提出的新型组合梁在提高构件工业化水平和施工效率的同时,其界面连接的抗剪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促进木-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木结构领域的应用.

    木-混凝土组合剪力连接件抗剪性能钢筋桁架楼承板木结构

    循环压拔荷载作用下桩基础模型试验研究

    朱武卫张树筱刘彤刘义...
    45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大型建筑物不断兴起,桩基础作为西部地区基础常用形式之一,在承受上拔力作用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探明桩基础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承载特性,在黄土高原区某典型黄土地基上,对单桩进行抗拔试验、循环压拔试验和循环抗拔试验.重点分析循环压拔加载路径下桩顶轴向位移和桩侧摩阻力的分布规律,阐述桩基承载力在不同循环次数以及循环荷载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循环荷载和循环次数都是影响桩顶轴向位移变化的重要因素,并引入弱化因子来定量描述循环次数的影响;荷载越大,桩侧摩阻力越大,循环荷载下桩侧摩阻力整体呈下降趋势;压拔循环加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桩土之间接触的破坏,桩基承载力的损失也会更少,试验对竖向循环压拔荷载作用下的桩基础承载能力研究具有深刻的工程实践意义.

    抗拔桩循环荷载轴向位移侧摩阻力桩基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