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周建忠

双月刊

1673-2359

xbzsb@ntu.edu.cn

0513-85012866 85012867

226019

江苏省南通市啬园路9号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南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季刊,每期160页。刊号:ISSN1673-2359,CN32-1754/C。原名《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创刊,1991年起国内外公开发行,2005年改现刊名。现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特征

    李斌雄吕之逸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特征对于深入理解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从思想体系的科学属性和政治属性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高度科学性与人民性辩证统一的特征;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特征,要求全党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以科学态度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思想体系的理论特质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辩证统一的特征;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特征,要求全党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以体用贯通的态度和方式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思想体系的理论品格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系统性与开放性辩证统一的特征;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特征,要求全党以系统观念、开放式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

    蒋艳吴天为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重大论断的提出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的原创性贡献."第二个结合"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精髓,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筑牢了道路根基,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站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高度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需要进一步锚定"结合"方向、坚守"结合"立场、把握"结合"方法、打开"结合"视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内在逻辑价值意蕴实践进路

    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前景下公共性的消解及重建

    胡刘牛婷婷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构成了数字资本主义发展的高级节点和最新样态.随着以ChatGPT和Sora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升级迭代与日常化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日趋成为推动人类公共性扩张和变革的关键要素.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本质上带有"反公共性"的逻辑,数字生产资料作为数字劳动的产物被数字平台所有者私人占有,其发展与公共性产生了严重抵牾,"私人所有"的数字平台所炮制的"公共使用"的美丽骗局更是进一步蚕食了公共性.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前景下人类公共性的消解突出表现为公共性主体渐趋"自我中心化"、公共性信息渐趋"同质茧房化"、公共性领域渐趋"碎片分裂化".基于此,揭露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公共性逻辑,重构数字生产关系,发展平台社会主义,呼唤数字技术公共性本质的价值回归,引导数字技术公共性效应的发挥,不失为重建人类公共性的现实通道.

    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公共性

    马克思恩格斯原创概念的发生学考察

    潘沁靳书君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发生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史,集中凝练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转变之后五年中原创概念的发生过程.从 1844年开始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历时三年在社会历史论域原创了本体论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使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物质生活条件""人的对象性存在""人们的存在"等表述,以至定型为"社会存在"概念,表达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并将"物质活动方式"的表述厘定为"生产方式",指称人的生命活动方式,界定了社会存在最重要的内容.为了分析人的社会存在,他们又历时四年原创了社会分析的结构性概念.马克思把物质交往关系作为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初始关系划分出来,先后用"物质的生活关系""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生产的社会关系"等表述,直至提炼出"生产关系"概念;恩格斯则把"市民社会"比拟为"人工大厦基础",进而表述为"交往形式的总和",并与马克思一起提炼出"(经济)基础"概念.进而,逐步扬弃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商品话语,历时五年初创了劳动力商品概念,展露最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表达人的社会存在现实样态和主体本质辩证发展的旨向性概念.

    原创概念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劳动力商品

    数字政府对长三角高质量利用外资的影响研究

    王厚双汪海峰
    4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革命背景下,数字政府已经成为高质量利用外资的重要增长极.基于FDI质量视角,结合国脉网提供的电子政务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考察了数字政府对长三角高质量利用外资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政府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振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升级三种渠道显著促进了长三角高质量利用外资;数字政府对长三角高质量利用外资的促进作用会因税收规模、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开放程度而表现出一定差异;数字政府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利用外资"稳中提质".这些结论对长三角推进政府数字化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政府高质量利用外资FDI质量稳中提质

    "双碳"目标下环境信息公开的"双重红利"效应研究——来自长江经济带的例证

    李强
    5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信息公开是我国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的重点领域,也是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制度建设的重要立足点,对我国"多元共治"环境治理体系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公众参与、污染治理、技术创新和制度环境等视角系统阐释了环境信息公开的"双重红利",并基于长江经济带相关数据进行验证,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经济带环境信息公开具有显著的双重红利效应,这种效应在不同地区存在异质性,并存在一定的空间效应;(2)长江经济带环境信息公开对碳排放存在抑制效应,同时碳排放约束政策对环境信息公开具有调节效应;(3)环境信息公开有助于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两大系统之间有序的协调统一;(4)长江经济带环境信息公开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和制度环境等中介机制实现双重红利效应.这些结论为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提供了经验证据.

