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农业大学

郑小波

双月刊

1000-2030

nauxb@njau.edu.cn

025-84395214

210095

南京市卫岗1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综合性、多科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动物遗传育种、生理生化,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园艺科学,食品科学,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应用化学,农业经济与贸易,土地管理及农业工程等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科研简报和文献综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光学参数测量系统和原理及其在果蔬品质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潘磊庆方莉周彬静张斌...
    401-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果蔬品质检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建模过程不可见、吸收与散射特性无法分离等因素的影响,常出现预测模型不稳定、精度难以提高及适应性差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对光子和果蔬组织的互作机制进行研究,互作过程可由光学特性参数(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来表征.为此,需要对果蔬组织的光学特性参数进行准确测量.本文综述了光传输理论及新兴光学特性参数测量技术(空间分辨、时间分辨、频域分辨和积分球技术)的系统(仪器设置和数学算法分析)和机制,并对这4种技术在果蔬组织光学参数测量及品质预测、缺陷识别等方面的最新应用进行重点论述,旨在为果蔬光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光传输模型光学参数品质检测果蔬组织

    水稻护颖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罗曦魏林燕郑燕梅魏毅东...
    412-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Oryza sativa L.)花序和小穗的结构特点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在禾本科植物中,护颖是水稻特有的小穗器官.一些调控护颖发育的基因,也参与其他花序或小穗器官的调控.护颖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对阐明水稻花发育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与护颖发育直接相关的12个基因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突变体表型以及基因功能特点,将这12个基因分为开花决定基因、花序分生组织特征基因和花器官特征基因3类.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和合理的假设,绘制调控护颖发育基因的互作模式图,并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水稻护颖基因互作花发育小穗

    紫菜薹BrbHLH49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王建军徐园园刘同坤侯喜林...
    421-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紫菜薹BrbHLH49基因在花青素合成中的功能.[方法]以紫菜薹为材料,通过同源克隆获得BrbHLH49基因全长序列,并与其他物种中的同源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构建pEarlyGate101-BrbHLH49-YFP载体并转化导入烟草叶片中,研究BrbHLH49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采用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分析BrbHLH49基因在紫菜薹和'四九菜心'('CX-49')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分析野生型和35S:BrbHLH49-YFP转基因拟南芥中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BrbHLH49基因含有1431 bp开放阅读框,编码476个氨基酸,其编码的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在进化过程中BrbHLH49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甘蓝型油菜和野甘蓝(原变种)同源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RT-qPCR结果表明,紫菜薹的薹和叶中BrbHLH49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CX-49',且BrbHLH49转基因拟南芥植株中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结论]BrbHLH49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BrbHLH49基因在紫菜薹的薹和叶中高表达,且拟南芥中过表达该基因能显著提高花青素的合成.

    紫菜薹BrbHLH49基因功能分析花青素

    '砀山酥梨'宿萼果与脱萼果内源激素含量比较及其信号传导基因的表达差异

    贾兵余桃郭国凌王友煜...
    428-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明'砀山酥梨'宿萼果与脱萼果内源激素含量及其信号传导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以'砀山酥梨'为试材,在盛花期喷施400 mg·L-1赤霉素(GA3)、200 mg·L-1多效唑(PP333)溶液,于盛花后10 d,分别取对照及外源生长调节剂处理的宿萼果和脱萼果,测定内源激素生长素(IAA)、玉米素(ZR)、GA3和脱落酸(ABA)的含量.从NCBI梨基因组数据库中查询内源激素相关信号传导基因,并运用RT-qPCR技术,分析其在宿萼果与脱萼果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砀山酥梨'宿萼果中IAA和GA3含量显著高于脱萼果,而ZR和ABA含量无显著差异.宿萼果中高含量的IAA促使膜转运蛋白基因pbAUX1和核内受体蛋白基因pbTIR1高表达,生长素抑制基因pbAUX/IAA1、pbAUX/IAA2表达量显著下降,生长素响应因子pbARF1、pbARF2表达量显著上升,激活了原初反应基因pbGH3.6、pbSAUR32,调控宿萼果的发育.宿萼果中CTK膜转运蛋白基因pbCRE1/2/3/4和核内反应调节子pbARR1/11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脱萼果.宿萼果核内GA受体蛋白基因pbGID1表达量显著高于脱萼果,诱导其泛素化酶体蛋白基因pbGID2和转录因子基因pbTF5的表达,参与调控宿萼果的发育.宿萼果中ABA信号传导基因pbPP2C-2、pbPP2C-50、pbSnRK2-2和pbABF-5-5表达量显著高于脱萼果.[结论]'砀山酥梨'萼片的宿存主要受幼果内IAA、GA含量及其信号传导基因调控,且幼果内高含量的IAA、GA3有利于萼片宿存.

