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李文华

月刊

1672-2043

caep@vip.163.com

022-2367433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是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环境科学领域内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报道领域包括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环境监测与评价、废弃物综合利用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生态系统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解读

    孙希超熊明民王伟
    1199-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田是农业生产的根基,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生态系统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GB/T 43871。1-2024)旨在为我国农田生态系统损害鉴定评估提供统一尺度和技术依据,为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该标准自2024年7月1日起实施,为了更好地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标准内涵,本文系统阐述了标准编制的背景,回顾国内外研究进展,就损害调查、因果关系分析、损失评估、恢复方案编制和恢复效果评估等主要内容及其技术要点进行了解读。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农田生态系统标准解读

    中国和欧美国家养殖业抗生素使用负面问题及管理政策比较

    贾亚楠唐忠
    1205-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畜禽养殖中抗生素的使用无疑推动了该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也引起了其耐药性威胁公共健康和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担忧。本文系统梳理了兽用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负面问题的显现、认知和管理政策的变化,分析了中国、美国、欧盟管理政策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本文认为,我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应长期关注养殖业中抗生素使用可能带来的负面问题,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应提升公众对抗生素耐药性的认识,引导公众参与遏制耐药性发展的行动;应考虑我国的发展目标,吸取美国因利益集团阻挠而反应缓慢的教训,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发挥我国的体制优势,找到政策上的最优解;支持、推动全球抗生素管理的国际协同行动。

    兽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耐药性政策演变国际比较

    表面活性剂在强化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土壤修复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吴文伶杨明辉张鹤清王圆生...
    1220-1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ydrophobic organic contaminants,HOCs)在土壤环境中分布广泛。由于不易从土壤颗粒中解吸,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低,化学、生物与物理修复技术对土壤中HOCs的修复效果常受到抑制。表面活性剂对HOCs具有增溶能力,常被用于强化其他修复技术的处理效率。本文对近20年来表面活性剂在强化土壤化学、生物或物理技术修复土壤HOCs污染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情况进行了分类总结,并比较分析了各类表面活性剂强化技术的适用性及局限性,提出了联合修复技术和表面活性剂泡沫是表面活性剂强化土壤HOCs修复的未来研究方向。

    表面活性剂疏水性有机物土壤修复增溶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花生镉富集系数预测

    毕卫冬丁昌峰周志高王兴祥...
    1230-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采集我国14个省份花生主产区的100组土壤-花生样品,分析土壤-花生系统镉(Cd)污染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建立花生Cd富集系数预测模型并识别花生富集Cd的重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采集的全国范围土壤样品总体以酸性为主,有60%的土壤pH<6。50,花生籽粒Cd含量均值为0。27 mg·kg-1,富集系数均值达到2。42。利用全国以及南北方产区分组数据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R2=0。930~0。966)对花生Cd富集系数的预测性能均明显优于相应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R2=0。471~0。657)。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相对重要性较高的特征变量有所差异,影响北方产区花生Cd富集系数预测最重要的特征变量为土壤游离锰氧化物、游离铁氧化物含量和pH,而影响南方产区花生Cd富集系数预测最重要的特征变量为土壤游离锰氧化物、黏粒、游离铁氧化物和有机质含量。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对花生Cd富集系数的预测性能更为优越,为田间大尺度下土壤-花生系统中Cd的迁移预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土壤花生随机森林预测模型

    土壤调理剂对生姜硒镉积累和品质安全的影响

    窦昂洋程艳杨倩涂书新...
    1239-1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土壤调理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生姜的营养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生姜土壤盆栽试验,比较研究了3种土壤调理剂(硅酸钾、麦饭石、贝壳粉)对土壤硒镉有效性以及生姜硒镉积累、生长发育和营养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土壤调理剂均能显著提高生姜硒含量,同时显著降低镉含量。与对照(不添加土壤调理剂)相比,施用0。2%硅酸钾调理剂效果最佳,分别使生姜地上部位和姜块硒含量提高了165。01%和111。36%,镉含量降低了71。96%和65。15%;另外,施用3种土壤调理剂可显著提高姜块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与对照相比,产量提高了23。93%~67。67%,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姜黄素含量分别提高了2。34%~6。00%、154。72%~602。83%和11。05%~33。43%,氮、磷、钾养分含量分别提高了10。28%~14。42%、24。62%~34。87%、28。81%~29。01%;施用3种土壤调理剂还可提高姜块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与对照相比,3种土壤调理剂增加土壤pH 0。35~0。53个单位,土壤有效态镉含量降低了16。92%~22。76%,有效态硒含量增加了3。60%~10。99%。研究表明,施用土壤调理剂能够降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活化土壤有效态硒,从而降低生姜镉含量并提高硒含量和姜块营养品质,可实现镉污染土壤安全利用,保障生姜优质安全生产。