    环境信息公开双重红利效应长江经济带"双碳"目标

    公务鲁迅:鲁迅的公务书写与民族国家建构

    张娟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的公务经历是不容忽视的一段职业生涯,"公务鲁迅"是研究鲁迅文学与思想转型的一个重要视角.鲁迅的公务职业选择蕴含着新型民族国家的建构理想.鲁迅在教育部的工作内容,积极实践了蔡元培的现代国民理念和教育构想.鲁迅的公务生活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显性和隐性的影响.在文学观念上,鲁迅在中国传统小说基础上引入西方维度,确立了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为之后写出全新现代体式的小说做出了观念和思想上的准备.公务生活也对鲁迅文学活动产生了隐性的积极影响.鲁迅在其文学写作中有大量集中的公务生活的体现,有的是直面公务,有的是影绰背景,有的是夸张变形.在城市化进程和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公务鲁迅"面对的是"革命第二天"的问题.民国时期文官制度是新旧制度的结合体,由城市培养起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必然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割裂,公务经验也促进了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思想转型.

    公务鲁迅公务书写知识分子转型民族国家建构

    理性与情感的张力:论《孤独者》中的传统礼俗书写

    姜溪海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小说《孤独者》,显示出现代知识分子面对传统礼俗时的复杂心态.鲁迅将魏连殳对于祖母葬礼的"照旧"与"不哭"统一于批判庸众的启蒙逻辑之下.而在批判庸众之外,魏连殳的选择中包含着更为幽微的情感指向.鲁迅以魏连殳之"大殓不哭",体现出现代情感主体对于传统礼俗情感异化机制的反思,这一反思路径的形成,与鲁迅在父亲临终时的礼俗创伤体验有关.魏连殳之"照旧",从情感角度而言,乃是出于对祖母葬礼情感纯粹性的维护.而现实中鲁迅之"照旧",则更有对母亲礼俗情感需求的尊重.鲁迅现实选择与文学书写间的关联和差异,正体现出转型期知识分子启蒙理性和个人情感间的冲突与张力.

    鲁迅《孤独者》传统礼俗葬礼

    论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法理化——兼论法理学与法教义学的关系

    任重
    9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民事诉讼法学历经注释学到规范研究的方法迭代.着眼于规范研究超然于现行立法和司法实践,受法理学和部门法学之影响,民事诉讼法教义学被青睐和提倡.囿于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当事人主义诉讼体制转型尚未最终完成,民事诉讼法教义学存在异化可能,即低估理论对实践的指引作用,盲从于立法和司法实践,消解来之不易的诉讼理论共识,蕴含退回职权主义诉讼体制之系统风险.停留在注释和实证分析的民事诉讼法教义学也终将枯竭其思想体系而退化为单纯的知识体系,最终由"深科学"退步为"浅科学".充分肯定和贯彻当事人主义,实现法理在法律体系和审判实践中的泛在,这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和研究方法革新的有益经验,亦是民事诉讼法教义学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目标与路径.

    当事人主义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法教义学第三人撤销之诉

    著作权案件批量维权的理性规制

    刘加良谷田园
    10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著作权案件批量维权是指以维权组织为主导的合法维权行为,以实现保护知识产权和鼓励创新为目的,但因耗用大量司法资源而引发社会对其合理性的质疑.基于对 2019-2023年批量维权案件的实证分析发现,案件类型的简单化、起诉主体的组织化、证据收集的公证化、法定赔偿适用的普遍化和原告胜诉的常态化是著作权案件批量维权的主要特征.著作权案件批量维权客观上产生了消极影响,存在过度挤压司法资源、诱发侵权案件货币化及破坏市场秩序的问题.传统价值选择难以为继、商业维权组织的法定资格模糊、既有程序规则未得到充分利用和非诉解纷机制配套乏力是其四大成因.针对著作权案件批量维权,应当基于其行为特点从民事诉讼制度改进和有效运行的视角采取体系化的应对策略,并汲取"枫桥经验"的精髓,以预防性司法理念为指导,以诉源治理为抓手.具体应当采用优化非诉解纷机制与诉讼程序的衔接、提高诉讼程序的运行效率和强化外部监督三种手段以降低民事纠纷成案率,盯住组织类原告这一关键主体优化委托诉讼代理规则,注重示范诉讼的运用以平衡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发挥法院维护公序良俗的职能以严格控制案件成本和经由类案同判对批量维权加以反向阻却.

    知识产权著作权案件批量维权诉源治理小额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