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姜胜利

双月刊

1001-4667

xuebao@mankai.edu.cn

022-23501681

300071

天津市卫津路94号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Nankai Journal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突出学术理论特色,刊发具有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性文章,注意反映社会科学研究各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鼓励创新,支持争鸣,以深刻厚重的学术内涵和严谨朴实的编辑风格,在学术界和期刊界享有良好的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由明人笔记中小说资料看明代小说批评生态

    陈才训
    13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人笔记中包含丰富的小说资料,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有明一代小说批评生态的独特样貌.明人小说观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其时文化小说观仍占主导地位,但也有人认识到小说文体的独立性,有些人则杂糅文化小说观与文学小说观.明代一些小说评论者对小说家创作心态、才情禀赋及其所处时代之文学生态、文化思潮尤为关注,这些要素成为其小说批评的重要维度.明代小说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作伪、禁毁以及《水浒传》在民间丰富多样的传播与接受方式,《金瓶梅》在文人小说圈的流传,瞽目艺人的小说演说等,也是观照明代小说批评生态的重要视域.

    明人笔记小说资料批评生态复杂性

    敦煌写本《兔园策府》的文学史料价值

    张兴武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兔园策府》久告散佚,幸有敦煌写本数卷,能使人复睹其样貌.该书与《初学记》一样,属于文学启蒙"类书".它既为科举"对策"而设,对各种骈文创作亦多有裨益.杜嗣先《兔园策府序》撰成于陈子昂出生之前,它明确反对六朝浮靡文风,倡导"削谀论以正辞,剪浮言而体要"的撰述理念,可谓唐文变革之先声.从武后到玄宗朝,"文变"过程及内在动因虽然复杂,但制诏表启等应用之文渐能超越齐梁旧格,呈现出博雅务实的新风貌,却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兔园策府》或亦发挥过积极作用.写本残卷部分展示了《兔园策府》十卷本及三十卷本的文本异同,其"对策"骈语和"引经史为训注"紧密结合,充分体现着经史之学以"类书"为中介积极作用于文学创作的内在逻辑.

    敦煌写本《兔园策府》文学类书史料价值

    朱徐常郭婚姻集团与"靖难之役"

    杨艳秋李肖含
    155-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元璋家族与徐达、常遇春、郭英三个功臣家族之间的联姻,早在明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开始.明立国后,这一集团式的联姻进一步扩大,成为皇室与勋臣联姻的核心.随着懿文太子夫妇去世,集团内部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最终引发了导致皇权更迭的"靖难之役"."靖难"成功的朱棣随后加强与徐达、郭英家族联姻,清除常遇春一系在集团中的影响力,朱徐常郭婚姻集团一变而为朱徐郭婚姻集团.此后,皇室与徐达、郭英家族的联姻也渐渐难以为继.宣德以降,宗室婚姻制度渐趋严格,影响明初政局六十余年的朱徐常郭婚姻集团也淡出了历史.

    朱元璋徐达常遇春郭英婚姻集团靖难之役

    明代万历前期工部都水司的机构职掌与经费管理——以《水部备考》为中心的考察

    张叶
    168-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水司是明代工部四清吏司之一,主要负责管理河渠水利、桥梁道路及织造、器皿等上供物资,其下辖机构分为内署与外署,驻扎于地方的工部分司官员数量相对更多,以注选或题差的方式选任,分别掌管运河各河段、竹木抽分、漕船修造.万历十五年,都水司郎中周梦旸编成《水部备考》一书,作为官署志书,分类胪列了该司职掌的各项条例和相关纪事,详细记载了漕河、黄河及其他河渠的变迁.万历前期,黄淮河患严重,河道大工屡兴,都水司事务繁重,职掌冗杂,尤其以治河为要务,该书充分体现了黄淮大工的时代特点.因应河道管理及河费开支的需要,水衡外署掌握运河夫役、钱粮的调配,随着运河疏浚工程的常态化,形成了相对独立、有别于工部中央的经费收支和管理体系.

    都水司工部分司河工周梦旸《水部备考》

    王国维晚年的史学转向及其思想世界

    朱洪斌
    182-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国维的治学之路是从哲学到文学再到史学,治史领域则由古史研究转向西北史地学.关于王氏晚年的史学转向,论者意见纷纭,莫衷一是.在古史领域大获成功并为世人瞩目之际,王国维晚年史学研究的主题,其实早已悄然预伏.在全力研究殷周史的同时,王国维仍兼顾边疆民族史与地理研究,这凸显了 一个非常重要的史学意识,即国史研究不应局限于域内,需要紧密关注周边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这得益于其青年时代感染的东洋史学的历史视野.近代西北出土的大批文物及文献资料,强烈地吸引欧洲东方学者、日本东洋史家的目光,使这一区域的研究成为国际汉学界的前沿领域.1919年,因为伯希和、沈曾植的启迪,王国维事实上已完成史学转向的心理调整和专业预备.王国维一方面继承清代西北史地学的传统,一方面积极引入欧洲东方学、日本东洋史学的新视野、新材料,推动中国本土史学的现代转型.同时,他借论定沈曾植的治学风格,进而构造自我的思想世界,宣示其追求真实的历史世界与理想的人文世界的学术旨趣.

    清代西北史地学日本东洋史学欧洲东方学沈曾植伯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