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暖通空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暖通空调
暖通空调

王曙明

月刊

1002-8501

hvac@cadg.cn

010-88361727 88383814

100120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36号凯旋大厦A座4层

暖通空调/Journal Heating Ventilating & Air Condition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以“新颖、实用、准确、精练”为办刊方针,以提高全行业素质、推动全行业技术交流与发展为宗旨,及时报道国家有关建筑节能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技术政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供暖、通风、空调、制冷及洁净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先进技术、工程总结、设计经验、设备开发与运行管理以及行业学术活动与设备市场信息。本刊是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统计分析数据源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本刊发行对象: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供暖、通风、空调、制冷、洁净等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科研教学、施工安装、设备制造、运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院校师生、房地产开发商和业主,以及对暖通空调制冷技术感兴趣的各界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街区尺度微气候影响下的垂直绿化热效应研究

    姜之点石邢杨峰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局地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背景气象条件,借助ENVI-met和EnergyPlus终端耦合模拟,评估了夏、冬季垂直绿化的降温、增湿和节能效应.结果显示:在热岛效应和相对湿度差异分别为1.4℃和5.3%的微气候影响下,垂直绿化的降温和增湿最大差异分别为0.16℃、1.1%;夏季垂直绿化单日节能量约132~278 W·h/m2(5.7%~11.7%),全年节能量被冬季所增加的能耗部分抵消,节能率仅为3.2%~6.3%,其中92%来自植被遮荫,8%来自降温,而增湿对于节能效应则主要为负面影响(-11%).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微气候作用下垂直绿化响应机制及节能潜力的理解,为垂直绿化设计应用提供支撑.

    垂直绿化局地气候区(LCZ)耦合模拟热效应建筑节能

    对撞射流下通风空间的流场结构实验研究

    王传岭王聪聪陈红兵牛沙沙...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送风口和回风口位置对室内流场结构的影响,本文搭建了采用多条缝对置撞击送风的通风缩比模型实验平台,利用激光粒子测速技术研究了等温和非等温工况下多条缝通风空间中不稳定气流场的速度和湍流信息.结果表明:等温和非等温工况下,送风口截面的流场速度、湍动能和涡量的空间分布类似,最大值分别可以达到1.3 m/s、0.1 m2/s2和60 s-1,射流碰撞形成2个大尺度涡旋,造成流场结构不稳定;CS4.5截面,流场速度、湍动能和涡量最大值分别可以达到0.9 m/s、0.04 m2/s2和30 s-1;CS3.5截面,速度与涡量最大值均出现在近壁面附近,分别为0.42 m/s、8 s-1,湍动能最大值出现在截面中间位置,为0.13 m2/s2,且流场中形成了大规模的涡旋;非等温工况下,送风口截面和CS3.5截面中小尺度涡旋增加,大尺度涡旋减少,热羽流抑制了大尺度流场结构,增加了小尺度流场结构.

    对撞射流通风空间流场结构等温工况非等温工况速度湍动能涡量

    基于正交试验的地道风系统换热性能优化研究

    岳英俊闫增峰倪平安郎嘉琛...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地道风系统的换热性能,建立了地道风系统换热理论模型并进行了验证.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换热效率、换热量和性能系数为评价指标,研究了通风时间、空气流速、地道当量直径、地道长度、土壤类型和地道埋深对地道风系统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道当量直径对不同指标均有显著影响,是影响换热性能的最关键因素;试验条件下系统换热性能的最优水平组合为空气流速3 m/s、地道当量直径0.3 m、地道长度90 m、土壤类型砂岩,该组合下系统换热效率为70%,换热量为2 550 W,性能系数为8.94.

    地道风系统换热性能正交试验影响因素地道当量直径空气流速地道长度

    活性炭吸附低浓度SO2和丙酮的分子模拟研究

    陆禹名曹国庆冯昕戎戈...
    86-9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集成电路线宽的减小,电子工业洁净室中的气态分子污染物呈现出浓度低、种类多的特点.极低分压条件下,气态分子污染物在活性炭基化学过滤器中的竞争吸附机理尚不清楚.本文基于巨正则蒙特卡罗(GCMC)和分子动力学(MD)方法,模拟了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下活性炭对低浓度SO2和丙酮的吸附过程.结果表明:活性炭对SO2和丙酮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相对湿度的增大变化不明显;SO2和丙酮同时存在对活性炭的初始吸附能力没有明显影响.

