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朱晓进

双月刊

1001-4608

wkxb@njnu.edu.cn

025-83598341

210097

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原则,关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提供学术争鸣,鼓励学术创新,为学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服务,为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先后被各种评选机构列入“核心期刊”,并入选全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高校双十佳社科学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法律援助中的有效辩护——基于法律援助与委托辩护的对比性分析

    程衍
    12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律援助与委托辩护在发生基础与价值导向上存在根本差异,因此有效辩护的侧重及实现亦有所不同,应分别探讨.委托辩护以民事合同为基础,以利益为导向,其中有效辩护的界定应是"令委托人满意的辩护",在信息公开的条件下依靠市场自发调节可以实现.法律援助是以政府指派为基础,以义务为导向,其中的有效辩护应界定为"尽职尽责的辩护",实现路径需依靠政府的有效监管,并对法律援助相关制度予以进一步的完善.

    法律援助有效辩护值班律师公设辩护人有效帮助

    流动的老年与虚拟的社交:随迁老人微信社会支持研究

    庄曦
    135-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迁老人群体规模的迅速增长与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紧密相连.在流动性、老龄化、数字化交叠的城市空间,随迁老人群体在随子女迁徙的过程中面临着脱嵌与再嵌入的困境.相较于非随迁老人,随迁老人的微信使用总体更为熟练;微信在其生活中起到了增权益能的作用,尤其是以社交补位的方式,帮助该群体于虚拟空间弥合实体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线下关系的再聚合与再拓展;但技术的普及与使用是一个不均衡的赋权过程,现实个体差异仍然影响着该群体在互联网平台上的资源与支持的获取.如何让仍在负重前行的随迁老人老有所依,应有赖于线上线下多元支持网络的构建以及代际、友辈间多维的深度沟通.

    随迁老人微信虚拟社区互联网社会支持

    中西小说接受伦理阐释之比较

    江守义
    14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西小说接受伦理的比较,突出表现为伦理阐释的比较,包括阐释形式的比较和阐释对象的比较.就阐释形式看,中国古典小说的阐释形式主要是和小说融为一体的评点,西方小说的阐释形式则是和小说分离的专论、书评、通信等.就阐释对象看,包含对小说内容的阐释和对小说形式的阐释.中国古典小说对内容的阐释多于对形式的阐释,西方小说则兼顾内容和形式.就内容阐释而言,中国古典小说秉持伦理教化的宗旨,西方小说则从具体情境来分析人物和情节的伦理意蕴,二者的差异在对爱情故事的理解上有鲜明表现;就形式阐释而言,中国古典小说的评点在结构、文法、修辞三个方面显示出其伦理姿态,西方小说则强调语言、技巧和伦理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差异可通过果报模式的差异以见一斑.

    接受伦理伦理阐释古典小说西方小说

    "摩罗"复现和"心声"再起——鲁迅早期的诗歌经验与《野草》的写作

    宋夜雨
    157-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对于鲁迅的文学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留日早期,正是注意到"诗力"与"心声"之间的有机关联,鲁迅才弃医从文,进而投入"新生"的文学事业中;五四时期,随着一种文化政治的兴起,为了唤起更多的"真的声音",一个"呐喊"的鲁迅也随之到来.可以说,"声"之探求构成了鲁迅人生展开的主要线索.如果说"呐喊"的鲁迅对应着一个外发性的启蒙自我,那么,《野草》的写作则意味着鲁迅经历了一次"声"的内转,即他通过自我内在声音的设定,完成了"心声"的找寻.在《野草》的写作过程中,鲁迅重新唤醒了早期的"心声"机制,"摩罗诗人"的重现不仅影响到了《野草》的写作方式,也参与到具体的文本构成.由此,鲁迅既重新"听得自己的心音",也完成了自我的新生,进而以一种崭新的主体姿态投入对"无声的中国"的批判中.

    鲁迅心声《野草》摩罗诗人诗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