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李文华

月刊

1672-2043

caep@vip.163.com

022-2367433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是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环境科学领域内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报道领域包括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环境监测与评价、废弃物综合利用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流域企业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估

    王世豪刘寒冰张荣陈坤...
    2553-2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重金属企业数据,分析了长江流域涉重金属重点企业污染空间分布特征,基于重金属污染"源-径-汇"过程,构建了企业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江流域企业重金属污染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企业及污染物排放口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干流水系、鄱阳湖水系和太湖流域。江西、湖南、云南和四川是冶炼企业的主要分布地区,重金属污染物种类最多。污染源危险性较高的县域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江苏和云南等地。污染物传输途径中高危险性县域主要分布在江西、江苏、安徽、湖南等地。污染受体脆弱性在上游四川、重庆,中游湖北以及下游地区表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中、高脆弱性县域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四川、安徽、重庆等地。长江流域约有14。26%的县域重金属污染综合风险等级为高或极高,中、高风险县域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和江苏等地,此外四川、云南、安徽、湖北和重庆部分县域有污染超标的风险,未来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控措施降低污染风险。

    企业重金属污染多源数据风险评价县域尺度长江流域

    江西某煤矿区修复成效评估与生态风险评价

    刘旭冯瑶梁家辉邓陈宁...
    2565-2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对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工作的成效,本研究对江西某矿区煤矸石、矿区新覆土壤、矿区下游农用地土壤、灌溉水及底泥进行系统的环境质量调查,并对样品Cd含量进行分析测试。采用莫兰指数、地累积指数、生态风险指数对矿区及周边表生环境中Cd的源汇关系、污染程度、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矿区周边土壤受煤矸石和矿区新覆土壤以及自然本底的多重影响,Cd含量(0。33 mg·kg-1)介于煤矸石与新覆土壤之间,污染程度(Igeo为-2。03~0。37)介于轻微污染-中度污染之间,生态风险(Er为11~58)介于低风险-中度风险之间。研究表明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对下游农田保护效果显著,周边农田土壤Cd元素含量、污染程度、风险水平相较于煤矸石均显著降低。但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需注意土壤酸化问题,及时避免由于酸化而引起的大量重金属的释放。

    煤矿生态风险评价江西

    活化剂强化巨菌草修复Cd污染土壤的田间试验

    郭豪华陈志怀罗小三李子言...
    2575-2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活化剂联合具有较高富集能力和较大生物量的植物积累、移除重金属是污染土壤修复的新方向。为探究不同活化剂种类和剂量对植物提取土壤重金属的强化修复效果,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了EDTA、KCl、草酸(OA)对巨菌草修复Cd污染农田土壤(0。92 mg·kg-1,pH 5。0)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Cd含量(0。52~0。84 mg·kg-1)显著低于种植前,施用EDTA和中、高剂量KCl(750、1 125 kg·hm-2)使土壤Cd含量显著减少。活化剂对巨菌草的生长未产生不利影响,低剂量KCl(375 kg·hm-2)则提高了地上部生物量(431 mg·株-1)。各处理地上部Cd累积量为0。15~0。37 mg·株-1,其中OA和低剂量KCl处理最高,分别为0。37 mg·株-1和0。32 mg·株-1。Cd主要累积在叶片(0。53~1。92 mg·kg-1),占地上部总累积量的54。9%~64。2%;OA处理的生物富集系数BCF茎(0。67)、BCF叶(2。09)和转运系数TF叶/茎(3。1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表明其可增强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从而促进巨菌草的吸收和累积。根据试验结果估算修复效果,在本实验土壤Cd水平下,OA和低剂量KCl强化巨菌草分别收割7茬和8茬将可达标;对于Cd含量为2。0 mg·kg-1的污染土壤,分别收割9茬和10茬可达标;而在Cd含量0。5 mg·kg-1污染土壤中只需收割5茬。研究表现,兼顾生物量和富集能力,OA和适量KCl的应用对于提高巨菌草净化土壤Cd污染的修复效果最好,且通过种植此类生物量大的植物并采用强化修复技术,同时达到了减污和固碳的双重目的。

    强化植物修复技术土壤重金属污染巨菌草活化剂

    铅污染农田土壤修复后的环境容量及风险演变

    周迪王梅高学振温嘉霖...
    2583-2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农田土壤高风险重金属的环境容量及风险演变的时空特征,以我国北方典型铅污染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综合确定研究区土壤铅的地球化学基线值,并将其作为该农田的土壤环境背景值,以此计算土壤铅的静态环境容量,同时开展为期3a的铅污染修复过程中的现存环境容量以及生态和健康风险演变特征分析,并对最终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过3a修复,土壤中铅含量超过350 mg·kg-1的点位占比清零,铅土壤现存环境容量由修复前的203。09 kg·hm-2显著增加至修复后的339。57 kg·hm-2,且采用原位钝化技术与深翻耕结合的区域环境容量增加最为突出。根据风险评价结果,该农田铅污染潜在生态风险等级已降至低等级,同时健康风险也明显降低,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皆在可接受范围内。研究表明,经过3a修复,该农田的铅环境容量与风险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研究结果可为同样受铅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与安全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土壤环境容量风险评价修复

