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陆地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陆地震
内陆地震

王海涛

季刊

1001-8956

nldz2004@163.com

0991-3833432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市区科学二街338号

内陆地震/Journal Inland Earthquak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主管,《内陆地震》编辑部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地震科研学术性刊物。以刊载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地震观测技术、地震地质、地震监测预报、工程地震、防震减灾等地震科学研究论文为主,还设有“研究简报”、“资料编译”、“监测与分析”、“消息动态”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雷琼地区晚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胡俊李霓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新生代以来,雷琼地区喷发了大量的玄武岩,众多学者对这些玄武岩进行了研究.然而,关于玄武岩的成因及其反映的动力学意义仍存在争议.为了对雷琼玄武岩进行分类、获得玄武岩的初始熔体组成及地幔潜能温度,整理了雷琼玄武岩的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并将其划分为碱性玄武岩、橄榄拉斑玄武岩、石英拉斑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4类.它们具有类似OIB的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组成落在了亏损软流圈地幔和二型富集地幔端元的混合区域,富集组分来源于俯冲的洋壳和沉积物.进一步的初始熔体恢复模拟和地幔潜能温度计算结果显示,雷琼地区的地幔潜能温度高于正常地幔,暗示了海南地幔柱的存在.最后提出建议,后续研究需加强对样品二价铁与三价铁的测定,为初始熔体恢复及地幔源区性质的反演提供依据.同时,需加强雷琼与南海盆地周缘其他同期玄武岩的综合对比,以更好的探讨区域地幔性质及演化.

    雷琼地区玄武岩地球化学地幔柱

    海南岛温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王锡娇魏费翔王佳龙郭明瑞...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查明海南岛温泉气体的起源,探讨海南岛温泉与琼北新生代火山活动的关系,通过对海南岛温泉气体成分和氮(N)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温泉气体以N2为主,含量都在87%以上,个别样品达到90%以上,且均有CO2共存.海南岛温泉气体δ15N值均大于0,且断裂带集中地区的样品,其δ15N值普遍偏大,而断裂带相对稀疏地区的样品,其δ15N值相对较低,说明温泉气体主要受断裂带控制,主要来源为地壳和大气.此外,海南岛温泉气体不论是气体组合还是氦同位素特征,都与腾冲、长白山及五大连池活动火山区地热流体逸出气体明显不同,前者气体组合以N2为主,后者主要以CO2为主,前者He含量高,3He/4He低,而后者He含量低,3He/4He高.综合温泉气体成分和同位素特征,认为海南岛温泉气体主要为地壳和大气来源,少量为幔源混入,其温泉气体释放活动属于正常的断层气体活动,与琼北新生代火山活动关系不大.

    氮同位素温泉气体气体地球化学海南岛

    雷琼火山区地质地貌及年代学特征

    丁冉李霓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深入认识雷琼火山区,搜集了前人在雷琼地区所做的相关研究,对本区的火山地质地貌及年代学特征进行概述.资料显示,雷琼地区受到板块运动和地幔柱活动的共同影响,被NW、NE和EW向三组断裂带控制,火山活动强烈.在雷州半岛EW向黄坡—界炮断裂带和海南岛北部EW向王武—文教断裂带中间形成了雷琼坳陷盆地,该盆地内存在大量的基性玄武岩喷发.雷琼地区火山活动呈现多期次、多旋回、迁移性的特点,存在爆发相、喷溢相和喷溢—沉积相3种火山作用方式,形成了熔岩台地、火山锥、玛珥湖、火山穹隆和熔岩隧道等火山地貌类型.雷琼地区岩浆活动始于渐新世晚期,在更新世最为广泛,之后火山活动衰落并在全新世结束.前人用K-Ar、Ar-Ar、热释光和14C等多种测年方法得到的雷琼火山区的年代学数据,结果显示区内火山岩的年龄范围在34.78~0.01 Ma之间,并将火山活动分为6个阶段: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雷琼火山区火山地质火山地貌年代学

    基于GNSS的2023年2月23日塔吉克斯坦MS7.2地震前异常资料变化特征研究

    李桂荣李杰李瑞苏力坦·玉散...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进一步探究中强地震发生前GNSS坐标时序中是否存在中短期异常现象,通过分析2023年2月23日塔吉克斯坦MS7.2地震前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塔什库尔干、布伦口 GNSS基准站观测资料的变化特征,发现该地震震前塔什库尔干、布伦口均出现较为明显的GNSS基准站时间序列异常现象,震前EW向存在趋势性W向运动,震后E向加速;震前NS向趋势性S向运动,临震前状态快速改变,布伦口在震后还显示出7.3 mm的EW向永久性形变,研究结果表明GNSS在地震发生短临阶段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与2015年12月7日塔吉克斯坦MS7.4地震进行对比发现,两次MS≥7.0地震对塔什库尔干、布伦口基准站的影响差异较大.2015年12月7日塔吉克斯坦MS7.4地震为左旋走滑,影响方向主要为NE向,而2023年2月23日塔吉克斯坦MS7.2地震为右旋走滑,影响方向主要为SE向.震前基线均有挤压缩短的前兆异常显示.梳理站点异常出现情况,发现异常持续时间越长、异常出现次数越多,发震震级可能越大.

