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任天志

双月刊

2095-6819

caed@vip.163.com

022-23611149,2367433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TPCD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农业环境与发展》创刊于1984年,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与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指导类科技期刊,为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传播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思想、新观点、新方略,倡导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协调发展理念,多视角、多层次、多学科地反映食品安全与健康、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清洁生产与农村循环经济等热点问题,直接面向农业、环保、食品、能源、卫生等领域的科研、教学、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人员与大众读者。同时,《农业环境与发展》将在重要版面上宣传各地农业环境保护成就。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淮河流域谷物生产水足迹及用水效率研究

    江激宇刘嘉铭张士云
    371-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淮河流域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类粮食作物生产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淮河及沂-沭-泗水系的3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谷物生产、水资源、气候等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对流域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进行测度以反映其用水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9年淮河流域谷物生产水足迹逐渐趋于稳定,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整体下降82.86%.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显著,集聚状态逐渐稳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投入、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对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影响显著.淮河流域谷物生产用水总量整体增加,用水效率总体不断提升.淮河流域谷物生产用水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效率较高的区域为淮河干流下游及沂-沭-泗水系,效率较低的区域为淮河干流安徽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与有效灌溉面积等因素的提升能促进谷物生产用水效率的提升,城镇化水平、化肥施用量、年日照时长、年平均气温等因素的提升则会对其产生抑制作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年平均气温等因素通过要素流动、技术转移等产生空间溢出效应.

    淮河流域水足迹谷物生产用水效率时空演变

    不同配置乡村植被缓冲带阻控径流污染特征研究

    张靖雨夏小林汪邦稳张世杰...
    383-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缓冲带是河湖的重要生态空间屏障,对于减缓人类活动对河湖的直接干扰、阻隔农业面源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为系统研究不同类型缓冲带对农田氮磷等污染物的拦截功效,本研究在定远张山设计8个缓冲带小区,结合自然降雨方式,持续两年观测不同缓冲带对地表径流及其主要污染物(TN、TP、COD)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林地和3°、8°横垄耕地缓冲带对径流的拦截效率较高,减流率分别达到了62.4%、52.0%和60.6%,径流量随雨强增大先升高后下降.与8°坡耕地缓冲带相比,降坡(3°)处理竖垄、横垄缓冲带泥沙流失量分别降低53.3%、50.9%.降雨产流的养分流失以氮素和有机质为主,林地缓冲带对径流NH+4-N的拦截率平均高达95.2%,此外降坡和横垄耕作措施也能有效减少径流冲刷的氮素流失.不同处理缓冲带对径流TP均有较好的拦蓄效果.3°、8°横垄耕地缓冲带CODMn流失量较低,拦截率达到53.0%、58.6%.林地缓冲带中高覆盖度的植被和发达的根系能够有效减缓降雨对地表的冲刷,减少径流和养分流失.在南方丘陵山地的乡村地区实施横坡垄作是拦蓄径流、降低面源污染风险的有效措施.

    植被缓冲带农业面源污染径流泥沙氮磷流失

    京郊典型河流农用水中全氟化合物赋存特征、源解析及生态风险评估

    赵源杨红菊温雅君肖志勇...
    392-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京郊典型河流农用水中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污染特征及空间分布,以北京市郊区典型河流——通州区凉水河、房山区刺猬河-小清河的农用水为研究对象,共调查采集30个水体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对水体中PFCs的种类、浓度进行测定,并对其赋存特征及可能的来源进行分析,最终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京郊典型河流农用水环境中PFCs种类较多且污染水平较低.通州区凉水河中检出11种PFCs,∑PFCs浓度范围为0~62.7 ng·L-1,最主要的PFCs为全氟丁烷羧酸(PFBA)、全氟己烷羧酸(PFHxA)、全氟辛烷羧酸(PFOA).房山区刺猬河-小清河中21种PFCs全部被检出,∑PFCs浓度范围为0~93.1 ng·L-1,最主要的PFCs为全氟戊烷羧酸(PFPeA)、全氟十一烷羧酸(PFUnDA)和全氟十二烷磺酸(PFDoDs).京郊典型河流农用水中PFCs污染的分布特征总体呈现上游高于下游的趋势,污染主要来自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排放和地表径流输入.生态风险评估表明,水体中PFCs的浓度均未达到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水平.

