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李文华

月刊

1672-2043

caep@vip.163.com

022-2367433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是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环境科学领域内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报道领域包括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环境监测与评价、废弃物综合利用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改性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张倩茹冀琳宇高程程吕宏虹...
    913-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炭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吸附能力强,在环境污染修复、土壤改良和固碳方面应用广泛.由于高温热解过程会使生物炭官能团数量减少而降低其对某些特定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同时,由于原始生物炭存在固液分离难的问题,通过改性生物炭提高其理化性质,并应用于环境修复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针对改性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在土壤和水体修复中的应用综述较少.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改性生物炭的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生物炭的改性方法,简要阐述改性生物炭在环境(土壤和水体)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并深入探讨了磁性生物炭作为吸附剂和催化剂在水污染处理中的应用现状,最后对改性生物炭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改性生物炭磁性生物炭制备土壤修复废水处理

    聚苯乙烯微球对菜心种子及幼苗的毒性效应

    黄献培向垒郭静婕潘一峰...
    926-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查明微塑料对蔬菜等农作物种子发芽的生态毒性效应,研究了不同粒径(0.07、1µm和20µm)、不同浓度(125、250、500、750、1000、1500 mg·L-1和2000 mg·L-1)的聚苯乙烯微球(PS-MPs)对菜心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径PS-MPs均对菜心种子发芽产生一定毒害作用.其中,0.07µm PS-MPs的毒性敏感性最强,20µm PS-MPs产生的毒性效应最大.菜心幼苗通过调节体内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来提高对PS-MPs的抗胁迫能力.此外,PS-MPs对菜心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整体呈现抑制作用,特别是在高浓度处理时均显著降低其活力(P<0.05).研究表明聚苯乙烯微球对菜心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存在显著的毒性作用和粒径效应,其毒性作用机理涉及菜心对体内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调节以及自身的氧化应激系统.

    聚苯乙烯微塑料菜心种子发芽毒性效应

    餐余蚓粪替代化肥对白菜和西兰花光合、抗氧化性及品质的影响

    杨凯董青君李其胜王东升...
    934-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餐余蚓粪部分替代化肥对设施白菜和西兰花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田间大棚试验,以单施化肥(CF)和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在等量养分条件下,餐余蚓粪(FVF)、猪粪蚓粪(PVF)、鸡粪有机肥(CMF)3种有机肥替代40%化肥(简称有机替代)对西兰花和白菜光合特性、抗氧化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CF)相比,餐余蚓粪部分替代化肥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白菜和西兰花的生长、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与品质,且对产量影响较大.与CF相比,FVF处理白菜和西兰花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分别增加了15.56%、11.80%和25.52%、18.74%,白菜产量增加了22.45%,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含量分别增加了220.26%和24.55%.研究表明,餐余蚓粪替代40%化肥可显著改善白菜和西兰花的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其效果优于猪粪蚓粪和鸡粪有机肥.

    餐余蚓粪有机肥设施蔬菜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有机替代产量

    DEHP短期暴露下的大鼠代谢酶及其代谢动态变化

    黄卓权刘瑞菁黄少文贺永健...
    94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短期重复暴露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变化及对肝脏氧化酶和Ⅱ相酶的影响,将32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和DEHP低、中、高剂量处理(300、1000、3000 mg·kg-1),每个处理组8只,连续灌胃染毒28 d.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及肝脏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等氧化指标,以及肝微粒体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UGT1)、肝胞液中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pi(GST-pi)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和尿液中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MEHP)含量.结果显示:DEHP会降低大鼠肝脏的SOD、GSH-Px活力,提高MDA水平,同时会诱导肝脏Ⅱ相酶UGT1、GST和GST-pi含量显著升高.在28 d重复染毒期内,DEHP的代谢产物MEHP在尿液中的含量经历了一个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过程,且各染毒组均在染毒第7 d时达到最高值.研究表明,DEHP对大鼠肝脏造成氧化损伤的同时诱导肝脏Ⅱ相酶含量的升高,其代谢产物MEHP在尿液中含量的变化与DEHP染毒剂量呈正相关趋势.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氧化应激Ⅱ相酶代谢

