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南京师范大学

田立新

季刊

1672-1292

gkxb@njnu.edu.cn

025-83598631

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CS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电气工程、电子工程、电动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与工程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本刊的主要读者是科技工作者,高等学校理工科的教研开发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稻驯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地理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陆玉麒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良渚文化确证了中华民族的 5000 年文明史.这与水稻的起源密切有关.水稻起源的讨论始于 19 世纪,由瑞士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基于文献证据认为起源于中国和印度,历经不同国家学者的反复认证,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已成基本共识.大致说来,水稻起源于 10000 年前的长江中下游,后历经尝鲜、补充,直到 5000 年前才正式成为当地食物供应的主体.大体上,10000 年前的上山遗址,表明了水稻的驯化和稻作农业的起源,仍然处在最初阶段.到了 7000~8000 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人类社会依然处于由采集狩猎向稻作农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人类还没有进入到真正的稻作农业社会阶段.良渚文化时期,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已经进入到了稻作农业社会阶段,完成了从采集狩猎向稻作农业的转变过程.水稻和小麦为全球两大主粮.约10000 年前,小麦起源于两河流域,后扩散至埃及和印度河流域.在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的生产基础是水稻,其余三个文明均是小麦.从西至东,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中华文明(良渚文化),非常巧合的是它们均恰好位于北纬 30°线上,体现出 5000 年前古代文明出现的规律性.

    水稻起源中华文明良渚文化长江中下游边缘效应

    "大思政"格局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育人体系探究

    冯建喜黄莉雯汤爽爽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八大以来,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应对日益撕裂的社会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受教育者,党中央提出了课程思政、"大思政课"等一系列新的育人理念,努力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为加深对育人体系的理解,梳理了近百年来我国高校育人方针的演变,发现育人方针始终围绕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展开,存在形式上的"变"和本质上的"不变"两个特点,具有内在的演变逻辑.当前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的实践中仍然存在不足.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构建了该专业的"一三一"大思政育人体系,以期为其他专业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思政育人体系课程思政大思政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交叉学科视角下的"人文社会GIS"课程教学探索

    张雪英胡迪杨林张宏...
    16-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文社会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源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属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领域.本文依托南京师范大学长期开展地理信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科研和教学成果,系统分析了人文社会GIS的交叉学科特性,提出了人文社会GIS的内涵和知识体系,设计了"人文社会GIS"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学科交叉课程教学实践案例,对于开展"新工科"和"新文科"背景下的交叉学科研究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地理信息科学人文社会GIS课程教学交叉学科

    基于虚拟教研室的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姜海宁周星宇安琪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教研室是在数字化时代下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助推平台.从人文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出发,结合虚拟教研室优势,阐述虚拟教研室建设对人文地理教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的"六化"改革路径与"四体"保障机制.

    数字化人文地理学虚拟教研室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高中人文地理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

    何颖妍管卫华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开展地理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地理学科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国家践行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素材,将其运用于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和落实地理课程思政目标.本文尝试从目标与内容层面挖掘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 21 世纪议程》与高中人文地理课程的联系,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视角下高中人文地理课程渗透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依托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地理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设置地理学习问题,助力学生价值观内化;开展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地理活动,提升学生感性认识.

    可持续发展高中人文地理课程思政

    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探索与实践——以"城市问题"一节为例

    彭倩赵媛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思政教育应贯穿高校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其课程内容丰富,与思政要素融合便利,在开展课程思政、有效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以"人文地理学"中"城市问题"一节内容为例,在阐释"人文地理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城市问题"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要素,并通过教学案例设计,分析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要素,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课程思政人文地理学城市问题案例设计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教育研究

    张新林史春云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扩大,乡村面临多方面问题.且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更加凸显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作用.人文地理学教育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可为城乡规划专业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认为,可通过课程设置融合、实践教学融合、学科交叉融合、社区参与融合和政策研究融合等模式,实现在城乡规划教学中人文地理学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最后,论文分析了城乡规划专业中融合人文地理学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诸多挑战,并从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实践经验与实地考察、融合思维与综合能力培养、跨学科合作等视角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增强学生对国家战略的理解与认同,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提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专业乡村振兴战略融合模式

    面向交通强国的交通地理课程思政实验案例库设计

    陈娱朱婷
    45-5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分支,服务于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与规划,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程.交通地理课程思政元素丰富,但缺乏系统梳理和设计.面向交通强国建设需求,从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系统挖掘了思政元素.将研究对象抽象为点、线和网三要素,设计了交通地理课程实验的整体思路与框架.基于该框架,分别从城市、全国和亚欧大陆三个不同空间尺度,针对性地给出了南京市新能源充电桩空间布局特征、全国高速铁路网络结构分析和"一带一路"陆海运输通道专题制图实验具体方案和思政重点.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课程基础理论和实操技能,同时树立民族自豪感、大局观和使命感.

    交通地理课程思政实验案例交通强国

    城乡关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挖掘与实践策略——以人文地理学为例

    戈大专徐佳硕袁紫怡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关系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实施为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教学支撑.以人文地理学课程内容中的城乡关系为例,分析了城乡关系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价值意蕴,提出了城乡关系课程思政要素挖掘的指标体系,并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三个国家战略出发,初步探索了城乡关系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为高校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提供参考.

    课程思政城乡关系课程资源人文地理学

    以红促教·秉红扬志——育、学、行融合的旅游课程教学创新实践

    张郴侯国林黄震方
    55-5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思政教育"八个统一"教育发展方向和旅游行业"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建设发展要求,设计建构高校旅游专业育、学、行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方案,以期实现高校在思政教育、专业教学、行业实践之间的有机统一.这一过程同时创新发挥思政教育的专业渗透力、旅游专业的文化传播力以及行业实践的思育融合力,是基于思政教育"八个统一"的有益践行.

    思政教育专业教学行业实践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