    砀山酥梨宿萼果脱萼果内源激素信号传导基因

    观赏向日葵不同花色物质组成的靶标代谢组学分析

    赵君徐剑文刘剑光陈涛...
    437-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解析不同花色观赏向日葵的代谢物差异.[方法]通过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对'盐葵4号'和'盐葵5号'不同颜色的花和茎中相关代谢产物含量进行测定,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对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通路进行鉴定与分析,解析组织呈现不同颜色的代谢物质基础.[结果]通过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共检测到647种代谢物,其中紫色花组织显著高于白色花组织的代谢物有140种,紫色花组织显著低于白色花组织的代谢物有224种;紫色茎组织显著高于白色茎组织的代谢物有48种,紫色茎组织显著低于白色茎组织的代谢物有104种.'盐葵4号'紫色花中特异上调物质有123种,紫茎中特异上调物质有31种,紫花和紫茎共同上调的物质有17种.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代谢物参与多条代谢途径,其中花青素代谢途径在不同颜色的组织都显著富集.在紫色组织中参与花青素代谢途径的显著上调代谢物为矢车菊素、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和飞燕草素-3-O-3′,6″-O-二甲酰葡萄糖苷;在白色组织中显著上调的与颜色相关的代谢物为槲皮素、黄芪碱、异槲皮素、杨梅素和芦丁.另外,3种山奈酚类衍生物质在紫色组织中显著上调,可能在紫色组织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结论]矢车菊素可能是'盐葵4号'紫色组织呈色的主要物质,而槲皮素、黄芪碱、异槲皮素、杨梅素和芦丁等与其他颜色相关的代谢物是'盐葵5号'呈色的主要物质.部分黄酮类物质合成下调,而花青素类物质合成上调可能是'盐葵4号'花和茎组织呈现紫色的主要原因.

    观赏向日葵广泛靶向代谢组学花色代谢物矢车菊素

    黄花蒿精油及其活性成分1,8-cineole对兰州百合采后病害的体外防治

    马稳霞冯升来涂艺馨令利军...
    447-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黄花蒿精油及其活性成分1,8-cineole对兰州百合采后病害致病菌进行体外防治,为兰州百合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及柯赫氏回接法分离兰州百合采后病害致病菌并确定致病性,结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确定其分类地位,并通过熏蒸法和直接接触法检测黄花蒿精油及其活性成分1,8-cineole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致伤情况下引起兰州百合采后病害的病原菌包括1株细菌[摩加夫芽胞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B-6]和3株丝状真菌[李氏木霉(Trichoderma lixii)F-2、篮状菌(Talaromyces tumuli)F-3和镰刀菌(Fusarium annulatum)F-6];无致伤情况下,菌株B-6对兰州百合无侵染现象,菌株F-2、F-3及F-6侵染速度相比致伤较慢.熏蒸法结果显示:黄花蒿精油及1,8-cineole的浓度达到0.7 mL·L-1时,对B-6的杀菌率达到100%,对病原真菌的EC50范围分别为0.314~0.357 mL·L-1和0.280~0.420 mL·L-1.直接接触法结果显示:黄花蒿精油及1,8-cineole对B-6的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1.25和5 mL·L-1,黄花蒿精油对F-2、F-3及F-6的杀菌浓度分别为10、40和40 mL·L-1,1,8-cineole对F-2、F-3及F-6的杀菌浓度均为20 mL·L-1.[结论]从腐烂的兰州百合中分离得到的4株致病菌均能不同程度地引起兰州百合采后病害,且致伤能够促进病原菌F-2、F-3及F-6对兰州百合的侵染速度;黄花蒿精油及其主要活性成分1,8-cineole均对兰州百合采后病害致病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熏蒸法更具优势.

    兰州百合致病菌鉴定精油1,8-cineole抗菌活性

    水稻bip130与OSA7蛋白互作的验证及bip130对质膜H+-ATPase活性的影响

    张雅芬刘亚琴蒋明义
    457-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验证水稻中bip130(油菜素内酯受体蛋白BR11互作蛋白130)与OSA7(质膜H+-ATP酶7)的相互作用以及ABA处理下bip130对水稻根部质膜H+-ATPase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Y2H)、萤火虫荧光素酶互补成像系统(LCI)、GST pull-down、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验证bip130与OSA7是否相互作用,并用Y2H与LCI验证bip130与OSA7相互作用的区域以及bip130与OSA7同源蛋白的关系.利用RT-qPCR分析ABA处理时bip130与OSA7的上、下游关系.利用bip130突变体通过水稻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体系检测bip130对OSA7活性的影响.[结果]bip130与OSA7的胞质N结构域相互作用,不与5个同源蛋白的胞质N结构域互作.ABA信号途径中bip130位于OSA7的上游;突变体分析结果显示,bip130过表达进一步增强ABA诱导的质膜H+-ATPase活性,而bip130-RNAi阻止ABA诱导的质膜H+-ATPase活性增加.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结果显示在ABA信号途径中bip130可以调控质膜H+-ATPase活性.[结论]bip130与OSA7的胞质N结构域相互作用,且bip130参与调控ABA信号途径中质膜H+-ATPase的活性.