    敌草快对斑马鱼组织损伤及慢性肝脏损害作用

    沈文静张潇赵子昂方再光...
    949-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敌草快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的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理.观察敌草快对斑马鱼鳃和肝脏组织的急性损伤效应,并分析慢性敌草快胁迫对斑马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丙二醛(MDA)和甘油三酯(TG)的影响.敌草快对斑马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为16.92 mg·L-1;斑马鱼暴露于8.46、4.23、1.69 mg·L-1敌草快中96 h后,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鳃小片出现卷曲变形、上皮细胞排列不规则和细胞脱落现象,肝细胞呈现明显的肿大,胞质产生空泡化,局部区域细胞坏死、溶解,斑马鱼鳃和肝脏组织的损伤程度随着敌草快浓度的增加而加重;暴露于1.69、0.84 mg·L-1和0.34 mg·L-1敌草快中28 d后,斑马鱼肝脏的SOD活性变化表现为降-升-降,并呈现出剂量效应;1.69 mg·L-1和0.84 mg·L-1敌草快处理组肝脏的GST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28 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34 mg·L-1敌草快处理组肝脏的GST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肝脏的MDA含量在第7 d和14 d变化均不明显(P>0.05),在第28 d时0.84 mg·L-1和1.69 mg·L-1敌草快处理组肝脏的MD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处理组斑马鱼肝脏中TG的含量均从14 d开始出现增加.水体中的敌草快对斑马鱼有较严重的急性损伤作用,长时间暴露于低浓度敌草快中的斑马鱼,其肝脏会发生氧化应激反应,肝脏代谢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敌草快斑马鱼组织结构肝脏损害

    某流域农田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及生态健康风险评价

    李子杰孟源思郑梦蕾王慧慧...
    957-968,封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某流域农田土壤-水稻重金属污染状况、空间变异特征及生态健康风险,2017年9—11月期间陆续在该流域采集水稻籽粒样品以及对应水稻田土壤样品各938个,测定其Cd、Hg、As、Pb和Cr 5种重金属含量,并基于ArcGIS和SPSS对土壤和水稻籽粒中不同的重金属生态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研究区土壤和水稻籽粒的重金属空间变异与分布规律来看,Cd、Hg、As和Pb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Cr空间相关性则较弱;水稻籽粒中5种重金属的空间相关性均较弱.流域耕层土壤5种重金属中除Cr外,其余含量均较高,并且在南部中心区域呈现一个明显的大斑块污染区,向四周平缓扩散;水稻籽粒中Cd和As风险较高,主要在流域沿岸地区.从研究区土壤-水稻重金属污染风险分布情况来看,不同区域的重金属风险存在明显差异.耕层土壤重金属风险指数跨度较大,处于轻微风险;水稻籽粒风险指数跨度较小,不同区域的水稻籽粒重金属风险差异不明显,有11个点位属于中等风险级别,其余属于轻微风险级别.

    重金属土壤-水稻系统GIS地统计分析空间变异

    土壤镉污染北方小麦生产阈值及产区划分初探

    管伟豆肖然李荣华刘翔宇...
    969-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在从我国北方6个小麦产区的农田点对点收集了147对土壤和小麦样品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壤样品的pH、Cd含量、有机质(SOM)、阳离子交换量(CEC)、黏粒含量(Clay)及小麦籽粒的Cd含量,并通过线性相关与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土壤性质与小麦籽粒Cd富集系数(BCF)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对小麦宜产、限产和禁产区进行了划分,并以保护不同比例小麦安全生产反推出了各划分区的土壤Cd含量安全生产阈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农田土壤和小麦生产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土壤Cd超标率95.1%,小麦籽粒Cd超标率47.6%.除CEC外,土壤pH、SOM和Clay含量均与BCF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P<0.05)、0.14(P<0.05)和-0.53(P<0.01).由土壤pH、SOM和Clay含量3个变量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解释54%的BCF变异.基于北方小麦产区土壤的性质特征,设定3种典型情景,即当土壤6.5≤pH<7.5(SOM=15 g·kg-1,Clay=20%)、7.5≤pH<8.5(SOM=30 g·kg-1,Clay=20%)和pH≥8.5(SOM=20 g·kg-1,Clay=20%)时,小麦宜产区土壤Cd阈值分别为0.33、0.41mg·kg-1和0.64 mg·kg-1;禁产区阈值为1.93、2.51 mg·kg-1和2.61 mg·kg-1;土壤Cd含量在宜产区阈值和禁产区阈值之间即可划分为小麦限产区.