    GNSS变化量塔吉克斯坦MS7.2地震地震异常

    联合GNSS和GRACE数据分析华北平原地表垂直形变

    魏仁杰王迪晋董培育王东振...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分析华北平原陆地水储量变化等环境因素对GNSS非线性垂向时间序列产生的影响,结合GRACE数据和GNSS数据以水井水位数据为补充对华北平原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地区GNSS垂向位移时间序列与GRACE负荷形变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改正后的GNSS观测与GRACE负荷形变的相关性有较大程度地减少.基于水井静水位资料对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扣除GRACE负荷形变影响后的GNSS垂向位移时间序列与水井静水位观测之间的相关系数相较于扣除前降低了 40%~96.7%.将GRACE观测得到的负荷形变从GNSS时间序列中扣除,可以有效降低包括陆地水储量变化在内的环境因素导致的负荷形变对GNSS观测造成的非构造运动影响.研究结果为获取华北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更为精确的垂向构造运动变形提供了科学参考.

    GRACE数据GNSS数据GEEMDAN负荷形变相位改正

    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断裂现今断层运动特征

    苏力坦·玉散姚远李思妍艾力夏提·玉山...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断裂在天山新生代构造演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控制着北天山山前地区的地震活动,了解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断裂带不同段落的活动特性对乌鲁木齐山前凹陷地区的运动特征有着重要意义.文中利用研究区域内的GPS站点,获取了该区域的现今GPS速度场、基线长度变化、应变等结果,再通过GPS速度场的剖面投影法分析,结合跨断层水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陆态网络站基线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天山处在挤压状态.大地四边形网基线变化量显示:吐谷鲁背斜的大丰测区从2017-2021年处于挤压状态,在2021-2023年出现拉张的趋势,这与该场地跨断层水准测量的结果趋势一致;红山嘴测区断层一直为挤压状态,这与区域跨断层水准场地的测量结果一样.(2)跨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断裂的GPS速度剖面显示,GPS站点南北向速率从西向东变小,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断裂的滑动速率约1 mm/a,这些断层为逆冲特征,走滑分量无明显的变化.

    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断裂GPS时间序列应变

    GSM-SVM在地震震级预测中的应用

    王晨晖吕国军王秀敏畅国平...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地震震级影响因子众多且关系重复等问题,为合理预测地震震级,提出了基于网格搜索法优化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地震震级预测模型.选取地震累积频度、累积释放能量、b值、异常震群个数、地震条带个数、活动周期和相关区震级等7个影响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去除因子间的冗余信息,降低输入维数,并利用网格搜索法(grid search method,GSM)确定SVM参数C和g,建立震级预测模型,并对测试样本进行预测,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和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预测结果相对比,结果表明:PCA-GSM-SVM模型预测结果平均相对误差为1.29%,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GSM-SVM地震震级预测主成分分析法网格搜索法支持向量机

    新疆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非天然地震特征与识别

    曹昌军陈向军金花李奎...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2017-2023年ML2.4~3.8新疆地震台网记录的20个爆破、5个塌陷、25个地震事件,采用波形记录特征、垂直向P波初动方向、振幅比、时频分析方法开展非天然地震特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非天然地震和天然地震在时域和频域方面存在明显不同,爆破事件垂直向P波向上发育、周期小、S波的振幅和周期变化不明显、容易与面波混淆;塌陷事件垂直向P波向下、P波S波成组出现且接近、波形较爆破简单;两者震动衰减较快,面波发育.爆破Pc/Sm的值大于0.42、地震小于0.42、塌陷Pc/Sm的值大于0.62.爆破Pm/Sm的值大于0.70、地震小于0.70、集中在0.40左右、塌陷Pm/Sm的值在0.55左右;时频分析方面爆破和塌陷频率成分简单,能量峰值在4 Hz以下,频域较窄,以低频面波为主,衰减较快,呈现出"少峰"特征.地震频率成分复杂,分布在4~16 Hz之间,频域较宽,主频不固定,呈现"多峰"特征,能量分布在S波.以上识别判据为今后区分研究区内非天然地震特征提供有效参考.

    非天然地震爆破塌陷波形特征振幅比

    新疆地震应急视频会议系统组会模式与常见故障分析

    崔勇兰陵马睿古力孜帕·木拉提...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了新疆地震应急视频会议系统常用组会模式、各模式应用场景及其优缺点;分析了视频会议系统常见的硬件设备、软件、网络故障表现特征及日常实例.以宝利通MCU组会故障排除及原因分析为例,提出视频会议故障排查流程,本次故障表明不同硬件设备MTU设置值对网络传输效率有一定的影响.以期对今后网络故障排查提供参考借鉴.

    应急视频会议组会模式故障排除新疆

    新疆阿克苏断层氢观测干扰分析及相关实验

    刘海洋饶文祖力卡尔·艾则孜徐衍刚...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给新疆阿克苏断层氢观测中干扰的识别、异常的判定、数据的分析及站点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帮助,通过对阿克苏断层氢观测中气象、人为、供电、观测系统等干扰,分别从干扰形态、相关性、干扰幅度及影响时长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并对典型的供电干扰开展相关实验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干扰因素的变化特征明显,在日常观测中通过系统的对比和分析较容易区别;通过对典型供电干扰开展的相关实验来看,供电所引起断层氢浓度值上升变化的主要因素来自UPS对蓄电池充放电的影响,供电干扰所引起断层氢上升变化的特点表现为:持续时间和上升幅度相对有限,持续时间一般在20 h内,上升幅度同观测背景值具有相关性.

    阿克苏断层氢干扰分析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