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任天志

双月刊

2095-6819

caed@vip.163.com

022-23611149,2367433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TPCD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农业环境与发展》创刊于1984年,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与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指导类科技期刊,为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传播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思想、新观点、新方略,倡导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协调发展理念,多视角、多层次、多学科地反映食品安全与健康、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清洁生产与农村循环经济等热点问题,直接面向农业、环保、食品、能源、卫生等领域的科研、教学、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人员与大众读者。同时,《农业环境与发展》将在重要版面上宣传各地农业环境保护成就。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镇尺度农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异性研究

    赵宇航殷浩凯解文艳周怀平...
    1071-1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乡镇尺度农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以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为例,基于1982(第二次土壤普查)、1998、2008、2018年四个时期的样点土壤数据,采用地统计学与克里金插值方法分析耕层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速效钾(AK)和速效磷(AP)的时空变异特征,并结合重心模型探究养分的重心迁移方向,揭示宗艾镇1982-2018年土壤养分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2-2018年土壤SOM、TN和AP、AK平均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了3.30、0.19 g·kg-1和7.75、53.13 mg·kg-1.平均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增幅分别为26.92%、26.39%、131.80%和70.31%.1982-2018年SOM和AP含量呈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而AK和TN含量则不断增加.与1982相比,2018年SOM、TN、AP和AK的块基比均有所提高,表明四个时期的养分受结构因素和非结构因素(随机因素)的共同影响,且受非结构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强,人为活动干扰对其影响越来越大.2018年研究区SOM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格局,AK含量的分布呈南部高、北部低的特征,AP和TN含量的空间分布比较均匀.SOM和TN含量在研究区正南方向的空间分布不断增强,AP和AK含量在研究区东南方向的空间分布不断增强;SOM含量的空间分布逐渐趋于集中,AP、AK和TN含量的空间分布趋于分散.研究表明,施肥、秸秆还田是影响宗艾镇养分含量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应结合实地条件开展旱地作物秸秆适水还田并注意"控氮稳磷减钾补微肥",以确保稳定提升耕地质量.

    农田土壤土壤养分克里金插值重心模型时空演变

    岩溶区与非岩溶区稻田土壤磷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比较

    朱虹颖靳振江张晓文秦广法...
    1083-1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稻田土壤磷含量与土壤磷酸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桂林毛村岩溶区试验场中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稻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总磷、速效磷、无机磷组分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区总磷含量缺乏,速效磷含量丰富,无机磷组分主要为Fe-P、Ca8-P和Ca10-P,碱性磷酸酶活性为0.76~1.27 mg∙kg-1;非岩溶区总磷含量极缺,速效磷含量中上,无机磷组分主要为Fe-P、Ca10-P和Al-P,碱性磷酸酶活性为0.06~0.35 mg∙kg-1;岩溶区土壤总磷和速效磷的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非岩溶区.相关性分析表明: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与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岩溶区,Fe-P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在非岩溶区,总磷、Ca8-P和Al-P含量均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速效磷和无机磷组分可能是引起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的重要因素.

    岩溶区非岩溶区碱性磷酸酶磷组分稻田土壤

    基于氮素供应评估有机茶园氮肥施用的技术符合性

    刘婧雯田峪萍袁宁赵竹箐...
    1091-1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有机生产管理和认证过程中,产品检测无法识别有机氮素和化学合成氮素,因此判断是否施用化学氮肥成为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探索和评估有机生产中化肥的施用风险,本研究以云南省普洱市的5个有机茶园(分别命名为ZX、HLS、LS、YS和YCT)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平衡原理,并结合绿肥、秸秆还田和土壤等非肥料氮供应情况和产量与氮素需求,估算相应茶叶产量条件下的氮肥施用量,进一步核算氮素满足率,评估2022年有机茶叶种植中化学氮肥施用的风险.结果表明:ZX、LS和YCT茶园的茶叶年产量较低,所需氮量分别为53.6、43.1 kg·hm-2和27.4 kg·hm-2,其非肥料氮供应量均在93.8~128.2 kg·hm-2之间,能够满足茶叶生产.HLS和YS两个茶园产量较高,非肥料氮供应无法满足茶叶生产,而YS茶园额外投入符合有机标准的有机氮肥63.0 kg·hm-2(以N计),超过理论所需肥料氮投入量的50%.HLS茶园肥料氮施用不规范,存在施用化学氮肥的风险.研究表明,5个茶园的实际肥料措施与评估结果一致性较高,本研究提出的氮素满足率指标基于氮素平衡原理,能较好评估化肥氮施用技术符合性.有机茶园生产中,通过持续实施绿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是确保茶园生产可持续性和有机认证符合性的重要保障,应在有机农业中进一步验证和推广应用.

    有机认证氮素满足率产量绿肥秸秆还田

    间作绿肥对盐碱地土壤改良及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

    程永钢金辉郑普山孙崇凤...
    110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间作绿肥对盐碱地土壤改良及种植作物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2021年在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典型中度盐碱地开展为期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青贮玉米单作(CK)、化学改良(脱硫石膏、生物炭、复合肥)+单作(L)、化学改良+间作2行绿肥(LC1,绿肥选用毛叶苕子)、化学改良+间作3行绿肥(LC2)和化学改良+间作4行绿肥(LC3).结果表明:与L处理相比,LC1、LC2、LC3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2.34%~4.45%、全氮含量提高了22.46%~33.80%,0~20 cm土壤pH降低了1.00%~2.27%,含盐量降低了17.43%~21.64%,玉米产量显著提高6.76%~8.54%,其中LC2处理改良效果最佳.研究表明,化学改良+间作3行绿肥并翻压还田模式能有效改良盐碱土壤,提升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增产,是较好的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技术模式.

