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李洪天

双月刊

1009-7902

njxzxb@126.com

025-86569176

210017

江苏省南京市北圩路41号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家庭教育中性别话语的社会建构——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齐学红张怡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建构论认为,个体生而为男为女,没有天生的性别认知,经过后天的社会建构之后才会成为男人和女人.家庭是个体自出生起就存在的日常活动场所,性别观念潜藏于其中,通过各种形式影响个体的性别建构.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2名研究生开展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提炼出学业、性格、外貌、婚姻、性认知五个维度,以及性别区隔和性别定势两个层级的性别话语建构过程,对家庭教育中性别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提出批判性思考,以期拓展性别气质自由发展的社会空间.

    家庭教育性别观念性别建构扎根理论性别气质

    组织支持、组织认同及集体心理所有权对儿童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

    冯元李锦龙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用"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2019)数据探究集体心理所有权在组织支持与离职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组织认同在组织支持与集体心理所有权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组织支持可以直接影响儿童社会工作者的离职倾向;集体心理所有权在组织支持与离职倾向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组织认同正向调节了组织支持对集体心理所有权的影响.由此启示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在增加对儿童社会工作者的组织支持的同时,应激发其集体心理所有权,增强其组织归属感和认同感,以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儿童社会工作者的离职倾向.

    儿童社会工作者组织支持集体心理所有权组织认同离职倾向

    基于养育关系的国际儿童保护干预模式比较及启示

    聂宇石燕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儿童保护工作在政策制定、工作体系建构和人才队伍培养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通过服务项目落实儿童保护"最后一公里"工作上存在着缺乏预防意识、家庭系统关注不足、项目设计科学性差、效果评估难等问题.基于此,通过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框架、以养育关系介入为理论依据,对国外已有儿童保护干预项目进行分类梳理,从目标确定、方案设计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介绍与分析,从而对国内儿童保护项目提出依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多层次介入系统、聚焦于家庭系统涉及项目、以"目标-任务"行动框架设计项目,并推广以证据为本的效果评估.

    社会生态系统儿童保护儿童伤害养育关系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问题、逻辑与纾解——基于政策执行过程理论

    熊强郭强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助学贷款旨在助力脱贫攻坚,深化资助育人,促进教育公平,却在政策运行领域落入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矛盾,未能达到预期.本研究从需求端、施行端、决策端、服务端等政策"四端",解构政策"背后"的深度原因,以政策执行过程理论为基础,构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动态实施优化路径的分析框架,并从政策过程的主体交互、政策过程的时空变化、主体角色的复杂多变、重点角色的前后转移、环境因素的差异影响、政策实践的过程迭代等六个方面,立体解析政策"过程"的逻辑理路,最后提出政策"进路"的现实纾解,以期为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问题解构分析框架逻辑理路

    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探究——以江苏省高校留学生为例

    章梦捷
    10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开展中国国情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课题和发展趋势,也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结合前期调研数据,发现江苏高校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机制体系不完善,形式主题单一,指导教师专业化程度欠缺等问题.建议各校今后依托地域资源打造品牌活动,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提升学生内外驱动力,同时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动校内外平台联动,搭建社会支持体系,助力来华留学生实践育人深化发展.

    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中国国情教育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青年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

    李瑞瑞韩波
    11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高校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难以满足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需要探讨高校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和对策,以建立新的高校青年人才培养模式.论文致力于探索高等教育机构如何有效地培育能适应AI时代的青年英才.研究发现,跨学科教育、实践教学和创新思维培养是对现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革新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分析AI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建议高校改革教育体系,加强跨学科课程设计,提高实践教学比例,重视创新思维培养,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并与产业界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战经验的机会,帮助学生适应AI时代的技术发展和国际化竞争环境.

    人工智能高校教育人才培养跨学科实践教学创新思维

    生态文明教育背景下的共生素养:指向未来的生态意识探索

    唐宇宁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当前生态文明教育的总体要求和教育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入手,聚焦生态意识培养问题,提出将共生素养的培养作为建构学生生态意识,提高学生生态道德、生态责任感的新途径.不同于其他学者针对改善消费行为的生态教育研究,本文从消费者思维的角度对青少年生态意识建构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共生素养的培养作为未来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部分,旨在重构和超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哲学观,在真实情境与互动中帮助学生积累共同学习生活的真实经验,重新确认个体在自然、社会、人类共同体维度中的身份以及相应的道德伦理观与责任感,提升生态意识的整体建构.

    生态文明教育生命共同体生态意识共生素养

    Abstracts

    123-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