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泥沙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泥沙研究
中国水利学会
泥沙研究

中国水利学会

张世奇

双月刊

0468-155X

Liuxia@IWHR.com

010-68786628

100048

北京车公庄西路20号

泥沙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泥沙与有关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交流技术经验,开展学术讨论,报道学术动态。其专业范围包括:流域产沙、泥沙利用、水土保持、泥沙运动基本理论、河流动力学、河流地貌、河床演变、河流及航道整治、河口港湾泥沙、渠系泥沙、电站泥沙、水库泥沙、工业取水防沙、管路固体输送、泥石流、风沙、泥沙淤积与生态影响,模型试验及测试仪器与技术及其它工业建设中的泥沙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若尔盖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保护对策

    缪今典张晓明柳长顺魏天兴...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护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若尔盖高寒湿地草原,构建若尔盖草原生态系统综合评估体系,定量评估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结果表明:若尔盖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为中等以上的区域占比达90。86%,其中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最高;生态系统质量等级为中等和良好的区域占比达84。85%;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为中等以上的区域占比达96。58%;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级为中敏感及以上的区域占比87。31%;生态系统恢复潜力等级为较弱和一般等级的区域占比86。79%。因此,亟需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作。建立以水源涵养为导向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相关生态项目建设,推动若尔盖生态和文化协同保护。

    若尔盖生态系统综合评估保护对策

    大东湖有压深隧淤积数值模拟研究

    卢新华程卓汤丁丁陈燕平...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Godunov型有限体积法建立了能模拟有压管道冲淤的一维水动力-固体物输移-管道冲淤数学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模拟预测了大东湖深隧有压管道内的固体物淤积过程,探讨了深隧淤积后的水力冲刷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深隧按现状条件下运行时,管道长期使用基本不会发生淤积,但当遇到极端情况致使固体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管道发生明显淤积。当管道最大淤积厚度达到30 cm时,采用水力冲刷将前期淤积物全部冲刷完所需的时间约为16~24 h。

    有压管道管道冲淤HLLC求解器深隧窄缝法

    泥沙输移模拟中垂向床沙分选模型比较分析

    韩雪王金华王岗解鸣晓...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床中非均匀泥沙的垂向分选影响河床表面泥沙分布及冲淤演变。目前研究中缺少连续性垂向床沙分选模型的具体计算方法,且连续性模型与离散层模型的对比研究较少。详细介绍了 TELEMAC泥沙模块中连续性垂向床沙分选模型(C-VSM)的计算过程,并将其与离散层模型(HR-VSM)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垂向床沙分选模型对泥沙输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VSM以多段线法表示垂向床沙分布,且分选过程与河床演变独立计算,提高了垂向床沙分布计算的准确性,避免了活动层与下层泥沙的垂向掺混问题,对河床冲淤及泥沙分布模拟较HR-VSM更准确。研究结果可为床沙垂向分选模型的开发提供参考。

    垂向床沙分选床沙级配模型对比

    永久的行星——郭永怀先生和李佩先生

    24页

    级配和含盐度对钾长石质粉砂的静水沉降影响试验研究

    苏敏唐弘楠刘志成姚鹏...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颗粒泥沙的沉降过程中易发生絮凝现象,絮凝是否发生受到粒径、盐度、级配、矿物组成等多因素的影响。以钾长石为例,研究粒径、级配和含盐度对钾长石质粉砂静水沉降的影响。试验研究发现,清水中的钾长石质粉砂絮凝临界粒径约为30 μm,盐水可将絮凝粒径上限提高至50 μm。絮凝最优含盐度为15 ppt,但不同粒径的絮凝指标有差异,盐度对粒径小于50 μm的细颗粒影响更大,絮凝更显著,50 μm以上的粗颗粒基本不发生絮凝。就絮凝结构而言,粗颗粒的钾长石质粉砂以单颗粒沉降为主,细颗粒则表现为颗粒间聚并絮凝。