    典型河流全氟化合物农用水赋存特征源解析北京

    我国东部典型内源和外源性静态水体N2O排放与生态系统呼吸的关系初探

    李春旺王华淦冲赵学梅...
    401-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陆水体是大气中N2O的重要排放源,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为了探讨水生生态系统中水体N2O排放通量与生态系统呼吸的响应关系,本研究以我国东部典型外源性和内源性静态水体为研究对象,在2022年4月29日—5月4日对10个表层水体N2O排放通量和生态系统呼吸指标进行测定,结合贝叶斯方法初步探讨了水体N2O排放通量和生态系统呼吸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外源性水体N2O排放通量和生态系统呼吸均显著高于内源性水体(P<0.05),水体N2O排放通量与CO2排放通量和BOD5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通过贝叶斯方法构建了水体N2O排放通量与生态系统呼吸(CO2和BOD5)之间的数学模型,可解释水体N2O排放通量变异性的61%~71%,并且明确了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此外,本研究进一步区分了内源性水体与外源性水体N2O排放通量和生态系统呼吸的关系,在内源性水体中,N2O的产生受碳源限制的影响大于氮源限制,而在外源性水体中N2O排放通量与CO2排放通量的耦合关系大于内源性水体.研究表明,生态系统呼吸与水体N2O排放通量间有很强的响应关系,本研究为区域水体N2O排放通量估算方法和生态系统呼吸耦合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贝叶斯方法N2O排放通量生态系统呼吸内源性水体外源性水体

    长江经济带淡水养殖单位面积产量、碳排放规律及空间差异

    赵晓日樊相文刘玲马林...
    410-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淡水渔业资源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之一,但快速发展的淡水养殖强烈影响着水体CH4和N2O的排放,进而造成环境危害.本研究基于全国和地方渔业统计年鉴构建了2019年长江经济带县级尺度的渔业数据库,解析了长江经济带淡水养殖单位面积产量及空间差异,并根据建立的数据库综合分析了淡水养殖模式温室气体排放的特征.结果显示,2019年长江经济带中游淡水养殖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为6.9 t·hm-2,下游最低,约为6.0 t·hm-2.整合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发现,长江经济带淡水养殖总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5×107 t(以CO2e计),其中粗放型和半集约化养殖模式排放量最高,约占总排放量的66.8%,集约化排放量占比最少,约占4.5%.因此,发展绿色养殖模式、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实现长江经济带淡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长江经济带淡水养殖温室气体养殖模式空间特征

    中国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政策演进及发展路径优化

    钱炳宏邵超峰
    420-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质资源是零碳、清洁、稳定、广泛、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推动生物质资源高效高质转化利用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先后出台了形式多样的相关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生物质产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政策演进过程,讨论了当前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面临的法律约束力和时效性不足、管理体系分配与合作关系不明确、经济机制不完善、模式路径不通畅以及技术发展瓶颈等主要挑战,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生物质资源高效高质转化利用需求的角度,从近期和远期分别优化了我国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的发展路径,其中,近期应重点补充基本法并修订现有法律、构建部门共建共商机制、统一统筹国家标准、建立多元化的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和空间适宜性评价体系等,远期应重点建立健全法律矩阵、构建信息智库和监管机制、优化完善标准框架、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和培育技术成果等.

