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开管理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开管理评论
南开管理评论

李维安

双月刊

1008-3448

nkgl@163.com

022-23505995 022-23498167

300071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商学院

南开管理评论/Journal Nankai Business Review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绿色信贷政策驱动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了吗——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证检验

    张芳于海婷
    118-128,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不同企业生命周期下,实施精准化的绿色信贷政策对提高企业绿色创新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绿色信贷指引》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07-2017年中国重污染上市企业为样本数据,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出发,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绿色信贷对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效果及路径.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对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抑制效应,且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重污染企业的作用路径存在差异性.绿色信贷政策通过增加融资约束和减少研发投入而抑制处于成长期和衰退期的重污染企业的绿色创新;通过影响融资约束和资本投资抑制处于成熟期的重污染企业的绿色创新.此外,企业产权结构、企业环保社会责任对绿色信贷政策的抑制效果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而银企污染信息对称程度则能够正向调节绿色信贷政策的抑制效应.本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优化绿色信贷政策的科学依据,以期更有效地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企业绿色创新企业生命周期绿色信贷政策双重差分模型

    策略性回应还是实质性响应?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企业绿色创新效应

    张杨袁宝龙郑晶晶邓亚玲...
    129-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持续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并推动低碳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减排政策.基于此,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为例,采用2008-2019年中国2670家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1)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促进了试点地区的企业绿色创新水平,而且,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促进了试点地区企业实质性绿色创新,但对企业策略性绿色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2)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不仅对非国有企业绿色创新也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非国有企业的实质性绿色创新具有促进作用.(3)相对于市场竞争度较高的市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在竞争度较低的市场中能够对企业绿色创新和实质性绿色创新具有促进作用.(4)从作用机制来看,债务融资成本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企业绿色创新和实质性绿色创新之间具有中介效应,而权益资本成本的中介效应不存在,这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影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倒逼企业实施绿色创新和实质性绿色创新.本研究结论为建立更加健全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绿色创新策略性实质性碳排放权交易

    线上销售能否改善资本市场信息环境——基于分析师盈余预测的证据

    徐悦潘奕君刘运国
    139-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5-2019年上市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销售的独特数据,本文研究了线上销售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研究发现:(1)上市公司进行线上销售显著降低了分析师盈余预测误差和分歧度,提升了分析师盈余预测质量,且上述结果在仅保留线上销售行业和PSM匹配后的样本、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等方式缓解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2)线上销售对分析师盈余预测质量的提升作用在分析师公开获取信息渠道较少、获取信息成本较高时更为显著;(3)机制检验发现,线上销售可以通过降低盈余波动,或者抑制盈余管理以改善公司盈余信息质量,进而降低分析师盈余预测误差和分歧度.研究结果表明,线上销售不仅增加了分析师获取公司特质信息的来源,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盈余信息质量,有助于分析师发挥资本市场信息中介的重要作用,提高资本市场效率.

    互联网+线上销售分析师盈余预测

    创新对企业MD&A叙述性信息披露策略的影响

    于李胜王泽豪王艳艳李文涛...
    150-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发和创新具有投入高、周期长和不确定性高的特征,这使得高创新企业面临较低的透明度和较高的专有成本.一方面为了满足投资者决策需要,防止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价值低估,企业有动机提供更多信息;另一方面创新所伴有的专有成本,又使得企业存在专有信息被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获取的顾虑,从而选择提供模糊信息的披露策略.本文利用2001-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了企业创新对MD&A叙述性信息披露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企业创新的增加,企业叙述性信息披露的信息含量上升(文本相似度显著下降),但是披露的信息质量下降(文本可读性显著降低).该结果说明管理层既希望向投资者传递更多信息,又担心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即管理层会选择释放更多的叙述性信息并模糊表达.上述结果存在于行业竞争更激烈、融资约束程度较高和高管持股比例较高的情况下.本文结论对知识产权信息披露与管理层披露策略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企业创新叙述性信息相似度可读性

    企业集团债券集中管理与信用利差

    佟岩李鑫钟凯
    16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有效防范化解债券信用风险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的关键.企业集团对债券发行采取集中管理能否发挥规模优势、实现为债券"增信",从而更好地降低债券信用风险?本文以2008-2020年A股上市企业集团发行的公司债、企业债和中期票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债券集中管理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债券集中管理能够显著降低信用利差,证实了"收益效应"起主导作用.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基本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地,机制检验发现债券集中管理通过"共同保险效应"与集团声誉的渠道影响债券信用利差;异质性检验发现在民营企业、融资约束较高、母—子公司制度距离较小的公司,以及债券没有担保条款、信用评级较低、承销商声誉较差时,债券集中管理对债券信用利差的抑制作用更强.本文研究阐明了债券集中管理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机理,拓展了内部资本市场和集团负债管理的研究范畴,为企业集团债券发行与信用风险管理提供经验借鉴,亦对于如何化解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企业集团债券集中管理信用利差共同保险效应企业声誉

    技术复杂性与信息技术知识普及对任务绩效的影响机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刘松博张凯瑞张晓雅
    172-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员工的办公环境,在提高办公效率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技术压力等负面影响.本研究以多个中小高科技企业的443名中基层员工为研究对象,基于工作要求一资源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针对性地探讨了技术压力来源因素中的技术复杂性和技术压力抑制因素中的信息技术知识普及如何对任务绩效产生影响,并探索了多个边界条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工作倦怠在技术复杂性和任务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且技术自我效能感和信息技术知识普及分别负向调节该中介效应;另一方面,工作投入在信息技术知识普及和任务绩效之间也起到中介作用,且技术自我效能感和技术复杂性分别正向调节该中介效应.本研究从组织和员工的双重角度探索了技术复杂性及其针对性缓解策略对任务绩效的抑制与强化机制,揭示了数字化办公情境下员工所面临技术复杂性的影响机制和应对办法,为技术压力挑战下的员工绩效改善提供有益启示.

