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蒙古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蒙古医学杂志
内蒙古医学杂志

李玉成

月刊

1004-0951

NMYZ@chinajournal.net.cn;nmgyxzz@vip.163.com

0471-6946513

010055

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63号

内蒙古医学杂志/Journal Inner Mongolia Medical Journal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骨再生的作用研究

    邰图力格勒丁国良王阿利塔贺超...
    129-132,封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在骨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研究组及材料对照组,每组6只,制作兔腓骨骨缺损模型.正常组不做处理;模型组只造模;研究组将P R F和明胶海绵植入模型中;材料对照组只植入明胶海绵.6周后观察骨缺损处大体形态并进行X线摄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体观察X线摄片示正常组无异常;模型组有少量骨痂形成;研究组有规整骨痂形成;材料对照组有不规则骨痂形成.HE染色示正常组骨小梁完整;模型组未见明显骨小梁再生;研究组骨小梁再生明显;材料对照组部分骨小梁再生.ELISA结果示研究组、材料对照组较模型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较材料对照组BMP-2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4结果示研究组和材料对照组CD34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研究组和材料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F通过升高BMP-2和VEGF的表达,增加骨缺损处的血管及新骨的生成来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骨缺损骨再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两种4股交叉屈肌腱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比较

    丁皓王继宏
    13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运用Mclarney与Adelaide缝合法在猪趾屈肌腱生物力学中的性能.方法 取新鲜冷冻猪前蹄趾深屈肌腱40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A组采用Adelaide法缝合肌腱,B组采用McLarney法缝合肌腱.在生物力学机上拉伸肌腱,记录肌腱2 mm间隙时的负荷与肌腱断裂时最大拉伸负荷,检查记录肌腱失效模式.结果 两组2 mm间隙负荷分别为(50.06±4.47)N、(31.26±2.67)N,最大负荷分别为(69.09±5.11)N、(48.58±4.41)N;两组2 mm间隙负荷、最大负荷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A组有17例缝线断裂、3例肌腱撕脱;B组有4例缝线断裂、16例肌腱撕脱.结论 Adelaide缝合法比Mclarney缝合法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可以提供更大的抗张强度,能够为患者术后早期主动功能锻炼提供安全保障.

    屈肌腱缝合方法生物力学

    奥洛他定联合西替利嗪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的影响

    王向云
    136-138,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奥洛他定联合西替利嗪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2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对照组采用西替利嗪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奥洛他定片治疗,两组均按医嘱连续服药4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血清IgE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瘙痒、红晕直径、风团数量及风团发作时间症状积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gE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西替利嗪治疗相比,慢性荨麻疹患者联合奥洛他定治疗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利于降低免疫球蛋白E水平,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慢性荨麻疹奥洛他定西替利嗪血清免疫球蛋白E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发生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价

    李秉翰薛淋淋刘立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 C)患者发生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 根据是否发生呼吸系统细菌感染将2012年9月至2022年9月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住院确诊的269例PBC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入院合并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变量,通过多因素LR偏似然估计法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据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评价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和校准曲线(calibration curve).结果 纳入的研究对象中发生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患病率为14.50%.单因素及多因素LR偏似然估计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gp210 抗体阳性(OR=2.598,95%CI:1.193~5.657,P=0.016)、抗 RO-52 抗体阳性(OR=2.860,95%CI:1.321~6.193,P=0.008)、高中性粒细胞计数(OR=1.494,95%CI:1.224~1.824,P<0.001)是 PBC患者发生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红蛋白水平(OR=0.982,95%CI:0.969,0.996,P=0.009)是其独立保护因素.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x2=3.718,P=0.882)表明由以上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显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 0.769(95%CI:0.682~0.857,P<0.001),敏感度为 64.10%,特异度为80.90%.使用Bootstrap法进行1000次重复抽样的内部验证,结果显示,MAE=0.015,表明拟合模型的准确性尚可,发生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实际值和预测值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和准确性,能为临床医师初步判断PBC患者发生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实现早期干预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呼吸系统细菌感染危险因素列线图

