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李文华

月刊

1672-2043

caep@vip.163.com

022-2367433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是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环境科学领域内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报道领域包括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环境监测与评价、废弃物综合利用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3年刊出论文简评

    蔡祖聪
    237-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3年刊出的论文涉及的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农业环境问题,重点介绍了《学报》新视角与前沿、专论与综述、环境健康与农产品安全、土壤环境、水体环境和水产环境栏目发表论文的情况,并展望了这些领域的研究方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环境健康农产品安全土壤环境水体环境水产环境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功能和重金属耐性机制研究进展

    闫巧芝李晴苗志加胡紫如...
    242-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金属污染具有滞留时间久、难恢复和难治理等特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备受关注。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可与多种植物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其在促进植物生长、与植物联合共生增强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机制及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系统阐述DSE功能及其对重金属耐性机制,本文综述了DSE的结构特征及定植规律,其促进宿主植物生长的作用机制,重点分析了重金属胁迫下DSE的应答机制(吸附螯合、调控基因表达、抗氧化应激和"区室化"作用等),总结了DSE-植物共生体系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以期为DSE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DSE功能重金属耐性机制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

    新烟碱类杀虫剂哌虫啶在3种典型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

    谢慧李金玲刘瑞源王世霖...
    254-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新烟碱类杀虫剂哌虫啶在3种典型土壤中的降解及其生物有效性,本研究在室内模拟土壤生境,以赤子爱胜蚯蚓和哌虫啶分别作为受试模式生物和目标污染物,采用蚯蚓生物富集量和间接生物测量法,研究哌虫啶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哌虫啶在棕壤、红壤和黑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1。45~12。62、12。42~14。38 d和5。19~10。21 d,在3种典型土壤中的降解速度为黑土>棕壤>红壤。哌虫啶在蚯蚓体内的生物累积量随其在土壤中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10 mg·kg-1哌虫啶处理下,棕壤、红壤和黑土中蚯蚓体内哌虫啶的含量分别为190、210 ng·g-1和160 ng·g-1,生物富集法研究表明,哌虫啶在黑土中的生物有效性较低,在红壤和棕壤中的生物有效性相对较高。不同处理的蚯蚓受到哌虫啶的氧化胁迫,其蛋白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各指标在黑土中受到的影响较小,在棕壤和红壤中受到的影响较大,哌虫啶在有机质含量丰富的黑土中生物有效性较弱,而在棕壤和红壤中生物有效性较强。

    哌虫啶蚯蚓生物有效性降解

    微塑料对双酚A在鲤鱼肠道中累积及生长生理的影响

    侯晨丽于晟乾于越于玲红...
    262-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微塑料(MPs)对双酚A(BPA)在鱼类肠道中累积特征及鱼类生长生理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河鲤鱼为模型生物,分析了0。5µm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与BPA联合作用下鲤鱼肠道中微塑料及BPA的累积特征、鲤鱼生长及其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联合处理下鲤鱼肠道中的PS-MPs含量随时间呈线性增加,且随投加的微塑料浓度增加而增加,而PS-MPs累积速率随时间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其中在BPA+PS(L)处理(1 mg·L-1 BPA+20µg·L-1 PS-MPs)下,0。25 d时鲤鱼肠道中PS-MPs累积速率达到峰值(373。81µg·g-1·d-1),BPA+PS(H)处理(1 mg·L-1 BPA+100µg·L-1 PS-MPs)下,则是在0。125 d达到最高(644。00µg·g-1·d-1)。与单一BPA暴露相比,联合暴露下鲤鱼肠道中BPA累积量增加,与BPA(1 mg·L-1 BPA)处理相比,BPA+ PS(L)和BPA+PS(H)处理下鲤鱼肠道中BPA含量分别提高了6。13%和9。74%,BPA累积速率分别增加了190。01%、373。80%。相较于对照处理,BPA处理和MPs与BPA联合处理均引起鲤鱼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增加,使体质量下降幅度减缓,其中BPA、BPA+PS(L)和BPA+PS(H)处理下鲤鱼体质量(21 d)较对照处理分别下降1。22%、3。90%、4。33%。当微塑料投加量达到100µg·mL-1时,联合处理会增加鲤鱼肠道中SOD活性、CAT活性和GSH含量,抑制MDA产生,从而缓解MPs和BPA联合作用对鲤鱼造成的氧化损伤,并且减缓鲤鱼体质量下降。研究表明,微塑料的存在会增加双酚A在鲤鱼肠道中的累积,且两者联合作用对鲤鱼产生了协同毒理效应,导致鲤鱼生长速率减缓,体质量下降。

