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月刊

1001-8263

njshkx@163.com

025-83611547

210018

南京市成贤街43号

南京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发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当今热点问题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游牧民身份自反性实践的价值倾向与情感连接

    马中红
    98-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青年亚文化社群的数字游牧民超越了传统亚文化研究的娱乐休闲领域,将触角伸向了工作领地,凝聚了数字技术和社会语境的诸多势能.数字游牧民的生成动机、情感交往、社会链接与身份自反性相关,是个体在现代社会中对自我身份不断反思、自我否定和自我对抗的过程.身份自反性首先表现在逃离异化的工作制度和功绩社会要求的单一、稳定、清晰的个体身份,转而选择不确定、多样化和流动性的模糊身份.其次,流动中的数字游牧民表现出身份认知的矛盾性,既高度追求个体自主性,又高度渴望情感交往和共同体归属,由此生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以情感为连接、以共同生活为表征的"新部落主义"文化类型,情感共同体成为身份自反性的重要构成部分.与此同时,地方性的、跨地域的和全球的多场景综合为数字游牧民提供了"稳定-移动""城市-乡村""本土-全球"多样性流动身份想象的支撑性社会网络.数字游牧民身份自反性的实践是一种文化症候,喻示在传统的工作与生活、个体与集体、城市与乡村、地方与全球等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性关系中正在孕育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

    数字游牧民身份自反性新部落主义情感共同体青年亚文化

    "适合的教育":新时代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冯建军王素云
    110-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平与质量是教育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改革开放以来,在公平与质量之间有所偏失,新时代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适合的教育"面向每个学生,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每个人得到高质量的发展."适合的教育"是新时代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具体样态.实施"适合的教育",需要顶层设计,包括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和开放多元灵活的教育体系,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让每个学生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优质资源,以实现自身的最优化发展.

    差异性教育公平适合的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学科类家教服务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与准市场监管制度

    余晖
    11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培训机构本位的校外培训监管思路下,教育培训市场正以私人家教形式转入地下.对私人家教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应首先厘清其市场属性,而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家教服务在市场属性方面存在本质区别.学科类家教服务是公共教育服务的自然延伸,在基础教育的公共性-市场性光谱中处于准公共物品定位.若对其采用自由市场监管机制易引发公共性保障方面的市场失灵,难以有效防范私人家教异化为优势群体的学业竞争工具,并催生群体间及城乡间的新型补习鸿沟.准市场化制度安排是对学科类家教服务进行有效监管的最优方案,可通过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维护家教服务的公共性底色,平衡好个体选择、教育规律和国家监管间的矛盾张力,并围绕"目标-主体-内容-手段"四要素构建监管体系.

    校外培训家教服务学科类家教准公共物品准市场监管新型补习鸿沟

    长江文化的美学思考

    周宪
    128-135,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具有无可争议的重要性,它既有人类大河文明的一般特征,又有独特的本土文化内涵.本文独辟蹊径地从美学角度来思考长江文化,广泛吸纳传统文化和当代理论,将长江视为一个文化原型,创造性地以"母亲河"为其美学特征,深入探究了母亲河的复杂文化意涵.首先是长江具有从万物到文化的孕育创生意义,其次是长江具有民族家园的建构功能,再次是长江蕴含了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智慧特性,最后是长江以其地理和人文的融通来形塑整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长江文化美学原型母亲河中华民族共同体

    长江审美意象及其与中国超越型文化的互生

    高薪
    136-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大江,长江不仅是一个超级地理单元,更是中国人历史记忆与情感结构中的象征性存在.作为审美意象,长江总被塑造为时间上"永恒"、空间上"不尽"、历史上"万古"的超越性意象.这一意象的形成既不是非理性的,也不是浪漫主义的,而是以一种严谨、智思的方式植根于中国超越型文化中.在一种内向型超越的精神结构中,以天摄人的传统保存了人与天道相沟通的可能,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从对自然物的关照中唤起德性理念.以此为基础,从儒、道两家最初以水喻道,到屈原、张若虚、李白、杜甫对长江超越历史、时空的形象塑造,再到王勃、苏轼和杨慎对"长江空自流"意象的形而上思考,长江在中华文脉中逐渐被塑造为一个非客体化的、超越人类尺度的精神存在,它既能提供一种形而上学的慰藉,实现对生命的终极肯定,又在某种程度上使主体能够破除自我边界,达到我与物冥的万物伦理状态.在今天,从美学精神来重新把握和阐释长江形象,有助于恢复我们与长江悠久的情感联系.

    永恒长江审美精神生生之德生态伦理

    人物介绍

    封3页

    學人推荐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