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泥沙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泥沙研究
中国水利学会
泥沙研究

中国水利学会

张世奇

双月刊

0468-155X

Liuxia@IWHR.com

010-68786628

100048

北京车公庄西路20号

泥沙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泥沙与有关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交流技术经验,开展学术讨论,报道学术动态。其专业范围包括:流域产沙、泥沙利用、水土保持、泥沙运动基本理论、河流动力学、河流地貌、河床演变、河流及航道整治、河口港湾泥沙、渠系泥沙、电站泥沙、水库泥沙、工业取水防沙、管路固体输送、泥石流、风沙、泥沙淤积与生态影响,模型试验及测试仪器与技术及其它工业建设中的泥沙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明渠水流挟沙力与紊动特性相互关系的简化分析

    程年生卢叶盛李奇骏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去有关明渠水流挟沙力的研究均采用了维利坎诺夫或张瑞瑾的能量平衡观点,通常将挟沙力Sv*表达为无量纲参数U3/(ghω)的线性或幂函数。目前对挟沙水流能量变化机理的认识仍然有限,基于能量平衡的挟沙力分析方法还有待完善。通过考虑明渠水流的紊动特性,提出了一种挟沙力分析的简化方法。所获得的公式结构与前人的结果基本一致,即Sv*与U3/(ghω)和f15呈线性关系,其中f为阻力系数。通过引入表征水流紊动的特征参数,该方法可推广应用于高含沙水流和非均匀流等复杂情况。

    水流挟沙力紊动强度明渠水流

    水流输入对大比降入湖三角洲演化的影响评估试验

    宋晓龙徐海珏白玉川
    6-1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角洲是河流携带泥沙入湖或入海时泥沙沉积形成的一种河口地貌。当三角洲上游地势相对较高、整体纵比降较大时,局部沉积体具有冲积扇的特性,三角洲演化过程表现出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通过进行重复自然模型试验,评估了两种不同流量水流输入对大比降三角洲沉积体形成演化的影响。基于三角洲沉积体横断面结构的多峰高斯函数拟合及其特征参数时变波动性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小流量条件下三角洲上游堆积体具有多方向发展的不确定性,在大流量条件下堆积体具有纵向多层级结构化发展的不确定性特征。

    水流输入大比降入湖三角洲冲积扇特性堆积结构不确定性

    无黏性非均匀沙的参数自适配起动切应力计算方法

    袁强王成帝罗永钦彭浩...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均匀沙起动条件的确定是研究非均匀沙输移的关键。工程实际应用中有修正法和等效粒径法两种,两种方法中含有的参数率定需要已知分组沙起动切应力测定值,且取值依赖率定数据集。基于两种方法在理论上计算的分组沙起动切应力相等思想,结合吴伟明提出的修正法与王涛提出的等效粒径方法,将两种方法中含有的率定参数作为自适配参数,通过函数拟合确定,拟合适配过程不依赖分组沙起动切应力数值。实践检验表明,通过自适配确定参数可以提高泥沙起动切应力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精度更高。成果可以为非均匀沙起动条件计算提供新思路。

    非均匀沙起动条件修正法等效粒径法参数自适配

    长江上游凯江流域径流侵蚀功率时空分布与输沙关系

    蒋凯鑫莫淑红李平治于坤霞...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土流失是长江上游面临的首要生态环境问题,准确把握区域水土流失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是关键。基于SWAT模型和径流侵蚀功率理论,分析了该区域典型流域凯江的径流侵蚀功率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输沙的关系。结果表明:径流模拟结果在率定期和验证期基本满足R2>0。85,NSE>0。75,PBIAS<±15%,评价指标均达可信以上程度。2009-2018年径流侵蚀功率年际变化大,在多年尺度上干支流表现出"上游大、下游小"的空间分布特征。另外,多种水沙关系对比分析表明,输沙模数与径流侵蚀功率主要呈幂函数关系。研究成果可为科学治理水土流失和准确预测输沙提供理论依据。

    长江上游径流侵蚀功率时空分布SWAT模型水沙关系

    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河道深泓纵剖面时空演变规律

    马嘉怿李志威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泓线的演变规律对于揭示冲积河流河床演变与河势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荆江河段深泓纵剖面的变化规律,基于2002-2020年173个观测断面的深泓高程资料,对比分析18年内深泓线高程的时空变化,并结合来水来沙情况剖析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荆江河段河道深泓纵剖面普遍冲刷下切,2008年之后深泓高程下切幅度进一步加大,但在来水来沙较多时会出现回淤现象。2002-2020年上荆江枝城至新厂河段平均冲刷深度达4。62 m,下荆江河道冲淤交替频繁,然而上荆江相对冲淤强度为10%,小于下荆江,其主要原因是枝江河段河床组成为粗沙和卵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冲刷的发展,下段为沙质河床,较易受到冲刷。

