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蒙古气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蒙古气象
内蒙古气象

乌兰

双月刊

1005-8656

0471-3335338

010051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海拉尔大街49号

内蒙古气象/Journal Meteorology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查看更多>>本刊是1988年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气象科技期刊,作为一个技术刊物,她忠实地贯彻党的宣传工作方针,按照确定的办刊宗旨,在刊载科技论文,促进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为内蒙古经济建设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主管部门和广大读者的认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0年4月20-22日内蒙古东北部暴雪天气过程动力因子诊断分析

    德勒格日玛计燕霞赵睿峰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NCEP-GFS(0.5 °×0.5°)资料对2020年4月20-22日影响内蒙古东北部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动力因子诊断分析,选取了质量散度、垂直螺旋度、质量垂直螺旋度、水汽垂直螺旋度、散度垂直通量、密度散度垂直通量、水汽散度通量、基于广义位温的热力垂直螺旋度、热力散度垂直通量等动力、热力因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雪过程是由东北低涡、东北气旋导致的,在降雪初期水汽是从渤海、黄海、日本海输送的,后期以鄂霍次克海的水汽向西输送为主;(2)动力因子对此次暴雪过程的发展和演变有着较好的指示意义;(3)动力因子的大值区基本覆盖强降雪区,在强降雪区域表现为强信号,在非降雪区表现为弱信号,能够描述降雪区动力、热力场的垂直结构特征;(4)分析螺旋度、水汽垂直螺旋度、散度通量、水汽散度通量在降雪天气过程中的特点发现,考虑水汽后,雪区上空对流层中低层的动力学结构被强化,由此可见水汽的作用在于重点突出与降雪区密切相关的对流层中低层动力场结构特征,比起其他的动力因子,水汽垂直螺旋度、水汽散度通量在降雪预报中的指示作用较突出.

    内蒙古东北部暴雪动力因子诊断分析

    沧州地区冰雹天气环境特征与雷达识别指标分析

    秦俊灵任妙春牟凤军张唯...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冰雹预报预警及防御能力,利用气象站常规观测和多普勒雷达探测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法和天气学统计等方法,对2001-2022年沧州地区冰雹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形成的天气学机制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2年来,沧州地区出现的冰雹灾害多是中小冰雹,且出现最早日期有明显推迟、最晚日期有明显提前的趋势.年降雹次数呈减少趋势,一年中冰雹高发时段集中在春季和初夏,其中6月份发生最多;一天中高发时段集中在12-19时.西北气流型和槽前型是沧州地区产生冰雹的主要天气形势.有利于沧州地区冰雹天气发生的环境参量综合如下:满足:(1)T85≥28℃C;(2)K/MK≥27℃;(3)LI/SI≤-0.8 ℃;(4)CAPE≥ 1000J kg1,0℃层在 2.8~5.1 km,-20 ℃层在 5.2~8.0km,或 Wsr≥ 12 m·s-1,0℃层在 2.1~3.6 km,-20 ℃层在4.7~6.5 km,925 hPaT-Td ≤ 6 ℃.沧州地区6-7月份冰雹雷达识别指标MCR、MVIL、DVIL均较河北省冰雹雷达识别指标阈值明显偏高,ET、HM与河北省指标阈值相接近,而强回波伸展高度HMCR≥H-20℃.

    冰雹气候特征天气背景环境参量雷达指标

    2022年夏季喀什地区一次罕见暴雨成因分析

    王鹏飞陈波孙成云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区域气象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观测数据、NCEP(1 °×1 °)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逐小时云顶亮温及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22年8月9日喀什地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100 hPa南亚高压呈东部型分布,巴尔喀什湖切断低压与贝加尔湖低槽形成"东西夹攻"的形势.850 hPa偏东急流将塔里木盆地的水汽向暴雨区输送.850~400 hPa假相当位温随高度增大而减小且低层等值线密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此次暴雨由两个对流发展旺盛的中β尺度对流云团连续影响造成,其移动路径在喀什市存在叠加效应,降水落区与TBB低值区近乎一致,强降水发生在云团中心TBB<-28 ℃区域.雷达回波呈多单体风暴线状排列,移动中与路径方向上新单体合并,发展成西南—东北方向飑线,反射率因子达55dBz以上,回波顶高为8 km以上.飑线断裂后,回波移动缓慢,强回波持续时间长,造成喀什市短时强降水.