    微塑料双酚A肠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生物标志物响应

    甲苯咪唑对大鳞副泥鳅肝脏氧化损伤的毒性作用

    曾贤良方汉孙王润萍隗黎丽...
    271-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甲苯咪唑对大鳞副泥鳅肝脏氧化损伤的毒性作用,将大鳞副泥鳅暴露于浓度为0(对照)、0。004、0。02、0。1 mg·L-1的甲苯咪唑溶液中,分别于24、72、144 h测定大鳞副泥鳅肝脏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4 h时GOT活性随着甲苯咪唑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72 h和144 h时则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低(0。004 mg·L-1)、中(0。02 mg·L-1)和高(0。1 mg·L-1)浓度组GPT活性在甲苯咪唑整个暴露过程中均低于对照组;SOD活性除了中浓度组在72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各浓度组SOD活性整体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趋势;在甲苯咪唑的整个暴露过程中,GPx活性和T-AOC水平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而MDA含量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24 h时各浓度组中AChE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72 h和144 h时AChE活性则随着甲苯咪唑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低浓度组受到显著抑制(P<0。05),而高浓度组受到显著诱导(P<0。05)。研究表明,甲苯咪唑暴露可对大鳞副泥鳅肝脏组织产生氧化胁迫和损伤作用,干扰神经递质系统,并对鱼类机体产生神经毒性效应。

    甲苯咪唑大鳞副泥鳅抗氧化系统酶活性

    基于恒电容表面络合模型预测土壤中As(Ⅴ)吸附行为研究

    薛沁李焱郁何敏王玉军...
    278-284,封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吸附是控制As在土壤中迁移的重要过程之一,为了预测As(Ⅴ)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使用恒电容表面络合模型(CCM)模拟As(Ⅴ)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获取As(Ⅴ)在土壤上吸附的表面络合常数,建立土壤基本理化性质(pH、有机质、碳酸钙、无定形铁/铝/锰、总铁)与As(Ⅴ)表面络合参数的线性回归模型,以阐明As在土壤中吸附的主控因子。结果显示,As(Ⅴ)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表现出不同的吸附特征,恒电容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As(Ⅴ)在不同pH下的吸附特性(R2为0。71~0。96),通过CCM模型拟合得到As(Ⅴ)在土壤表面的3个表面络合常数,绝大部分土壤lg K1比lg K2和lg K3的值要大,说明As(Ⅴ)在土壤中的吸附相较于单齿络合物更偏向于形成双齿双核的络合物。As(Ⅴ)表面络合常数与土壤性质间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s(Ⅴ)表面络合常数主要受土壤pH和无定形铁、无定形锰含量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线性模型的普适性,利用文献数据中土壤性质数据预测不同土壤上As(Ⅴ)的表面络合常数,并结合CCM模型预测了As(Ⅴ)在文献土壤中的吸附量,预测值和实测值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表面络合模型As(Ⅴ)吸附恒电容模型广义复合模式

    赤铁矿与巯基坡缕石复配对砷镉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效应研究

    景睿裴楠狄雪荣梁学峰...
    285-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巯基坡缕石(MPAL)和赤铁矿(Fe2O3)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钝化阻控效应,以江西某农田Cd-As复合污染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巯基坡缕石、赤铁矿单一以及复配处理下土壤pH值、Cd-As有效态与形态分布及水稻生物量和Cd、As、Fe含量。结果表明:施加不同材料后水稻籽粒生物量较对照显著增加了2。37~2。45倍,土壤中DTPA-Cd含量显著降低16。94%~22。57%(P<0。05)。土壤连续浸提形态分析显示,MPAL和Fe2O3复配处理提高了土壤中无定形态铁氧化物结合态Cd、As含量。MPAL和Fe2O3 复配处理下水稻根系Cd和As含量降幅分别达7。14%、25。13%,不同处理下稻米Cd含量降幅为40。00%~60。00%,但籽粒As含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巯基坡缕石和赤铁矿复配材料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Cd和As含量,减少水稻对Cd和As的吸收,具备Cd-As复合污染农田修复和安全利用的潜在应用价值。