    生姜土壤调理剂营养品质

    不同氮肥形态对李氏禾铬富集能力的影响

    陈诗奇刘杰蒋旭升韩庆坤...
    1250-1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优化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铬修复时的施氮效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5种氮肥形态(硝酸钙、尿素、氯化铵、硝酸铵、硫酸铵)对李氏禾铬修复性能、生长指标和根系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氮肥)相比,施加的5种形态氮肥均促进了李氏禾生长,提高了根系活力,改变了根系形态特征,有利于提高李氏禾铬含量、铬累积量、富集系数和土壤铬去除率。施加硫酸铵的李氏禾生物量和根平均直径最大,分别为对照的5。54倍和1。51倍,其根系活力比对照增加108%;施加硝酸铵的李氏禾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最大,分别为对照的2。17倍和1。99倍(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李氏禾的生物量、根平均直径、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均与土壤铬修复效率有关。其中,施加硫酸铵处理的富集系数和土壤铬去除率最高,分别为对照的1。45倍和5。56倍。研究表明,施加硫酸铵比其他氮肥形态更有利于提高李氏禾铬污染土壤修复效率。

    氮肥形态铬污染李氏禾根系特征修复效率

    西北六省区农田地膜残留特征与关键影响因素

    孙源辰何文清靳拓严昌荣...
    1260-1270,封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西北六省区农田地膜残留特征与关键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20-2022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布设共计160个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利用典型样点采集的方法进行农田地膜残留监测,同时对农田农户背景资料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020-2022年西北六省区160个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的农田地膜残留量介于0。46~369。29 kg·hm-2之间,平均残膜量70。30 kg·hm-2,处于接近国家标准限值75 kg·hm-2的水平。不同省份之间残膜量差异显著(P<0。05),残膜污染较严重的农田主要分布在新疆和内蒙古,陕西、青海、甘肃和宁夏地区残膜污染较轻。农田地膜残留量与覆膜年限呈显著正相关、与地膜厚度呈负相关关系,在不同作物类型及覆膜比例条件下差异显著,受不同回收方式、不同种植户类型及其距村庄的距离、不同土壤类型影响显著。残膜量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度分别为回收方式30。8%、作物类型15。2%、覆膜比例13。8%、覆膜年限10。8%;种植户类型、地块距村庄距离、土壤类型、地膜标识厚度对农田地膜残留量的贡献度较小,均不足10%。研究表明,西北六省区存在较大的地膜污染隐患,建议因地制宜地加强防治力度、改良防治方案,改进和推广地膜污染防治技术,在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完善地膜防治政策。

    农田地膜残留影响因素贡献比例西北六省区

    农田地膜回收机械应用现状与发展

    温浩军陈学庚陈浩缑海啸...
    1271-1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膜覆盖栽培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已被广泛应用,其为作物增产增收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覆膜年数和覆膜面积的不断增加,废旧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逐渐增多,残膜污染已严重威胁到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本文对现阶段国内残膜回收技术及装备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了苗期、秋后和播前收膜相关产品的特点,并对目前本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残膜机械化回收发展对策。

    农田地膜回收机械残膜污染

    可降解地膜分类与研发应用现状

    张明明周迎鑫陈敬文徐军...
    1278-1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膜可有效保温保墒、抑草防病防虫,地膜覆盖栽培能实现作物增产增收及耕地的高值利用,但普通聚乙烯(PE)地膜难降解、难回收,容易造成"白色污染",危害土壤生态环境。生物降解地膜已成为可持续发展高效农业中普通PE地膜的替代品,其生产与应用的增长趋势显著。本文简述了降解塑料的定义、分类及发展历史,介绍了降解地膜研发应用现状,综述了我国生物降解地膜的研究与应用情况,并结合生物降解地膜的应用优势,分析了推广应用的理论依据,提出了相关建议。

    地膜降解材料生物降解应用进展

    发达国家地膜应用及回收处理

    严昌荣侯靖岳徐运赟洪志杰...
    1288-1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数据资料分析的方法,系统梳理了欧盟和日本地膜产品和相关标准、地膜应用与回收处理的做法和成效。结果显示:欧盟和日本使用的地膜产品以传统有色地膜为主,厚度多≥0。02 mm,是我国地膜厚度的两倍以上,相关标准要求也高于我国;欧盟和日本地膜多用于蔬菜等园艺作物上,收集处理系统完善,地膜回收率多在80%以上,基本不存在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欧盟大部分国家和日本有较完善的废弃物管理立法,没有专门针对地膜的法律条文;由于地膜的回收率高、含杂率低,回收回来的地膜多可得到合理再利用;地膜全产业链有很好的设计与应用,值得我国学习。

    地膜产品与标准地膜应用模式地膜回收处理方式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