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刘凤英

双月刊

1006-6993

NMLD@chinajournal.net.cn

0471-5967521

010020

呼和浩特市五塔寺东街3号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Journal Inner Mongolia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内蒙古森林经理学会、内蒙古林业勘察设计院、内蒙古第二林业勘察设计院、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共同主办的刊物,是内蒙古林业调查行业唯一国际、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是集学术性、实用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为大16开本,56页,每期定价5元,全年价2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可向当地邮局订阅、国内邮电发代号16-12。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窟野河流域人工植被格局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宁佳俊杨振奇魏勇曹洪亮...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窟野河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剧烈的区域之一,近年来,伴随着一系列重大水利和生态工程的实施,该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但生态失衡严重,人工林退化和功能低效化等问题亟待解决.文章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揭示区域人工植被格局演变存在的问题与展望,以期为窟野河流域人工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为窟野河流域人工植被格局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提供参考.

    人工植被格局驱动因素窟野河

    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典型植被生态耗水规律及承载力研究进展

    张雨佳杨振奇李龙包雪源...
    6-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是水沙不平衡,其变化主要与上中游水土流失问题有关,尤其是多沙粗沙区.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以来,该区域的治理效果显著,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生态环境逐渐好转,但水土流失局势依旧严峻,生态环境依旧脆弱.在治理过程中对植被和水分之间的关系考虑不够充分,部分地区出现比例失衡和造林密度过大等问题,人工林群落开始出现衰退、深层土壤干化等现象.文章结合前人研究和作者的科研经验,对多沙粗沙区的典型植被耗水特征和植被格局进行梳理,阐述了目前多沙粗沙区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方向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多沙粗沙区植被生态耗水承载力水土流失

    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成效及建议

    张艳楠
    10-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自治区于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已取得了初步建设成果,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民生及经济发展.文章简要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历史进程及完成情况,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退耕还林工程成效问题建议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外来入侵植物调查研究

    张重岭李洋沈良伟朝乐蒙...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野外普查,基本查清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生活型、发生面积与分布、原产地、入侵途径.普查结果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外来入侵植物共有25种,隶属于12科21属,其中,菊科(Compositae)种类最多,为7种,占植物总种数的28.0%;原产地以欧洲和美洲(主要北美洲)为主,分别为11种和9种,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44.0%和36.0%;外来入侵植物风险评估值在0.54~1.14之间,风险等级为低风险.

    外来入侵植物生境与分布原产地入侵途径风险评价

    赤峰市宁城县野生植物资源初探

    刘晓利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现地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宁城县境内野生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和用途等情况,并对其提出了保护与利用建议,旨在为该地区今后开展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等工作提供借鉴.

    宁城县野生植物资源分布利用

    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章煜崔茂欢郭宝华
    24-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评价技术规程》(LY/T 1813-2009)中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方法,以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面积适宜性、脆弱性和人为活动强度6项指标,对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评价总分为74.3,评价等级为Ⅱ级,自然生态质量较好.根据单项指标评价结果,稀有性、自然性和人为活动强度指标得分较高,典型性和脆弱性指标得分相对较低,面积适宜性指标得分最低.根据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评价结果,分析保护区存在问题,提出加强保护宣传管理,协调好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关系,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科学研究,完善环境保护设施,以及改善绿孔雀栖息地环境等保护管理建议,旨在为保护区长效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生态质量评价生物多样性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自然保护区

    呼伦贝尔草原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探讨

    何凤艳朝鲁孟其其格吴建锁道仁图雅...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伊敏煤矿为例,在综合分析国内外露天采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呼伦贝尔草原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构建草原矿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权重确定、评价方法选择及评价结果分析等内容进行探讨与研究,以期为今后开展矿区草原生态安全评价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呼伦贝尔草原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滇藏杜英容器实生苗培育试验

    张炜蒋华董章宏李归林...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滇藏杜英(Elaeocarpus braceanus)实生苗培育周期长、育苗成本高的生产难题,设置常温储藏种子播种催芽(A)、冷处理种子播种催芽(B)、常温储藏种子取仁播种催芽(C)、冷处理种子取仁播种催芽(D)4组试验,探讨取仁催芽、冷处理催芽对出苗率、苗木移栽保存率和苗木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3 ℃低温冷处理30 d能够显著提高播种当年出苗率,冷处理种核当年出苗率(82.3%)是常温种核(3.0%)的27.4倍,冷处理种仁当年出苗率(91.3%)比常温种仁(54.0%)高37.3个百分点;取仁播种亦显著提高播种当年出苗率,常温种仁播种当年出苗率(54.0%)是常温种核(3.0%)的18倍,冷处理种仁播种当年出苗率(91.3%)比冷处理种核(82.3%)高9个百分点;各处理苗木移栽保存率、生长量差异不显著,均能够达到生产或造林用苗、砧木规格要求.研究结果为滇藏杜英产业化苗木培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滇藏杜英容器苗培育技术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主要结果分析

    杨雪栋
    38-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是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为底图,融合上一期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按照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定进行调查监测,监测结果反映了内蒙古自治区当前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为制定防沙治沙政策、制度、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监测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土地面积5 931.06万公顷,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50.14%;沙化土地面积3 981.53万公顷,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33.66%.与上一期监测结果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60.98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97.26万公顷.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沙化监测

    基于自然教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研究

    段春香郑进烜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总结分析自然教育与生物多样性的关联及实践案例,提出制定针对性的自然教育课程、加强自然教育师资建设、创新自然教育方法与手段及构建自然教育评价体系等策略,旨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自然教育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推动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自然教育生物多样性公众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