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曾良

月刊

1671-1785

njsyxb@nj-public.sc.cninfo.net

0832-2340042

641112

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705号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虚拟博物馆的艺术传播与观众体验研究——以张大千博物馆为例

    李伟程诗婧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博物馆作为新兴的艺术传播载体,正在改变人们对艺术和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体验。虚拟博物馆通过提供互动性体验、沉浸式艺术体验和个性化传播等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艺术体验,拓宽了艺术传播的渠道,提高了艺术传播的效果,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交流。

    艺术传播观众体验虚拟博物馆张大千

    从张大千早期艺术活动看中国画弘扬的缘起与路径

    李颖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张大千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得到了文化界的高度赞扬,而支撑他完成这一系列工作的原动力则需深入其更早期的艺术活动中寻求答案。在二十世纪初中西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传统国画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而张大千却秉承着对传统画学传承与创新的信念,通过临摹、写生、社团活动等实践,向世人论证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内在动力。

    张大千中国画弘扬内在动力

    《全清词·嘉道卷》辑补41首

    陆勇强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总集、别集、诗话、曲本、地方志、家谱等文献中,辑得《全清词·嘉道卷》未收之作品41首。凡《嘉道卷》未及收录的作者,略考其姓氏、字号、里籍、科第、仕历、著述及其他事迹。

    全清词嘉道卷辑考

    明清文人的书籍社交——以《史记》为中心的考察

    张小伙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明清文人群体中,《史记》的社会呈现方式多样。珍贵版本《史记》在群际交往中,获得了一种突破书籍内容本身的形式意义,被赋予"人情"的内涵而流转。以《史记》为中心的不同群体的社会交往中,以莫友芝为中心的曾国藩幕府相互借阅、多方寻购善本、校印出版《史记》,促成《史记》近代精善版本的问世;以缪荃孙为中心的藏书家,基于共同的收藏爱好,以《史记》的版本鉴定、善本鉴赏、抵押置换等活动为主要交际特色,展现了藏书文化与学术风气在帝制结束后的一种延续。

    《史记》文人交往"人情"莫友芝缪荃孙

    宋诗中的观戏书写及其诗学与民俗学意义

    韦福建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宋时期人们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百戏尤其受到宋人的喜爱。百戏发展到宋代,种类与形式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其中社戏与傀儡戏最受欢迎。诗人们选取观戏这一特定的事件入诗,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书写,使百戏的内容与观众的状态得到充分展示,体现了宋人对日常行为的关注。以观看百戏为题材的宋诗,不仅拓宽了日常化书写的领域,发掘了日常化书写的深度,而且对以往叙事诗的创作手法作了继承与革新,具有三重诗学意义。此外,该题材的诗歌也反映了两宋时期多姿多彩的民俗面貌,具有民俗学方面的独特价值。

    宋诗日常化百戏傀儡戏社戏

    《[嘉庆]内江县志》考论

    王昕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存内江县旧志共九部,顾文曜、罗文黻《[嘉庆]内江县志》五十四卷是嘉庆时所纂三志之仅存者,是为修通志而先修的。据《[嘉庆]四川通志》的编订时间及本志内证推知,《[嘉庆]内江县志》完成于嘉庆十七年。该志分门设目虽有繁冗零杂、有目无文之弊,但完整保留了嘉庆四年张搢修、嘉庆十二年徐丰续修的两部旧志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大量明代史料,展现了明代内江文化的辉煌,是研究内江、四川的重要文献。

    内江县志嘉庆顾文曜四川通志纂修考略

    构式"怎么说话呢"的语用功能及其否定义的形成与识解

    赵芸芸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怎么说话呢"是一个以疑问形式表达否定含义的实体性构式,可通过成分添加、成分易位、成分复用和成分替换四种变换方法形成诸多变体。其否定功能可细分为语用否定和语义否定两种:前者是指对受话人表达某一命题的方式的适宜性进行否定,不涉及命题内容的真假;后者是指通过否定受话人的言说方式进而否定其言说内容,涉及命题内容的真假。该构式最早出现于清朝,它来源于形式完备的"你/你们/您这是(/叫)怎么说话呢",其否定义的形成与人们"疑有信无"的怀疑心理有关,受话人对它的识解是在合作原则及其相关准则的指导下进行语用推理的结果。

    "怎么说话呢"语用否定语义否定疑有信无合作原则

    广西玉林蒲塘话程度副词"几"

    黄文欣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玉林蒲塘话中的程度副词"几"可表示较高程度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好/多么",往往带有感叹语气,表达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基于前人研究,并结合历时和其他共时方言语料的考察,蒲塘话的程度副词是对古汉语程度副词的沿用,其虚化路径为:疑问代词>询问程度的副词>表感叹的程度副词。

    粤方言程度副词语法化"几"

    《诗经》中OV语序的地域分布及语体考察

    李武伟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往有关《诗经》的研究鲜有从地域分布和语体两个角度探讨《诗经》中的OV语序。从地域分布来看,OV语序主要分布在除《齐风》《鲁风》之外的其他十三《国风》中。从语体方面来看,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和借助"之"前置构成的"(唯)O之V"结构,主要在《风》中使用,这与《风》属于俗常语体有关;由"是"构成的"是V是V"或"唯O是V"结构主要在《雅》《颂》中使用,这与《雅》为正式体、《颂》为庄典体有关。研究《诗经》中OV语序的地域分布和语体,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认识《诗经》中的OV语序,还有助于为上古汉语OV语序的研究奠定基础,尤其有助于为语体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提供可资利用的语料。

    《诗经》OV语序地域分布语体

    "风闻言事"新论

    杨胜宽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闻言事"是中国封建时代曾经发挥过特殊作用的监察制度,其兴起与演变的过程,历来说法不一。现代历史学者周一良依据《后汉书·蔡邕传》《续汉百官志》等资料,认定"风闻言事"源于东汉蔡邕向汉灵帝上《封事》提出的"三公谣言奏事"建议。但"谣言奏事"的用途在于考核官员殿最,与御史的监察职责关系不大。从梁武帝发布的《天监诏书》可知,梁武帝鼓励御史"风闻言事",目的在于纠弹有罪。这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派出"绣衣直指"查处有罪官吏的做法,其重用酷吏严刑峻法,让他们充当揭发百官罪过的"耳目",与"绣衣直指"被赋予专办案件特权的用意相辅相成。由于御史"风闻言事"即使罔顾事实也享有免责特权,这一制度设计漏洞容易造成冤假错案,故实行以来一直争议不断。

    "风闻言事"御史特权"耳目之好"君主集权专制利弊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