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农业大学

郑小波

双月刊

1000-2030

nauxb@njau.edu.cn

025-84395214

210095

南京市卫岗1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综合性、多科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动物遗传育种、生理生化,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园艺科学,食品科学,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应用化学,农业经济与贸易,土地管理及农业工程等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科研简报和文献综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无人机遥感作物估产研究进展

    郑恒彪吉文翰郭彩丽张小虎...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速、准确估测作物产量不仅有利于提前掌握粮食生产状况,而且对国家粮食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无人机遥感技术因其快速、便捷、成本低等优势,以及可同时搭载多种传感器获取高时空分辨率影像,在作物产量估测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无人机遥感估产的相关背景;其次对近二十年来无人机遥感估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分别从无人机平台、传感器、估产模型构建等方面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无人机遥感估产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影响无人机遥感估产精度的因素、尚未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及无人机遥感估产的未来发展前景。本文可为了解无人机遥感估产研究前沿、技术瓶颈、发展前景提供重要参考,为精确栽培、智慧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作物产量估测无人机遥感传感器建模方法研究进展

    我国盐碱地治理:现状、问题与展望

    赵耕毛杨梦圆陈硕苏纪康...
    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与日俱增,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与耕地一样,盐碱地作为以盐类集积为主要特征的土地资源,不仅承载着污染净化、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全球碳库、自然文化遗产、景观旅游等重要功能,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盐碱地治理是以减少作物逆境胁迫、作物健康及其高产优质为主要目标,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人类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十年来,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科技工作者已基本厘清了盐碱地治理理论体系,并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但是,由于盐碱地类型复杂多样,盐碱化程度不同、治理措施多元化等原因,我国尚未建立起分类分区,精准治理,兼顾高水平与低成本的高效治理方法,更没有建立起盐碱地治理及其长效管理的技术与服务体系框架。本文在论述盐碱地概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盐碱地主要障碍因子、盐碱地治理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盐碱地治理效果判别标准以及盐碱地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阐述盐碱地治理主要问题及展望,以期启发人们对盐碱地的科学认识,强化盐碱地治理技术的应用与实践,结合现代农业新成果,更好地推动盐碱地农业的发展。

    盐碱地治理粮食安全障碍因子技术模式效果判别

    脂氧合酶在炎症相关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单锴周姗姗李茜周克茹...
    2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是一类含有非血红素铁的双加氧酶,在人体中广泛表达,并在多种活化的免疫细胞和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LOX催化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形成相应的氢过氧化物。这些代谢物在生理条件下调节血管功能、肾脏功能、生殖系统功能和免疫防御,而在病理条件下导致疼痛、发热和炎症,进而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经在人体内发现6个LOX基因,其可以通过可变剪切和蛋白修饰机制形成更多种效应蛋白。6大类LOX分别具有不同的表达谱、底物偏好性和代谢产物,因此也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工。本文从LOX的分布和代谢特性入手,综述了它们与炎症相关疾病的关系,从生物化学角度介绍了 LOX的表达与活性调控机制并展望了靶向LOX功能缓解相关病理损伤的营养学和临床医学策略。。

    脂氧合酶炎症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质介质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研究进展

    陈贤汤宝赵延存刘凤权...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下简称水稻细条病)是我国重要的植物检疫性病害之一,对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国家的水稻生产形成严重威胁。近年来,水稻细条病在华东、华中等稻区的发生流行呈上升趋势,有些稻区的水稻细条病危害程度甚至已超过水稻白叶枯病。种植抗病品种被认为是防控水稻细条病最为经济、环保且高效的策略之一。然而,有关水稻细条病抗病品种的应用尚未见报道。目前,化学防治仍是生产上水稻细条病主要的应急防控措施之一。水稻细条病的绿色防控水平取决于水稻细条病菌致病性、水稻抗病性的遗传基础研究水平和及时精准用药。本文简要概述了水稻细条病的历史、发生和流行现状,归纳了致病基因和抗病基因的类型及二者互作机制,总结了主要防治措施,旨在为水稻细条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病基因致病基因绿色防控

    杜仲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水产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杨航袁泉吕巍巍黄伟伟...
    5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仲作为一种药食同源植物,含有木脂素类、环烯醚萜类、苯丙素类、黄酮类及多糖等100余种活性成分,具有强筋健骨,降血压、血脂、血糖以及抗菌、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护肾等多种药理作用。近些年,随着绿色养殖业的发展,逐渐应用到水产养殖动物中并发现多种有益效果。本文综述了杜仲皮和叶的主要营养成分、生物活性成分和生物学功能,及其添加在不同水产养殖品种饲料中促进生长、改善肉质、糖脂代谢能力以及提高机体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等应用研究进展,探讨了杜仲作为水产饲料原料以及添加剂的可行性,分析了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以期为进一步促进杜仲在动物生产中的研究提供依据。

    杜仲生物学功能水生动物生产应用

    3D打印技术在食品中的研究进展

    丁可盈金晶任玉金鹏...
    7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3D打印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制造技术,其可以利用数字模型实现精准制造。近年来,3D打印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食品、生物医药等。3D食品打印的优势在于能够制作复杂的食品模型、设计独特的图案以及精准定制。3D食品打印技术由挤出式打印、黏结剂喷射和喷墨打印组成,其利用食品材料,基于逐层堆积的方式设计造型。本文重点介绍了 3D打印技术在食品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总结了 3D打印技术在不同类型食品应用中的特点和局限性。同时,通过介绍食品的精准营养递送、贮藏保鲜、食品加工、生物制造等方面,详细分析了 3D打印在食品行业的应用现状。最后展望了未来食品3D打印技术的发展,以期为3D打印与食品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指导。