    巯基坡缕石赤铁矿水稻镉砷复合污染土壤

    中轻度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时空特征及改良

    占楠彪谷端银李婷崔秀敏...
    294-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农田土壤重金属与速效养分的时空特征以及氮磷增效剂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的影响,本试验以受中、轻度污染的酸性棕壤和典型潮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盆栽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土壤中Cd、Cu、Pb、Zn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在0~20 cm土层显著高于深层土壤;棕壤0~20 cm土层Cd含量超标204%,潮土0~20 cm土层Cd、Zn含量分别超标104%、419%;农田土壤0~20 cm土层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占比高于深层土壤,棕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占比高于潮土。棕壤0~20 cm土层全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且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而潮土中仅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农田土壤速效养分随时间波动变化,其中硝态氮和铵态氮波动幅度最大,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44。1%和47。3%。受污染农田土壤的小麦植株体内Cd、Pb、Cu主要积累在叶片,Zn主要积累在籽粒;不同重金属元素从小麦茎、叶向籽粒的迁移程度差异较大,其中Cd迁移率最小,Zn迁移率最大。氮磷增效剂能显著减少棕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底肥+氢醌+双氰胺+生物炭处理的有效态Cd、Cu、Pb、Zn含量较对照(仅加底肥,不加氮磷增效剂)处理分别显著降低24。7%、19。5%、23。7%、18。1%,而在潮土中施用效果不明显。研究表明,农田土壤重金属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在土壤垂直分布上大体一致,土壤类型是氮磷增效剂对重金属有效态产生不同影响的重要因素。

    棕壤潮土重金属养分有效性重金属迁移氮磷增效剂

    典型有色金属冶炼区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刘奇王晟陈文刘志宗...
    308-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我国典型有色金属冶炼区重金属污染特征,全面了解其潜在生态风险和重金属污染来源,以云南省会泽县者海镇典型有色金属冶炼区为例,通过野外实地采样和室内重金属含量检测分析,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水质指数评价法、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河道底泥和河道水质中Cd、Hg、As、Pb、Cr、Cu、Ni和Zn8种重金属元素进行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并解析其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和底泥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N)平均值分别为84。1和215。5,均处于重度污染水平,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危害风险指数(RI)平均值分别为3562。3和8907。0,均处于极高风险水平。研究区土壤和底泥中所有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存在超过云南省土壤背景值的情况,并显著高于国家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其中,Cd是污染最严重的元素,土壤和底泥中Cd含量分别是国家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的8。2倍和15。8倍,其对土壤和底泥的RI贡献率分别达到94。34%和96。78%,应重点关注。研究区河道水质等级处于良好至很差水平,分别有56。25%和6。25%的采样点水体中Ni和Zn超过Ⅲ类水限值,其他重金属元素均未超标。研究区土壤以及底泥中Cd、Hg、As、Pb、Cu和Zn主要来源于当地矿业污染,Cr和Ni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总体来看,研究区Cd污染严重,存在极高的潜在风险,应采取安全利用和修复等措施降低其风险水平。

    矿区重金属污染评价生态风险源解析

    镉胁迫下富铁有机肥对芒草生长及镉富集的影响

    陈粮向莎丁曼琳马晶晶...
    323-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镉胁迫下富铁有机肥对芒草生长及镉富集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CK(不施肥)、ZCK(施加普通有机肥)和Z2、Z3(施加不同浓度富铁有机肥)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所有施肥处理均促进了芒草生长,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抑制了芒草富集重金属,且其中Z2、Z3比ZCK对芒草生长的效果更好。相对于ZCK,Z3的芒草干质量显著增加了131。80%,Z2的芒草根长显著增加了54。22%。此外,Z2地上部的镉含量相比于ZCK显著降低了49。86%,Z3地下部的镉含量相比于CK显著降低了58。94%。研究表明,施加富铁有机肥相对于普通有机肥更能有效促进芒草生长并抑制芒草对镉的富集,该肥料具有对轻度镉污染土壤进行边修复边生产的应用潜力。

    硫酸亚铁富铁有机肥芒草镉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