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陈育宁

双月刊

1001-5744

machb@nxu.edu.cn

0951-2061793;2061735

750021

银川市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宁夏大学学术期刊中心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宁夏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性期刊。两次荣获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系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文明连续性视域下对革命文化的再认识

    张淑娟孙冉冉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全面彰显推动民族叙事强势回归,也为凝练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提供了历史契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再审视中华文化的不同组成部分及其内在关联提供了新视角.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表现为中华文化的连续性,革命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完整的中华文化体系,革命文化是构成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一环.革命文化出场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伟大实践中,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诞生奠定了人民性与科学性的历史基调,在中华文化整体结构之中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方位.在中华文明连续性视域下,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革命观入手,方能厘清革命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澄清学术界在革命文化一词使用上的混乱,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连续性革命文化中华文化民族叙事

    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与现代启示

    史金波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密切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梳理历史上各民族间的密切关系,总结历史经验,提炼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发展,大一统的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历史上汉族作为核心力量始终是中国社会稳步发展的压舱石,少数民族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脉.中国历代对民族地区直接管理的地域不断扩大,管理趋向严紧,关系越趋紧密,共性不断增强.历史上繁荣时期多为民族和睦、统一的时代.全国大一统思想是各族人民共同反对外来侵略的基础.今后应加强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要认识到中国需要和平安定的环境,要大力宣传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坚决反对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要正确对待民族特点出现消失或弱化的趋势,要防止借口保持民族习俗而妨碍人民过美好生活.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做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促进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经验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新时代昭君文化助力两个"共同体"建设管见

    周竞红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昭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王昭君是汉朝与匈奴"行国"间关系改善的历史事件中所涉及的重要人物.自汉代以后,昭君出塞的历史经文人墨客的撰著和民间传说的流传不断积淀为昭君历史文化.新中国成立,促使昭君历史文化转型,使之从古代中原王朝政治演变中女性个体命运的历史故事升华为有助于新中国构建平等团结新型民族关系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昭君历史文化转型为服务于当代社会的昭君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深化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民族地区多举措推进各项改革,加强对内对外开放,推动了昭君文化在新时期的创新和转化,深化了昭君文化的内涵,扩大了昭君文化的影响力,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之际,昭君文化需要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进一步创新和转化,深入实践"两个结合",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创新转化昭君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

    20世纪30年代铁路部门采购国产材料述论

    袁浩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出现严重危机,铁路材料长期向国外采购并严重依赖国外输入,利权外溢,铁路产业发展亦受影响.有鉴于此,铁路部门积极试用国产材料,并强调在质量合宜与价值适当的条件下,尽可能优先选购国产材料.尽管国产材料的购用范围已经较为广泛,但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国产材料的采购工作仍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外洋铁路材料的输入价值仍然极为巨大.

    铁路部门采购国产材料利权

    徽州文书"凑与""凑业""凑局""凑便"词义考辨

    袁婉婉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徽州文书中保留了大量与徽州文化、农业、经济等相关的词语,有些虽见于古代文献,虽词语常见但义别,字典辞书未收,前人或未释义或释义不确.本文运用文例求义法、文化求义法等训诂方法,考证"凑与""凑业""凑局""凑便"等词语的确切含义,旨在弥补大型字典辞书收词、释义之阙.

    徽州契约文书凑与凑业凑局凑便词义考辨

    医缓所言"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新解

    刘晓蒙王瑞
    42-4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传·成公十年》秦医缓为晋侯诊疾一节,是医古文名篇.然其中医缓所言"攻之不可,达之不及"一语,前人训诂仍有未安.杜预注"达,针",训"达"为"针",似有所本,但难称尽善.此句"攻"历来有"灸法、砭石、治"三种解释;"达"因有杜注,故少有争议,一般皆以"达"为针刺.但杜注并非无懈可击,"达针"之训也有不可靠之处.此句可有新解,医缓所言之"药"可解为泛指的服用药物的治疗手段,是一种内服的治疗方式;"攻"与"达"是除法与通法,均是指中医中作用于体表的外用方法,"攻"这一除法是砭石之外治法,"达"这一通法是经络之疏通法,医缓所言即外治内服皆无法抵达膏盲.

    攻之不可,达之不及医缓《左传》

    从《仪礼》《礼记》看同义动词的历时替换

    武振玉张馨月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仪礼》与《礼记》两部文献,在内容上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距离,可以作为历时比较的语料.通过调查梳理发现,表示"往适""返回""站起""上升""下降""穿戴""结束""改变""等待""佐助""遇到"义的几组同义动词存在历时替换关系.一方面,对各组词的出现频次进行了统计,展现同义动词的替换情况;另一方面,考察了各组词句法功能的异同情况.同时,对同义词历时替换的机制进行了阐释,认为多义化导致的词义负担加重是原有词被后起词替换的主要原因,这一词汇演变现象可以用"择一原则"来解释,而语言的"喜新厌旧"心理和方言因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仪礼》《礼记》同义动词历时替换

    从汉学家为主体到出版社为核心——兼论21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语区的传播范式

    於伟澄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文学外译的研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整个德语区的传播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以顾彬为首的德国汉学家在世纪之交中国现代文学出版的争议性事件中逐渐退居二线,开始自办杂志发表中国现代文学译作,顾彬和冯铁领导翻译的《鲁迅全集》成了德语区出版社的绝唱.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的译介逐步形成商业化出版的模式.21世纪初,发生在德国的最大出版社并购案佐证"集约化"的出版模式在德国兴起,大型出版集团的子公司开始承担不同类别的中国当代文学商业出版工作,与译者、审稿人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德国商业出版体系,出版社逐渐占据了德国文学机制中核心地位,加速了商业化出版模式的完善,而微型出版社也积极参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出版活动,力求开辟新的译介途径和渠道.

    中国现当代文学德语区译介文学传播机制

    论蹇先艾小说的旧作新改与版本谱系

    高琦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6-1957年,蹇先艾选取25篇小说旧作,修改后结集为《山城集》和《倔强的女人》先后出版.修订本的叙述视角从城市本位变为乡村本位,塑造农民蓬勃向上的形象,创造农村"新人"以呼应时代召唤.修订本弱化了知识者的存在,知识分子叙述者的态度和身份、士绅和知识分子的改写微妙透露出蹇先艾自我改造和补过的心理.版本谱系视角下,作品的不同版本并不存在价值等级,所有版本之统合记录了作者视角下不断变化的现实和作家思想的变化轨迹.

    蹇先艾《山城集》《倔强的女人》版本谱系作品修改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道德意识

    陈广兴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亨利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之一,但很多批评家指责他的小说缺乏道德意识.对欧·亨利小说缺乏道德意识的批评,批评家往往轻率地基于欧·亨利对巧合的使用本身或对单个文本的武断式批评,而不是基于对其作品大量而深入的阅读.事实上,欧·亨利总是将小说人物置于某种伦理困境,并迫使其作出伦理选择,从而表达出作者强烈的道德意识.欧·亨利的伦理表达根植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理解,与其人道主义关怀紧密相关.

    欧·亨利道德意识伦理选择伦理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