    新兴生物标志物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王海龙周静周宇王朝阳...
    147-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消化系统疾病,好发于新生儿期.NEC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迫切需要能早期诊断、准确判断病情的生物标志物为早期干预提供机会.本文对代表肠道损伤,特别是代表肠壁屏障和通透性变化的生物标志物,如肠脂肪酸结合蛋白、粪便钙卫蛋白、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三叶因子3、肠道微生物群等指标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评估每种生物标志物在预测NEC发病和诊断严重程度方面的有效性,为NEC的预测和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早期预测生物标志物

    肾透明细胞癌相关肿瘤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丁煜梁新雪王佳明邢丽娟...
    151-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极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较常见的类型是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ccRCC),约占成年肾癌患者的90%~95%[1].肾癌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大部分在确诊时就已经出现远处转移而延误诊断,导致治疗和预后效果较差.目前靶向药物对于肾癌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不同的个体药物治疗的效果差异较大.通过研究分子标志物与肾癌之间的联系,探索新型有效的分子标志物以阐明肾癌的发病机制,对肾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都十分重要.本文将对多种来源的分子标志物与肾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作一综述,以期为肾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肾透明细胞癌肿瘤分子标志物诊断生物学功能

    大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认知的研究进展

    尚乾坤陈雪霞
    155-158,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预立医疗照护计划认知的研究多聚焦于晚期癌症和慢性病患者,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度相对欠缺,该文从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概念、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和开展的必要性、国内外大学生认知现状、现存问题、影响因素、干预方式和建议等进行综述,旨在为推动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参考.

    大学生预立医疗照护计划认知

    18F-FDG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病理亚型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郝罗罗张飞飞
    159-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极高的肿瘤之一,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主要的组织学类型.NSCLC病理亚型已经成为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18F-FDG PET/CT作为一种新型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以同时获得病灶的葡萄糖代谢与CT影像特征信息,并且随着PET/CT影像组学的出现以及不断进步,更多的定量成像特征可被提取观察,对NSCLC诊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18F-FDG PET/CT葡萄糖代谢参数、CT影像特征及影像组学与NSCLC病理亚型关系的研究成果备受瞩目,值得进一步探索.

    18F-FDGPET/CT18F非小细胞肺癌病理亚型

    硫酸镁应用于子痫前期分娩镇痛的研究现状

    卢英张俊绘
    164-16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多系统进行性的高血压疾病,其特点是孕20周后出现高血压及蛋白尿等症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在分娩过程中子痫前期产妇的情绪波动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儿茶酚胺大量分泌,血压进一步升高,导致母婴不良结局.硫酸镁是目前子痫前期常用的治疗药物,研究发现硫酸镁辅助分娩镇痛可稳定血流动力学,增强镇痛效果.本研究从子痫前期分娩镇痛的重要性,硫酸镁镇痛作用、应用、展望及硫酸镁应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现状几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子痫前期产妇找到合适的分娩镇痛方法.

    子痫前期硫酸镁分娩镇痛

    微创入路改良颈椎椎板成形术治疗退行性颈脊髓病的研究进展

    王广岭郇颜强
    167-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手术治疗退行性颈脊髓病(DCM)通过前路直接切除脊髓压迫病变或后路间接减压脊髓,将脊髓从脊髓压迫病理中释放出来,对于多节段颈脊髓病的治疗,椎板成形术是目前治疗退行性颈脊髓病的有效方法,但该手术后会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如C5神经麻痹、轴性颈痛和脊柱前凸丢失等,这些并发症的出现迫使该术式进行改良、完善,以减少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此后由于对肌肉-韧带复合体重要性的深入理解,加上硬件的引入,促进了该手术的进展,于是外科医生不断地改进这项技术,但在改良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术式及术后出现的问题存在争议,所以手术方式的选择近来年已经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就近年来微创入路改良颈椎椎板成形术治疗退行性颈脊髓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退行性颈脊髓病椎板成形术改良微创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