    技术压力来源因素技术压力抑制因素技术复杂性信息技术知识普及工作要求—资源理论任务绩效

    缘何"出圈"——风险投资机构跨社群移动行为的动机研究

    刘冰毅杨晔杜衡
    183-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的关系型社会背景下,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现象逐渐受到关注.随着网络社群内风险投资机构间关系的建立,跨越紧密关系网络的动机却较少涉及.本研究利用2000-2021年CVSource数据库中记录的投资事件与退出数据,分析风险投资机构跨社群移动行为的市场与资源寻求动机.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的网络地位对跨社群移动产生负向影响,同时,机构的跨社群移动是为了寻求新社群成员特定资源的相似性与累积性.进一步分析表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的网络规模会增强机构跨社群移动的市场寻求动机,但网络密度会削弱机构的市场寻求动机.此外,风险投资机构的跨社群移动在中资与外资背景新社群成员的特定资源寻求上存在差别.本研究拓展了联合风险投资的相关研究,为理解与解释网络社群结构下联合投资伙伴选择的内在规律提供参考.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跨社群移动动机

    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长期价值创造的盾牌还是管理层防御的工具

    袁春生牛世魁
    194-203,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有助于促进管理者专注于长期价值创造,还是被用于维护职位稳定?学术界和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对此高度关注.本研究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章程中反收购条款设置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反收购条款设置不仅没有对公司价值产生提升作用,反而降低了公司价值.进一步研究发现,反收购条款降低了管理层强制变更—业绩的敏感性,抑制了公司创新投资和资本支出等长期投资行为,且诱发了管理层在职消费和超额薪酬,意味着反收购条款有助于巩固管理层职位稳定,加剧了管理层短视,产生了管理层"壕沟"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章程中的反收购条款并非长期价值创造的盾牌,而是管理层防御的工具.此外,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主要设置的反收购条款的性质和内涵,发现这些条款大多数体现了对管理层的保护,并且管理层权力较高和无实际控制人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设置管理层保护条款.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股权分散企业或无实际控制人企业中,反收购条款设置的管理层"壕沟"效应更加显著.本研究克服了已有文献仅根据反收购条款对公司绩效正向或负向影响而间接推断其效应的不足,为上市公司和监管部门规范反收购条款设置提供参考.

    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公司价值管理层防御长期价值创造管理层保护条款

    管理者认知偏差对中小企业债务性融资风险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实证分析

    甘凯金粲璨付歆赖肸...
    204-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管理者扮演着重要角色,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又是决策工作的导航系统,因此不应忽视认知偏差这样一个可能导致企业融资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拟从认知科学的视角分析管理者认知偏差对中小企业债务性融资风险的影响机理.研究设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分析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同认知偏差从而建立概念模型,第二个阶段围绕不同的认知偏差提出假设,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借助AMOS软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存在的认知偏差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情境因素变动偏差影响着启发式偏差、内部识别偏差以及心理偏差,启发式偏差会对心理偏差产生一定的影响.情境因素变动偏差、启发式偏差、内部识别偏差和心理偏差对中小企业债务性融资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为中小企业防范和应对债务性融资风险提供有益经验证据和优化建议.

    中小企业认知偏差债务性融资风险

    业绩变动、董事会治理与高管离职行为研究

    张行
    213-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00-2020年上市公司高管数据,论证了公司业绩与CEO离职率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探讨了董事会治理的作用逻辑,为上市公司治理团队建设提供政策建议.研究发现:(1)业绩和CEO离职率间关联性比预期更强,绩效原因导致的CEO离职率占总离职率比重估计值在52%-57%,大于强制型或自愿型离职率所占比重;(2)CEO任期内都可能会发生绩效引致型离职,由于董事会评估CEO能力的准确性随任期增加而提高,CEO任期初绩效引致型离职概率更大,而任期末离职率变小,但下降速度比较缓慢;(3)董事会学习能力可以解释自愿型和强制型离职率的变动,但对绩效引致型离职率变动的解释可能会出现偏差,因为存在多种非绩效因素导致CEO离职;(4)董事会对CEO能力的了解比较缓慢且受到任期内企业绩效变动的冲击,冲击越大,董事会了解的信息越不准确,绩效引致型离职率越低.本文从新视角揭露了上市公司CEO离职的内在机理,传统的强制型和自愿型离职行为可能不全是真相,绩效引致型离职比较容易被忽视.长远来看,关注绩效引致的CEO离职可以帮助企业预防重大绩效风险,实现绩效的长期稳定增长.

    业绩变动董事会治理离职行为激励与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