    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政策挑战发展路径

    堆肥过程氨气、硫化氢协同减排研究进展

    李松蓉彭璧辉徐少奇贾凯雪...
    431-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机固体废弃物年产生量快速增长成为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好氧堆肥技术是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利用的主流技术之一,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剧烈活动,有机质不断分解,往往产生大量恶臭气体并释放到空气中,特别是氨气(NH3)和硫化氢(H2S),对人畜健康和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重点总结了有机固体废弃物好氧堆肥过程中NH3和H2S的产生机制及转化途径,从内源参数控制(C/N、曝气量、初始含水率、初始pH)和外源物质添加(化学添加剂、物理添加剂、生物添加剂)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NH3和H2S的协同减排技术,并基于研究现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已有研究表明,堆肥各参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需要协同考虑、整体优化,仅靠调控堆体内源参数发挥的作用有限,在优化内源参数的基础上,耦合外源物质添加,可进一步提高堆肥过程中NH3和H2S的减排效率,有助于推动好氧堆肥技术绿色、高效发展.

    好氧堆肥NH3H2S减排有机废弃物固体废弃物

    鸽粪农业利用潜力及其重金属风险评价

    王家裕何振贤郑雄开赖伟斌...
    442-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鸽粪组分及其农业利用过程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本研究采集了广东省肉鸽养殖基地的鸽粪样品,检测分析了鸽粪中Cu、Zn、Cd、Cr、Ni、Pb、Hg、As 8种重金属含量以及全氮、全磷、全钾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与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鸽粪重金属污染程度,同时,根据水稻所需全氮含量分析鸽粪安全农用年限,并通过Hakanson潜在生态污染评价法进行验算.结果表明:对比德国腐熟肥料标准,鸽粪中Cu、Zn含量超标,样品超标率分别为18.18%和36.36%,总超标率为45.45%.单因子污染指数表明鸽粪重金属Zn、Cu、Ni分别有36.36%、18.18%、18.18%的样品处于污染水平,其余重金属含量均在《有机肥料》(NY/T 525-2021)的限量范围内.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表明,处于警示及以上污染水平的点位主要受Cu、Zn污染.在不考虑重金属流失情况下,广东省水稻种植中连续施用鸽粪10a无重金属污染风险,而在水田旱作系统中,以作物所需全磷量为施肥指标的情况下,鸽粪安全农用年限可达50 a.研究表明,鸽粪农用过程中会使重金属在农田土壤中累积,引起重金属污染,应加强鸽粪无害化处理及安全利用等技术研究.

    鸽粪农业利用重金属安全施用年限风险评价

    镍的植物采矿农艺管理强化措施及其实践

    王亚洲胡尊河蔡煊邓腾灏博...
    452-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广泛分布着大量富含镍等重金属但缺乏氮和磷等营养元素的超基性岩风化土壤,如何有效利用这类高风险、低生产力的土地是现阶段的一大难题.在此背景下,有研究者提出了利用超富集植物富集土壤中的镍,随后将其收获并冶炼提纯的植物采矿技术.该技术既可以有效利用镍污染土壤产出经济价值,也可以缓解镍供应风险,并已经在北美、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区相继开展.受到超富集植物长势偏慢、生物量不足等限制,建立针对性的农艺管理措施是提高植物采镍效率和经济价值的有效方法.本文重点综述了土壤改良措施(调节土壤pH值、施加活化剂等)以及耕作管理措施(施肥、除草、种植模式等)对超富集植物生长及富集镍含量的影响,并总结了我国植物采矿农艺管理研究的主要进展,以期为后续的植物采镍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植物采矿超富集植物农艺管理植物修复

    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杨忠兰翟凡温莉颜蒙蒙...
    464-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硒的生物有效性是决定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转运、积累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关于该方面研究进展还缺乏系统的总结和论述.本文结合赣南富硒脐橙调查研究结果,以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运移为切入点,系统总结和论述了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氧化-还原、吸收、转运过程,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施肥、农艺管理和植物生长阶段等对硒生物有效性和迁移的影响,并提出未来硒的研究热点:土壤微生物活性与硒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耦合关系;植物生长、果实品质与硒代谢相关的分子机制;结合同位素示踪技术和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原位探究硒在生物地球化学中的归趋.本综述可为土壤硒生物有效性调控、植物体系中硒的有效积累和农艺生物强化富硒措施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硒生物有效性土壤-植物系统硒转运赣南脐橙硒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