    钾长石粉砂静水沉降含盐度级配絮凝

    基于泥沙异重流稳定性与衰减过程的床面淤积特性研究

    温志超石林平黄哲白玉川...
    33-4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泥沙异重流在稳定分层和不断衰减的过程中,伴随着床面淤积特征的变化。通过水槽试验观测异重流"稳定-衰减"过程,结合异重分层流运动理论模型,探究该过程对床面淤积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异重流层密度或厚度,形成稳定分层形态的时间明显缩短,同时延长了分层形态的维持时间;计算得到的临界雷诺数与扰动波数虚部相应增加,分层形态稳定性得以增强。异重流的稳定行进对于减小床面淤积具有重要作用,试验中临界雷诺数增加568~820,平均淤积厚度降低了 42%~46%。因此,提高异重流稳定性并延缓衰减速率,有助于提高输沙率,可以达到减淤的目的。

    泥沙异重流分层流稳定性扰动增长率衰减过程淤积

    库区浮泥层纵向流速垂线分布特性研究

    刘洁陈治宇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库浮泥是存在于水库底部的一层高含沙水体,流动性较强,直接影响水库淤积形态和水库排沙,研究其运动规律对水库减淤优化调度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三峡库区实测泥沙矿物组成和级配资料,配置沙样进行流变试验,以幂律流变模型描述浮泥的本构关系。构建了浮泥运动的速度分布理论模型,通过水槽试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明,浮泥运动速度随浮泥厚度、上层水流流速、床面坡度增大而增大,随浮泥密度增大而减少。沿水深方向浮泥纵向流速分布始终呈抛物线型,表层的浮泥流速要远大于底层浮泥,浮泥纵向流速沿垂向方向不断减少,最底部的浮泥几乎处于静止状态。

    流变特性幂律模型浮泥密度床面坡度浮泥运动特性

    浑源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拦排沙系统防沙效果的试验研究

    侯燕翔向波刘书宝杨威...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置拦排沙系统是缓解抽水蓄能电站泥沙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为验证浑源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拦排沙系统的防沙效果,建立了浑源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泥沙物理模型,进行了不同频率洪水入库试验。通过比较有、无拦排沙系统的输沙量及悬沙特性,论证了拦排沙系统的拦沙效果,并分析了影响拦沙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建拦沙坝情况,进入下水库的泥沙直接相关于上游水沙条件,其相关系数大于0。8;修建拦排沙系统后,进入下库沙量明显减少、悬沙粒径细化,拦沙效果与拦沙库淤积情况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7,拦沙库的淤积情况是拦沙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上游水沙条件的影响较小。

    多沙河流抽水蓄能电站拦排沙系统防沙效果

    辽西低山丘陵区坡面暴雨产流产沙过程及水保效益

    白文强周凤艳李刚陶佳...
    55-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辽西低山丘陵区二道岭小流域坡面径流和泥沙现场观测,研究暴雨条件下(7·28暴雨)6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及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在暴雨过程中,与裸地相比,耕作措施中的顺垄耕作缩短了初始产流时间,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延长了初始产流时间。不同措施的产流产沙过程和雨强变化趋势相似,横垄耕作的径流和含沙量与雨强存在延后现象。在暴雨条件下,以裸地作为对照,林草措施具有良好的减流减沙效果,而农业措施的顺垄耕作则增大了产流产沙作用,加剧了水土流失。

    暴雨辽西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径流泥沙水土保持效益

    三峡水库典型入库水沙序列对比研究

    张成潇赵汗青任实吕超楠...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入库水沙序列的选取贯穿于三峡水库从规划到运行的各个环节,直接决定了水库规模、建设周期、运行方式和优化调度等关键方面。基于1961-1970年序列(简称60 s序列)、1991-2000年序列(简称90 s序列)、2011-2020年序列(简称10 s序列)的实测资料,分析各序列的入库水沙特征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序列更新,年入库水量年内两极化特征趋于加重,年入库沙量离散程度趋减。各序列最大洪水年的入库水量无显著差异,但60 s和90 s序列的入库沙量相当,10 s序列的入库沙量少于90 s序列最枯年份。60 s和10 s序列的入库水沙来源相近,90 s序列嘉陵江来沙占比显著减少。主汛期内高来沙月份趋于集中,来沙量占全年比重趋于增大。

    三峡水库入库水沙水沙来源典型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