    bip130OSA7蛋白互作ABA质膜H+-ATPase活性

    甘露糖对镉胁迫下小麦生长、镉转运和氧化胁迫的影响

    黄维程雪潘妮沈振国...
    468-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阐述喷施甘露糖缓解小麦镉(Cd)胁迫和抑制Cd转运的分子机制.[方法]测定小麦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和分析根系蛋白组学差异,经过KEGG和GO注释方法分析差异蛋白所涉途径的相关信息,进一步用Real-time PCR验证差异表达蛋白.[结果]甘露糖处理15 d后,小麦根长和根干重分别增加54.8%和29.5%;地上部Cd总含量减少33.6%,而地下部增加58.1%.Cd转运系数减小47.7%,小麦Cd转运被抑制.叶片和根中谷胱甘肽(GSH)含量分别增加11.1%和42.8%,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分别减少43.2%和49.3%.叶片和根活性氧分子的积累减少,表明小麦所受氧化胁迫减轻.甘露糖处理后,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明显升高,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没有明显变化.处理后根中共有222个蛋白质发生显著变化,分别属于谷胱甘肽代谢、氮代谢、磷酸戊糖途径(PPP)、糖酵解/糖异生、氰氨基酸代谢、次生代谢产物和苯丙烷生物合成等途径.其中,谷胱甘肽代谢途径中有5个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差异丰度蛋白(DAP),选择其中差异变化最大的GSTU6用于Real-time PCR验证,其表达量显著增加,合成GSH前体物的GLN1-2以及Prx135的表达量也显著增加.[结论]甘露糖能增强谷胱甘肽清除活性氧能力,缓解小麦Cd胁迫,减少Cd转运.

    小麦Cd胁迫甘露糖谷胱甘肽iTRAQ比较蛋白组

    大豆油体蛋白基因GmOLE2的功能分析

    郭新亚章文华林峰
    47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对编码栽培大豆(Glycine max)油体蛋白(oleosin,OLE)的GmOLE2基因进行功能研究,分析其蛋白结构、在油脂合成中的调控作用以及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蛋白保守结构、亲疏水性以及进化关系;利用农杆菌侵染获得转基因拟南芥纯合株系,并利用气相色谱检测转基因拟南芥种子脂肪酸组分;对转基因拟南芥进行多种非生物胁迫处理,观察并统计相关性状和指标.[结果]GmOLE2蛋白具有OLE蛋白家族高度保守的结构域——脯氨酸结,且蛋白中间部分是一个由约24个氨基酸组成的超长疏水性结构域.GmOLE2是种子特异性表达的基因,过表达GmOLE2导致拟南芥种子内总蛋白含量增加约25%,总可溶糖含量下降10%,油脂含量下降约10%,饱和脂肪酸和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过表达GmOLE2拟南芥种子可以缓解冻害,-20℃处理后的种子萌发率仍达到75%,是野生型萌发率的2倍.GmOLE2 mRNA积累受MeJA和ABA调控:10μmol·L-1 MeJA处理GmOLE2过表达拟南芥幼苗,其主根生长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侧根丰度及长度显著大于未处理组,且在24 h内GmOLE2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是未处理组的8~10倍.将GmOLE2过表达拟南芥的种子播种在含0.5μmol·L-1 ABA的培养基上,萌发3 d后,经RT-qPCR检测发现GmOLE2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是未处理组的8倍.[结论]GmOLE2基因具有典型油体蛋白结构特征.在拟南芥中过表达GmOLE2基因,虽然减少种子总油含量但可以调节脂肪酸构成,且其种子具有较好的抗冻性,可受MeJA和ABA诱导表达参与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油体蛋白脂肪酸非生物胁迫大豆

    9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菌谱的筛选

    张潘杰窦振国王浩包浩然...
    487-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9株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EPN)共生菌菌株的高效分离鉴定方法以及其对植物真菌病害的拮抗能力.[方法]采用研磨法、血淋巴涂布法和改良涂布法对7种斯氏线虫科(Steinernematidae)和2种异小杆科(Heterorhabditidae)EPN的共生菌进行分离.通过测定其16S rDNA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和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以鉴定共生菌的种属.采用平板菌丝抑制法测定这9株共生菌的抗病原真菌谱.挑选综合抑菌效果最好的2株共生菌菌株进行稀释和组分分离,测试各组分对真菌的菌丝生长和镰刀菌属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率.[结果]改良涂布法分离到的共生菌平均菌落数为124.0,明显多于传统的研磨法和血淋巴涂布法(分别为8.2和67.7),同时被污染的概率也低.9株共生菌中有7株属于致病杆菌属(Xenorhadus)的5个种,2株属于发光杆菌属(Photorhabdus)的2个种.9株共生菌对稻瘟病菌、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灰葡萄孢菌和辣椒疫霉均有抑制能力.其中,伯氏致病杆菌(Xenorhadus bovienii)NN6和NN8对5种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率最高,均大于45%.NN6发酵液的5倍稀释液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效率为51.99%,显著高于NN8(45.46%).NN8发酵液原液对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孢子萌发的抑制效率为88.16%,显著高于NN6(81.79%).[结论]改良的血淋巴涂布法是1种高效分离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方法,分离到的9株共生菌对5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中伯氏致病杆菌NN6和NN8对菌丝生长的综合抑制能力最强.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分离方法抗菌谱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16Sr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