    活性炭吸附气态分子污染物SO2丙酮分子模拟化学过滤器

    基于夹点的带喷射器CO2热泵系统性能分析

    杨俊兰张鑫王林秀韩一飞...
    92-97,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2内部过冷热泵系统(TCISE),基于夹点建立了TCISE的热力学模型,分析了冷却水进出水温度及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冷却水进水温度从25 ℃降低到15 ℃时,最优高压压力从9.3 MPa降至8.8 MPa,降低了 5.4%,最大COP从3.83提升至4.27,提高了 11.49%;TCISE存在临界冷却水出水温度和临界冷却水质量流量,当冷却水进水温度一定时,在出水温度低于临界出水温度或质量流量高于临界质量流量时,系统COP保持不变.

    CO2热泵喷射器夹点内部过冷冷却水进水温度出水温度流量

    西安地区开放式办公建筑夏季人体热舒适调查研究

    赵胜凯杨柳高斯如翟永超...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西安地区6栋典型开放式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热环境参数测试和主观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现场调研,分析了实际办公建筑中人员的热舒适需求,并将调研结果与现有标准及其他气候区现场研究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西安地区夏季办公建筑受访者的中性温度为25.4 ℃,偏好温度比中性温度低0.2 ℃,80%可接受温度上限为28.2 ℃.

    办公建筑室内热环境热舒适中性温度现场研究PMV模型热适应模型

    南昌高校宿舍夏季睡眠环境现场调查与统计分析

    刘晨龚剑田瑛文陈璐丝...
    105-110,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南昌某高校学生宿舍为研究对象,测量了夏季夜间室内温度、相对湿度、风速、CO2浓度等环境参数,并对26名受试者睡前和醒后的主观环境评价及睡眠质量进行了调查.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测量和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睡眠状态与睡前清醒状态热中性温度都为25 ℃,睡眠状态有比清醒状态更宽的可接受温度范围;宿舍夜间CO2浓度较高,醒后室内空气品质满意度比睡前显著降低,应适当增强通风;睡眠期间较高的室内温度、相对湿度和CO2浓度都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夜间凉爽且通风良好的室内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睡眠质量.

    睡眠环境睡眠质量高校宿舍室内空气品质现场调查热舒适

    核岛冷链通风空调系统性能优化研究

    伍经纬郑文科王玉姜益强...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岛冷链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存在余量值过大、运行能耗高、调节控制笨重等问题.为了降低核电的成本,本文基于"华龙一号"某厂房实际通风空调系统,建立了主要能耗设备的数学模型,确定了系统节能优化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使用遗传算法研究了通风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的优化效果.分别计算了 2种优化方案在负荷率变化和高温与常温末端负荷比不同时,系统整体及各设备能耗情况.结果表明:单台冷水机组运行,高温与常温末端串联的系统形式节能率为14.1%,但随着末端负荷比的增大,节能率降低;单台冷水机组运行,高温与常温末端串联、高温末端额外增加高温冷水机组的系统形式在负荷比为2时节能率为17.2%,节能效果优于方案1的 12.2%.

    核岛冷链冷水系统遗传算法节能性能优化

    "光储直柔"建筑案例特征分析及系统设计相关问题探讨

    孙冬梅康靖郝斌李雨桐...
    118-1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储直柔"是解决建筑光伏发电与建筑终端用电时空错配难题等问题、促进光伏发电本地消纳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也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荷随源动",提高供电安全性、可靠性与稳定性的重要支撑技术,对于零碳建筑和零碳电力的实现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国内"光储直柔"建筑示范项目调研的基础上,汇集17个典型案例,分析了"光储直柔"建筑的气候区域、建筑类型、建筑规模等分布特征和建筑光伏、储能、直流配电、直流用电场景等技术特征,提出了建筑"光储直柔"的适宜应用场景、系统拓扑结构及电压等级选择建议和"光储直柔"系统的容量配置方法,指出了城市和农村建筑"光储直柔"发展的差异化技术路径,为建筑"光储直柔"的设计与推广应用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光储直柔建筑案例系统设计容量配置技术路径

    深圳地区某近零能耗学校设计探讨

    于振峰骆诗哲温小勇丁东山...
    130-13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深圳地区某学校项目为案例,对近零能耗建筑相关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论证,并提出多项运维、科普措施:采用分体空调的教室设置集中新风系统;利用EnergyPlus软件进行模拟计算,证实热回收装置在深圳地区不具有经济性,新风系统不设置热回收装置;编制近零能耗建筑运行管理手册和师生个人节能减排行为建议书,并结合课程进行知识科普,倡导师生行为节能.

    近零能耗建筑学校新风系统热回收运行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