    暴雨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中尺度

    内蒙古大兴安岭不同下垫面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

    吴国周唐果星张峰王丽...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鄂温克自治旗站和图里河站2005-2022年的实测地温和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该地区地温的时间演变规律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原区和林区的各年平均气温均低于同时期的各层地温.草原区和林区的地温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林区年浅层地温气候倾向率大于草原区的年浅层地温气候倾向率.草原区春季气温变化对其年气温变化有显著影响:林区春、冬两季的0~20 cm浅层地温变化对年浅层地温变化有较大贡献;春、夏两季,草原区和林区浅层地温变化均与气温变化有较强的相关性.冬季,两站浅层地温变化对气温变化均不敏感,这可能是由于地表受到不同程度积雪覆盖的影响.草原区年平均浅层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的相关关系不明显,林区0~20 cm年浅层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呈较强的相关性.

    气温地温气候倾向率内蒙古大兴安岭草原区林区

    铜川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分析

    师静雅牛桂萍张淑敏程春芳...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利用2011-2020年铜川市郊自动气象站逐日逐时的气温观测资料计算近10年铜川热岛强度,统计分析了铜川城市热岛效应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耀州城区站年平均气温均高于周边郊区4站,近10年平均值为0.9 ℃,呈显著增加趋势,耀州城区站气温平均每年升高0.1 ℃,郊区站气温平均每年升高0.04 ℃,且在2013年前气温变化差距较小,2013年后气温变化差距迅速增大.铜川市热岛效应日间弱、夜间强.1月12-16时出现冷岛效应、7月11-14时出现冷岛效应.季节变化特征是热岛强度在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前5年(2011-2015年)热岛效应表现为夏秋季最强、春季次之、冬季最弱;后5年(2016-2020年)热岛效应强度表现为夏季最强、秋季次之、冬春季最弱.各月均存在强度为0.3~0.1 ℃的热岛效应,4-8月热岛效应强度逐渐增强,8月达到最强,为1.1 ℃,8月—次年4月逐渐减弱,4月最弱,为0.2 ℃.年平均热岛效应强度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年日照时数、年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

    热岛效应变化特征气象因子铜川

    基于克朗巴哈信度系数的宁夏石嘴山市"旅游+气象"融合发展研究

    姜浩薛佩珍吴晓刘建新...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宁夏石嘴山市沙湖旅游景区与宁夏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的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运用基于克朗巴哈信度系数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旅游与气象服务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对推动旅游与气象融合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研究发现,旅游气象服务的精细化、个性化程度不够,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发布渠道单一,旅游气象服务智能化欠缺是制约旅游与气象服务融合发展的因素,同时对如何推动旅游与气象服务融合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选取具体地区对旅游与气象服务融合度进行计算,希望能为"旅游+气象"模式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石嘴山市克朗巴哈信度系数旅游气象服务融合度评价指标

    吐鲁番市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张慧琴杜东升范泽马红...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0-2018年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年最大NDVI数据和同期吐鲁番市夏季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趋势分析、滑动平均、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吐鲁番市植被覆盖率变化与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吐鲁番市植被的空间分布有明显区域性,呈现出北部山区最高,其次是平原绿洲区,南部和东部植被稀少的特点.2000-2018年吐鲁番市年植被覆盖率以0.015%·(10a)-1的速率呈缓慢增加趋势,南部植被覆盖变化不大,托克逊西部山区和乡镇周边植被明显增加.植被覆盖率与夏季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但不显著,与夏季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年最高气温呈负相关.降水对植被覆盖率的影响大于气温,气候变暖湿对小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有限,城镇和乡村周边以人工灌溉为主的区域植被覆盖率明显增加,吐鲁番市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取得一定成效.

    归一化植被指数降水量气温气候变化

    基于扩散理论的飞机催化作业航线设计方法

    郑旭程李慧林泓锦郑凤杰...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后在一定区域和一定时段内的充分催化效果,文章基于扩散计算解析理论,考虑作业层风速及作业飞行速度等因素影响,给出不同作业范围内顺风和逆风作业时催化有效或者显著时的具体作业航线设计方法.计算并列出了不同作业层风速及航速下,耕作作业单条航线与垂直高空风之间设计夹角参考值及两条催化航线间距的参考值,为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指挥提供依据.

    飞机增雨航线设计充分催化

    征稿启事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