    深泓线纵剖面河床冲刷水沙变化冲淤强度

    黄河下游高效输沙指标及输沙水量研究

    李小平田勇张翠萍王方圆...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提出黄河下游高效输沙的定义和内涵,依据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和黄河不同时段河道水量的功能定位,将汛期的洪水水量定义为狭义输沙水量,汛期的平水期和非汛期水量的主要功能为满足生态、灌溉、发电等需求,不作为输沙水量。建立了单位输沙水量与排沙比及流量含沙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高效输沙流量和含沙量指标的定量计算方法,在现状下游河道过流能力条件下,计算了满足高效输沙要求的流量与含沙量搭配指标。提出了维持下游河道全年一定冲淤水平的利津断面狭义输沙水量计算方法,当进入下游年沙量为3亿t时,维持下游河道全年冲淤平衡的利津断面洪水输沙水量为56。2亿~69。6亿m3。

    高效输沙指标单位输沙水量狭义输沙水量黄河下游

    黄河下游漫滩洪水滩槽分流比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姚庆锋卢书慧史红玲张治昊...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下游漫滩洪水滩槽分流比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花园口 4次漫滩洪水滩槽分流比均值为0。18,说明主槽是黄河下游泄洪排沙的主体;黄河下游上宽下窄,滩槽分流比沿程变大。1986年后,下游河道萎缩,平滩流量下降,滩槽分流比增大;2000年后,下游河道冲刷,平滩流量增大,滩槽分流比减小。滩槽分流比随滩槽糙率比的增大而减小,随滩槽水面宽度比、滩槽水深比的增大而增大。提高主槽过流能力,必须采用综合治理措施维护下游主槽适宜规模的平滩流量;提高滩地过流能力,必须降低人类活动对滩地的影响,给滩地留有足够的行洪空间,确保全断面行洪安全。

    黄河下游漫滩洪水滩槽分流比平滩流量洪水管理

    松花江干流造床水沙动力及河相关系的探究

    张幸农假冬冬陈长英
    47-5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分析松花江干流河道特性的基础上,基于实测资料,探究了造床水沙动力条件和河相关系。结果表明,枯水期和涨水期水流的造床作用不甚明显,主汛期水流是主要造床动力,退水期水流也具有一定造床作用;通过对比河道特征流量和计算得到的造床流量,说明常年洪水的造床作用依然十分有限,只有3~5年一遇的较大洪水才会形成较为明显的造床作用;河道河床呈现宽浅型,主槽相对窄小,洪漫滩地宽阔,中游段主槽河相关系系数√B/H在2~5之间,上游段和下游段大多超过5;基于河床最小活动性假设,得到河相关系与流量及含沙量之间的关系式,采用造床流量针对主槽进行检验,公式相符性较好。

    松花江水流动力造床作用河相关系

    基于地貌信息熵的磨刀门河口拦门沙系统演变规律分析

    汪思敏刘锋王璞韩志远...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口拦门沙演变受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呈现新局面。珠江磨刀门河口经历综合整治后发生重大变化,其拦门沙系统演变过程存在不确定性。基于磨刀门河口不同年代地形数据,采用数字高程模型和地貌信息熵等方法,量化分析拦门沙不同地貌单元演变特征,分析拦门沙系统水深-面积关系的变化过程,揭示其系统状态转变规律。结果表明:磨刀门河口拦门沙系统呈现典型滩槽结构,不同地貌单元表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拦门沙东汊系统地貌演变呈有序发展,近年来沉积动力结构不断变化,有序性继续增强,拦门沙西汊系统地貌结构演变复杂,一直处于自适应的无序发展状态,不确定性较大。

    磨刀门河口拦门沙水深-面积关系地貌信息熵系统状态

    基于挟沙力方法的潮滩剖面形态演变数值模型

    陈治澎罗锋李瑞杰张弛...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潮滩剖面形态演变,推导了基于切应力方法的挟沙力公式,开发了基于挟沙力方法的潮滩剖面形态演变数值模型,模拟结果与Delft3D模型基本一致,计算效率明显提升。分别采用切应力方法和挟沙力方法模拟潮滩形态的演变过程,挟沙力方法在潮间带上部区域的模拟效果优于切应力方法,更容易模拟出淤积条件下的上凸形剖面,整体剖面形态更接近实测剖面。计算模拟了潮滩剖面在不同波浪条件下的演变过程,波浪对潮滩形态有极强的塑造作用,入射波高的提升加剧了潮间带的侵蚀,形成明显的下凹形剖面。

    挟沙力潮滩地貌演变数值模拟波浪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