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邹建平

季刊

1008-9667

n3719292@yahoo.com.cn;3719292@163.com

025-83498094、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Music & Performance)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闪下"内涵与表演形态的演进

    薛雪
    13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闪下"作为一种戏曲术语,最早在元刊本中就已出现,用来表示虚拟的下场行为,并含有急切、躲闪之意.受到戏曲题材及人物脚色的影响,"闪下"的内涵和功能也不断丰富,与故事情节联系愈加紧密,在烘托氛围、塑造人物方面,亦发挥着独到作用,尤其与鬼魂角色搭配时,更衍生出特定的表演程式.由此,"闪下"不再是随时可被他词所替的状态,并脱离了原初的虚拟意义,成为一种实质性的下场动作.虽然仅是一个细小的科介提示,"闪下"的演变,既反映着剧本体制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更揭示出戏曲创作从"曲本位"到"剧本位"的脉络走向,它的存在与意义不应被忽视.

    "闪下"鬼魂角色表演形态

    徽戏《龙虎斗》的演变与流播

    唐钟禹蒋小平
    139-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虎斗》为徽戏经典剧目之一,该剧的情节最早可见于明小说《南北宋志传》.《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中的《下河东》则为迄今可见最早的"龙虎斗"故事戏"泛戏剧"形态.晚清民国时期,该剧曾随着徽班的脚步四处流播,并被京剧、绍剧、湘剧、赣剧等众多剧种吸纳,在情节、文辞上日趋丰富和完善.比较徽戏与秦腔、京剧、绍剧、大平调对于"龙虎斗"故事的书写,则《龙虎斗》的演播路径具有复杂性,"龙虎斗"故事戏的演播系统具有多元性.

    《龙虎斗》徽戏徽班

    无限的可能与共同的想象——可能世界理论视域下的网络剧虚构世界研究

    尤达
    146-15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传统电视剧不同,网络剧深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其精品化战略致力于探寻新主流美学与青年想象力美学的兼容之道,需要解决如何为作品想象力定位的问题.后经典叙事学范畴内的可能世界理论指出作品的想象力建构在文本虚构性基础之上,关涉虚构世界的存在方式、运行机制和衡量标准.基于此,以可能世界理论为研究路径,通过聚焦网络剧虚构世界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拥有无限可能的世界中探寻共同想象的精品化之道.

    网络剧虚构世界想象力共同体美学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以20世纪20年代中德电影比较为中心的研究

    江萌胡文谦
    153-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中国早期影坛的译介和放映,中国早期电影家对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模仿和借鉴,未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和研究.立足于史料文献的基础、借鉴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方法,有助于重建那段过去所发生而如今仅留下印迹的电影史.在中国早期电影发展最为重要的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家对于表现主义电影观念的领会,尤其是对于表现主义电影"尖锐而怪幻的美"的借鉴,促进了中国电影摄制在心理描写、氛围营造、影像构图等方面的艺术探索.这对于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非常有益.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中国早期电影电影艺术探索

    译制配音艺术的审美再造与跨文化增殖——《佐罗》《叶塞尼亚》译制配音艺术管窥

    虞雅岚
    158-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佐罗》《叶塞尼亚》是上海电影译制厂出品的经典译制片,由童自荣配音的佐罗和由李梓配音的叶塞尼亚这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形象通过译制被中国观众广泛接纳和喜爱,其中蕴含的是译制再创过程中通过文本对白翻译和人物声音形象的塑造对中国传统审美习性和审美策略的回返和启用.以佐罗和叶塞尼亚为代表的经典译制片人物形象,通过文本对白语义译换及配音加工,使语音、语调、音质、音色等元素的调控实现了译制配音艺术的审美再造和影片输入的跨文化增殖.

    译制片配音《佐罗》《叶塞尼亚》

    从《丹顶鹤》到《10909》——近10年江苏无锡市歌舞剧院舞剧创作的文化触角

    于平
    163-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13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迄今为止的十余年,是我国舞剧创作井喷式登场的十余年.作为一个地市级演艺团体,无锡市歌舞剧院曾以舞剧《阿炳》《红河谷》先后荣获第九届、第十二届"文华大奖",在这十余年创演的大型舞剧居然达8部之多.这在我国演艺团体中是极为罕见的.这些舞剧创作的文化触角虽立足于区域,但追随区域"走出去"的步伐和胸襟,表现出高蹈的时代视点和滚烫的民族情怀.这是我国当代舞剧创作中值得关注的文化视角.

    舞剧无锡市歌舞剧院《丹顶鹤》《金陵十三钗》《英雄玛纳斯》《10909》

    媒介时代交互性舞蹈叙事的"赋权"与"重构"

    夏静
    175-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互性舞蹈叙事通过以技术介入为依托、交互行为为主体的舞蹈表演,力图打破传统封闭的叙事系统,创造更广泛开放的审美认知空间,在多重文本、多种结构的交互中寻求意义的多元阐释.从本质上看,它依然是剧场互动方式的延伸表现.从文本结构、观演空间和意义生产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交互式舞蹈的叙事新形态,可在解读全新话语结构与话语方式的同时,思考跨媒介转向下舞蹈艺术的时代光晕和本真特性.

    舞蹈叙事交互性叙事非线性结构沉浸式多模态隐喻

    论舞蹈表意的情感逻辑

    袁杰雄
    181-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符号叙述学角度,叙述是舞蹈情感产生的主要原因,情感就是接收者对叙述结果作出的身心反应.舞蹈的情感逻辑蕴含在叙述之中,它连接着情感的形式与情感的内容,前者是符号化了的叙述,后者是叙述.当我们直观到演员情感的形式时,还需了解关于这一演员所塑人物的叙述内容,两者相结合,相应的情感才能产生.同时,舞蹈作品的叙述是由前后相连的叙述成分共同构成,前后叙述之间需体现符号与解释项的生成推进关系.由此舞蹈的情感逻辑体现出两个特征:一是融通情感的形式与情感的内容的品质;二是具有情感衍义特征.舞蹈的情感逻辑遵循着五条规律:相似同义律、情境整体律、与己相通律、情感理性互动律、核心多义律.这五条规律涉及舞蹈的叙述方式、解释背景、代入基础、思想与情感以及赋义与释义特征.

    舞蹈表意情感叙述情感逻辑

    2023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热点扫描

    王永健
    190-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在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果.研究重点涵盖了艺术人类学学术史、艺术乡建、艺术民族志书写、艺术与文化认同、后现代艺术界与当代艺术实践等热点话题,反映了学界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关注.多家学术刊物推出艺术人类学专栏或田野调查专栏,刊载前沿理论、海外译介和田野实践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学科建设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包括新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为学科发展提供支持.多次研讨会的举办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然而,仍需更多源自田野的艺术民族志呈现,构建具有中国在地性的艺术人类学理论.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史学科建设田野调查

    数字化时代下作曲课程的跨专业教学初探

    王沙里
    196-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应用、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逐年提高.因而打破现有课程教学的学科边界与壁垒,探索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提高的综合实践创新素养,开展跨专业融合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技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优秀的工具与平台.在这一趋势下,以作曲课程为目标的跨专业教学需要以确立教学原则为前提,以非作曲专业的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进行打造,将教学阶段规划为分析研讨、设计编创、实践总结,并在教学与实践中探寻更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跨专业教学改革数字化作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