    3D打印食品加工精准营养食品包装

    鱼菜共生技术及其系统装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李天沛汪小旵施印炎丁为民...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淡水养殖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但过量投饲和养殖模式落后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生产效率低下以及水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发展鱼菜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是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并最终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鱼菜共生技术可实现氮素和水资源的高利用率,生产农产品的同时生态效益也很显著。鱼菜共生系统包含水产养殖、养殖尾水预处理、微生物降解转化、作物栽培等农艺环节,涉及多种农业生产过程和装备。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现代鱼菜共生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鱼菜共生系统的装备组成和模式特点,分析了鱼菜共生技术及其装备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鱼菜共生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鱼菜共生种养装备水产养殖无土栽培尾水处理氮素循环

    春小麦产量对不同气候年型的响应及其与品种干旱敏感性的关系

    赵福年刘江杨红燕张强...
    9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旱地春小麦产量增加的品种特性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为区域小麦品种选育和作物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布设春小麦长期定位试验(雨养处理),开展不同播期以及播前和生育期间不同灌水处理试验,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划分春小麦气候年型,并利用参数化后的春小麦生长发育模型设置不同气候情景,模拟研究半干旱区雨养春小麦产量对气候年型的响应及其与品种干旱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春小麦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可以分为5个不同的年型,其主要由播前土壤含水量和生育期大气干湿程度(潜在蒸散与降水量之差)决定;所构建的春小麦模型对发育期、地上部生物量、收获指数以及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相比,一致性指数均大于0。8,相对均方根误差均小于30%。通过模型模拟发现,在播期与播前土壤含水量固定的情形下,当生育期降水量小于140 mm时,对干旱敏感的春小麦品种产量高于对干旱呈中性的品种,而在生育期降水量大于200 mm时,对干旱不敏感的春小麦品种产量最高。[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春小麦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春小麦发育期、地上部生物量、收获指数及产量形成。对干旱敏感的春小麦品种在极端干旱气候年型下更容易获得较高的产量,而对干旱不敏感的春小麦品种则在水分条件相对适宜的气候年型下容易高产。

    作物模型春小麦等水和非等水性极端干旱气候年型

    黄瓜-酸黄瓜异附加系鉴定、果实长度变异及其分子机制

    刘紫薇冯贤波赵勤政夏磊...
    10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不同黄瓜-酸黄瓜异附加系的果实差异,探究附加系中导入酸黄瓜6号染色体引起黄瓜果实变短的分子机制,为黄瓜近缘野生种优异性状挖掘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子标记和Oligo-FISH鉴定黄瓜-酸黄瓜异附加系中的外源染色体,对栽培黄瓜'北京截头'(CC3)和不同黄瓜-酸黄瓜异附加系的果实性状进行统计,开展石蜡切片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结果]共鉴定出7种异附加系材料:附加酸黄瓜6号染色体CC-H06、8号染色体CC-H08、9号染色体CC-H09及10号染色体CC-H10的单体附加系;附加酸黄瓜6和10号染色体CC-H06+H10的双单体附加系;附加酸黄瓜6、7和11号染色体CC-H06+H07+H11以及附加酸黄瓜6、7、10、11和12号染色体CC-H06+H07+H10+H11+H12的多单体附加系。表型统计发现,CC-H08、CC-H09和CC-H10的子房和果实长度均与CC3相似,而CC-H06较CC3明显变短,表明酸黄瓜6号染色体导入会引起CC3果实变短。石蜡切片结果显示,CC-H06的果实细胞相对于CC3较大,但细胞数目却明显减少。转录组分析表明,CC-H06中分别有695和2 770个酸黄瓜及CC3来源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玉米素生物合成、二萜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等激素合成通路。RT-qPCR验证分析与转录组测定结果一致,说明结果真实可靠。[结论]酸黄瓜6号染色体导入会引起CC3果实变短和果实细胞数量减少,CC-H06的果实变短与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等植物激素共同调控有关。

    黄瓜酸黄瓜异附加系(ALL)果实转录组

    不同发育阶段苦瓜皂苷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林淑婷钟金仙王火珠刘亚婷...
    12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究苦瓜皂苷坐果期间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特征、差异性以及相关性,为苦瓜的功能性育种、最佳采收期确定及品质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自主选育的苦瓜'明绿5号'为研究对象,通过香草醛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离子发射光谱仪等测定苦瓜皂苷的组成、含量及其理化因子,并对结果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不同发育阶段苦瓜总皂苷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总体呈下降趋势,含量为3。14~10。64 mg·g-1,而单果总皂苷含量呈上升趋势,含量为9。03~77。14 mg。特征图谱标定共有峰55个,包含苦瓜皂苷的大部分信息,不同发育阶段共有峰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RSD)的变幅为14。68%~193。01%,其中变幅在50%以上的共有峰比例达85。45%。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均将幼果期3个批次聚成一类,膨大期聚为一类,3个成熟期聚为一类。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苦瓜青熟期至完熟期差异较小,但与幼果期、膨大期差异显著,经质谱验证,最终确定了 10个特征差异代谢物。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坐果期间,差异代谢物总体与总皂苷、果形指数、氮元素、磷元素和铜元素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单果重、果肉厚和含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不同发育阶段苦瓜皂苷组成较稳定,总皂苷及其组分含量有显著性差异。转色期可作为以皂苷收获为目标的最佳采收期。苦瓜皂苷L、苦瓜皂苷K等10个单体皂苷组分是不同发育阶段的主要活性单体,其变化与总皂苷、果形指数以及氮、磷、铜元素密切相关。

    苦瓜皂苷采收期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