    富集系数定量关系阈值小麦产区划分

    基于APCS-MLR受体模型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源解析

    霍明珠高秉博乔冬云Sainbuyan Bayarsaikhan...
    978-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定性、定量分析湘潭县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来源及源贡献率.以湘潭县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统计学分析,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绝对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受体模型],解析了研究区域内镉(Cd)、汞(Hg)、砷(As)、铅(Pb)、铬(Cr)、铜(Cu)、锌(Zn)和镍(Ni)8种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及源贡献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8种重金属元素中仅有Cd含量平均值超出了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0.3 mg·kg-1,pH≤5.5),且Cd的空间变异性较强,其次是Hg,两者均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综合数理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学分析,将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归结为3个:工业源主要分布于湘潭县工矿企业密集的东北部,其对Cd、Pb、Zn、Hg具有较大贡献率,分别为65.36%、49.21%、43.43%和22.12%;农业源对As、Hg、Pb具有较大贡献率,分别为59.20%、24.97%和17.82%;自然源对Ni、Cu、Cr具有较大贡献率,分别为86.73%、87.87%和89.67%.研究区域内土壤重金属含量主要受工业活动和自然成土母质影响较大,应重点加强Cd的来源控制,并加强管理和修复治理进度,降低其风险水平.受体模型和地统计学的结合使用能有效地定性、定量解析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来源与源贡献率.

    重金属农田土壤APCS-MLR受体模型

    广西某采选废矿区重金属生态风险与源汇关系

    毛志强田康刘本乐张晓辉...
    987-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废矿区对周边环境介质的影响及量化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来源贡献,并估算重金属源汇通量,系统采集广西南丹县某多金属废矿区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尾矿、农田土壤和河流沉积物样品共151个,测定重金属(Cr、Ni、Cu、Cd、Zn、As、Sn、Sb和Pb)含量,并对研究区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农田土壤重金属来源、生态风险、源汇通量进行探析.结果表明:尾矿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几何均值(除Cr、Ni外)显著高于农田土壤,且3种介质中重金属含量几何均值均超出背景值.研究区农田土壤Cr和Ni的来源主要为成土母质,上游Cu、Cd、Zn、As、Sn、Sb和Pb的来源主要为上游废矿区尾矿,下游Cu、Sn、Sb和Pb的来源主要为废弃选厂尾矿(贡献量分别为85.11%、92.04%、64.15%和57.57%),Cd、Zn、As的来源主要为上游废矿区尾矿(贡献量分别为59.28%、59.61%和93.81%).农田土壤及沉积物中主要污染元素为Sn和Sb.农田土壤及沉积物生态风险较高(RI>300),Cd、As和Sb是主要生态风险因子.上游农田土壤Cu、Cd、Zn、As、Sn、Sb、Pb输入量分别为132、3、1348、302、139、149、238 kg·hm-2,下游Cu、Cd、Zn、As、Sn、Sb、Pb输入量分别为36、2、746、177、271、211、455 kg·hm-2.多金属废矿区及其下游影响区的重金属源汇关系应得到重视,相关部门应针对不同介质和区域的污染现状加强重金属的污染防治和风险管理,并对尾矿进行源头管控.

    多介质样品重金属来源解析生态风险源汇通量

    蚯蚓/改性生物炭对As污染红壤的稳定化效应

    苏倩倩李莲芳朱昌雄叶婧...
    999-10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砷(As)污染红壤为研究对象,以耐污染能力强的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土壤动物,采用生物学模拟试验方法,探讨了铈锰改性生物炭(Cerium-manganese modified biochar,MBC)与蚯蚓联合作用对As污染红壤的稳定化效应.结果表明:将蚯蚓接种于As污染红壤中,大幅降低了土壤中水溶态As(WSAs)含量和pH值;其中蚯蚓与MBC联合作用时钝化效应最为明显,60 d时,土壤中WSAs含量降低幅度为77.59%,同时pH值比对照同期降低0.84个单位,蚯蚓与MBC对土壤As表现为协同钝化作用;蚯蚓与MBC的联合作用,促进了土壤As结合形态由活性较强的非专性吸附态和专性吸附态向无定型/弱结晶水合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结晶水合铁铝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等稳定态的转化.因而,MBC与赤子爱胜蚓联合作用可使土壤中As的移动性和环境风险大幅降低,且蚯蚓的生存状况良好,其与MBC的联合作用可实现As污染土壤的修复.

    改性生物炭蚯蚓pHAs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