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月刊

1001-8263

njshkx@163.com

025-83611547

210018

南京市成贤街43号

南京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发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当今热点问题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记忆的"有机性"连接:新记忆生态下的多维实践

    刘晗
    109-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记忆议题所涉及的社会框架关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有机关系问题.连接转向之后数字记忆呈现的种种迹象,暴露出其反记忆、表浅化、晦暗性等无机性发展趋向,需要从新记忆生态视野构建整合媒介与认知模式的实践模型,以阐明数字记忆"有机性"连接的多维路径,使其形成一个循环、自足的生态系统.为此,研究焦点在于,物质维度上以平台汇集特定主题对象的记忆数据,平衡技术与人文、工具与价值的关系;精神维度以同质性因素勾连微观记忆行为与宏观社会文化结构,以共同体汇聚共享记忆的群体;知识维度上在过去、当下与未来的知识联结中,通过动态化的生产与再生产流程,构建一个以"意义"为核心的记忆世界.

    数字记忆有机性连接转向新记忆生态实践

    从控制到免于打扰:数字时代隐私保护的范式转变

    李凌
    121-129,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自主控制的积极隐私观奠定与发展了隐私保护的当代范式,但这一范式混淆颠倒了隐私的核心价值以及对其保护的恰当策略,由此陷入"越控制越侵犯"的逻辑怪圈.隐私所捍卫的核心价值在于人格尊严、自我建构与生活安宁而不是占有、控制与自决,其存在样态具有消极性、防御性、排他性与具身性.我们要转变隐私保护的范式,回归隐私保护的原初概念和人性基础,从"免于打扰"的消极隐私观出发,不求自主掌控而求消极防御,摒弃放任离身转向切己具身,划定清晰界限构筑物化保障,发展具身化、切己性和防御性的隐私保护技术、制度体系和道德能力,才能更好地保护隐私.

    积极隐私观控制消极隐私观免于打扰具身

    "天职"的"日常"感召:教育读取的社会学意义

    马维娜
    130-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达成"日常的要求"的"天职"感召发现,不同语境的天职"日常"与教育的本原性之间,不同演绎的天职"日常"与教育的多样性之间,不同张力的天职"日常"与教育的复杂性之间,存在深度相似、深层相联与深透相通,并为理解教育决不仅是"教育自身"之事,提供更为本真的思考和更为还原本真的可能.教育"日常之事",怎样集聚起社会的诸多要素与诸多关系?"日常课堂"之事,怎样见微知著并成为社会改革的一部分?教育中的"日常学生",怎样作为社会行动者存在并互动于多重社会?关注并做好普通持常的"日常之事",就是在作一种回归"真实"的教育日常努力;关注并做好每天要做好的"日常课堂"之事,就是在作一种回归"恒常"的教育日常努力;关注并做好始终要做的"日常学生"之事,就是在作一种回归"常人"的教育日常努力.

    天职日常教育社会学意义

    构建扬子江创意城市群的内生动力与成长策略

    张鸿雁
    140-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苏首创建设扬子江创意城市群,这是一种新的制度型创新和地域生产力结构优化的前瞻性探索,是作为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群"的必然担当,是主动参与全球竞争并介入全球城市文化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战略创新.城市发展需要一个具有"人文区位"价值空间的基础,即城市人文区位的"城市文化资本"属性.江苏沿江八市以长江为"轴"和纽带,虽然隔江相望,但是都已经提出全面跨江发展的具体要求和战略,而且能够明显地看出,在地域生产结构和格局上,以南京和苏州作为沿江八市城市群中的两个"发展极",形成了一个在空间区位上具有特殊优势、在文化地理空间又有共性——"江南文化"作为同一性的文化底蕴,构成了一个中国经济最发达城市群的地域空间结构.可以通过创意产业的"淬火"与"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创造高质量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带)关系,形成一个被发现、被创意和被整合创新的区域性经济文化共同体,构筑高端产业发展的世界级创意产业城市群.

    创意城市城市文化资本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大运河国家文化形象的时代价值与符号传播

    路璐李胜疆
    154-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一个关键维度,而大运河对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它历史悠久、沟通南北,蕴含联通价值、大一统意识以及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等文化内涵.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富矿促使大运河作为特殊的巨型文化符号,在当下时代精神的征召下积极建构国家文化形象,有助于我国在"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陷阱中寻回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进而担负起新文化使命的价值引领.符号是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大运河这个巨型文化符号进入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实践场域,可具体分类为"联通性文化符号凝聚文化认同""凝缩性文化符号建构记忆之场""转换性文化符号推动现代转型"三重面向,并在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多重张力中将深刻的文化主体性意识浸润到国家文化形象传播中.

    大运河国家文化形象时代价值文化符号

    人物介绍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