    鹰潭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与承载力核算基础数据平台构建

    宋洁于东升马利霞王红梅...
    2595-2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估与风险管控技术,针对铜采选和冶炼等工矿场地带来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研发鹰潭市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与承载力核算基础数据平台系统。系统采用B/S架构,包括系统安全用户与主界面设置、数据管理与决策支持、基础图层、环境质量评价、环境阈值、静态环境容量、动态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和管理措施建议九大功能模块,新提出了基于环境阈值空间分异的区域土壤环境容量、饱和度以及承载力的概念和精细化算法。系统应用表明,该基础数据平台可为相关部门在区域土壤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管理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土壤重金属环境阈值环境容量与饱和度环境承载力可视化平台

    宁波土壤有机污染物环境容量与承载力核算基础数据平台

    丁琪洵王红梅于东升宋洁...
    2604-2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土壤有机污染物环境承载能力,提升土壤有机污染物防治能力,以宁波市为例构建土壤有机污染物环境容量与承载力核算基础数据平台。该平台系统采用B/S架构,主要包括系统安全用户与主界面设置、土壤属性空间分布、环境质量评价、环境阈值、静态环境容量、动态环境容量、健康风险评估、环境承载力和管理措施建议共九大功能模块;建立基于环境阈值空间分异的区域土壤环境容量、人体健康风险、年动态环境容量饱和度等精细化算法。该平台系统实现了区域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的精细化核算与差异化管理,可为相关部门在土壤有机污染物防治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土壤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环境承载力可视化平台

    土壤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的化学评价法综述

    陈伟魏志莹杨秀雯易佳佩...
    2615-2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脚步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土壤中的重金属可能被植物或者农作物吸收,并经由食物链对人体造成健康风险。目前,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及污染程度的评估以土壤重金属总量为主,但土壤重金属总量既无法反映重金属的地球化学过程,也无法准确评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对生物以及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难以被精准地评价。而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可表征土壤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以及植物吸收过程,能更精准地评估其对人体及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本文介绍了生物有效性及植物有效性概念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和对比了常用于土壤重金属植物有效性评价的化学方法[包括化学提取法(单独提取法和连续提取法)、自由离子活度法、同位素稀释法和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土壤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的测定工作中的应用,以期进一步推动国内外有关土壤中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的研究以及土壤中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

    土壤重金属植物有效性化学评价法化学提取法自由离子活度法稳定同位素稀释法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植物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张解和吴彤彤姜佳慧杨怡...
    2627-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喹诺酮类抗生素(Quinolones,QNs)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等,因其具有较高的吸附系数(Kd)和有机碳分配系数(Koc),能在环境中长久存在并经迁移转化排放到土壤、水体中,进而对植物生长和代谢产生影响。本文详述了QNs对陆生植物、水生大型植物及浮游植物生长和代谢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不同QNs胁迫下这些植物生长、细胞形态、光合作用、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代谢指标的响应情况。最后对QNs植物生态毒性机制进行了展望。

    喹诺酮类抗生素植物生长代谢生态毒理

    施锰对降低水稻镉含量的增强效应

    李晓清钟娴慧黄靖淇黄彦...
    2637-2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锰肥施用对镉污染农田水稻降镉的叠加效果,在田间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即在田间试验前茬对照、沸石钝化处理的基础上设置了施锰的盆栽试验。通过早稻+晚稻的田间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对水稻生物量、镉含量和土壤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茬沸石钝化处理使早、晚稻籽粒镉含量分别降低了69。1%和90。7%;施锰进一步降低了水稻籽粒镉含量,在前茬沸石钝化处理的基础上施加锰肥可以使早、晚稻籽粒镉含量分别降至0。104 mg·kg-1和0。011 mg·kg-1,降低幅度分别为19。4%和31。3%。盆栽底部无孔处理水稻镉含量低于有孔盆栽处理。研究表明,在钝化的基础上继续施加锰肥是一种进一步降低水稻镉含量的有效措施,田间盆栽试验也为研究多因素影响水稻吸镉提供了方法。

    水稻沸石增强效应

    黄河流域九省(区)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产值脱钩研究

    邓茜月王永生
    2644-2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河流域九省(区)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产值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清单分析法,测算了1978-2021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并运用Tapio脱钩评价模型,研究了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产值之间的脱钩关系及其时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978-2021年,黄河流域九省(区)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与农业产值整体呈现增加趋势,污染源结构与农业产值结构均发生显著变化;农业面源污染排放与农业产值的弹性脱钩状态呈现波动变化,并以弱脱钩状态为主,且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脱钩状态的变化受到国家政策、自然生态、经济水平、人民需求等多因素影响。未来,黄河流域九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应采取差异化的流域和部门防治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农业产值清单分析脱钩分析演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