    盐碱地绿肥土壤改良土壤特性作物产量土壤肥力

    三种生物质热解醋液矿物质和有机质组成及其辣椒叶面喷施效应

    景俊丽陈硕桐王燕赵正...
    1111-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生物质热解醋液的无机与有机组成特点及其叶面喷施对蔬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探讨其组成及作物效应变化与不同原料和热解工艺的潜在联系.本研究选择苹果枝条、玉米秸秆和稻壳等三种农业废弃物炭化工程的热解醋液,分析其基本物质组成性质及可溶性有机质(DOM)含量,并采用提取-浓缩-GC-MS分析法研究供试醋液主要有机分子组成,继而以其为载体分别配制叶面液体肥料,进行辣椒田间试验.设置对照(清水,CK)、市售常规液体肥料(WSF)、稻壳醋液炭基液体肥料(RF)、玉米秸秆醋液炭基液体肥料(CF)和苹果枝条醋液炭基液体肥料(AF)5个喷施处理,采集成熟辣椒测定植株生长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三种热解醋液的DOM均以有机酸、酚类物质为主,同时含有少量酮类、醛类和酯类等物质.其中,苹果枝条醋液含有机酸量最大,稻壳醋液含酚类最多.不同液体肥料喷施处理均能促进辣椒生长和改善辣椒品质,其中AF处理效果最优,其次是CF、RF和WSF处理.与CK相比,不同液体肥喷施辣椒平均增产在35%以上,AF处理增产达62%;AF显著提高了辣椒坐果数、叶面积和SPAD值,增幅分别为54.73%、26.99%和19.67%;各处理下辣椒果长、果径均显著增加,AF处理下增幅均在25%以上.不同液体肥料喷施均显著增加了辣椒可溶性糖和辣椒素含量(平均增幅约20%),并提高了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幅约5%);AF处理下辣椒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辣椒素和干物质等品质指标提升幅度在6%~30%之间.研究表明,热解醋液液体肥对辣椒的增产提质效应与热解醋液中微量矿质元素有关,也与小分子有机酸和抗氧化酚类物质含量有关,其分子过程和分子机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热解醋液分子组成辣椒蔬菜生产叶面肥产量品质

    "三生"功能视角下城市近郊区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与分类——以江西抚州临川区为例

    曾艳廖成浩刘建生刘卫平...
    1122-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近郊区是城乡融合的关键地带,识别该地区村庄类型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格局.本研究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生"功能视角构建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空间自相关揭示其空间集聚特征,采用村庄类型识别系统划定339个行政村的村庄类型,进而提出村庄发展策略.结果表明: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度指数总体较高,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92、0.585和0.466,前二者在空间上呈现"北强南弱"的分布格局;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具体表现为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指数的"北热南冷"以及生态功能指数的"中间冷边缘热";临川区村庄类型分为4类2型,城郊融合类与集聚提升类中的集聚发展型村庄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发展对象.根据村庄类型识别结果提出以地类管控为基础的村庄差异化发展策略,可以明确村域国土空间的优化布局,推动城乡深度融合.

    村庄规划"三生"功能村庄评价村庄分类临川区

    乡村家庭尺度全景碳流模型构建及实证

    张宇鑫李宏庆杨铮张晓青...
    1133-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乡村家庭尺度的碳研究对于制定精细化的乡村碳治理策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物质流方法构建了乡村家庭尺度全景碳流模型,提出家庭的自然边界、社会边界和经济边界等概念,并将家庭活动划分成生产活动、经营活动和生活活动,以此架构了边界内活动及外界系统间的物质流和碳流.同时通过设立结构指标和效率指标构建了家庭碳流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衡量家庭碳排放量和碳排放价值,并以山东省淄博市的典型农耕兼业型家庭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碳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使用,且各碳排放源的排放量差异较大;家庭投入和产出过程的碳排放量分别为44 637 kg和4 558 kg,碳汇过程的碳汇量为547 kg,循环过程的潜在碳排放量为1 216 kg,投入过程的碳排放量远高于产出过程的碳排放量,并且碳汇和循环过程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对较低;家庭碳循环率、碳效率和人均碳排放量分别为21.0%、3.6 元·kg-1和12 162 kg,虽然家庭碳排放水平不高,但仍有较大的减排潜力.因此,未来案例家庭应优化调整消费结构,选择低碳能源产品,采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特别是对经营活动产生的厨余垃圾进行垃圾分类,加强绿色基础建设,增设餐厅垂直绿化,在美化景观的同时增加家庭碳汇.

    家庭代谢家庭碳排放物质流分析碳流人地关系

    粪肥还田对土壤-植物系统中抗生素和抗性基因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综述

    王子寒李红娜王雪荣李思...
    1144-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粪肥还田对土壤-植物系统造成了抗生素和抗性基因(ARGs)的污染,具有潜在环境风险.本文系统总结了粪肥、土壤、植物中抗生素和ARGs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发现,微生物长时间处于低抑制浓度的抗生素和重金属环境中容易诱导ARGs的产生,粪肥还田和改良土壤中抗生素浓度和ARGs丰度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区和粪肥种类差异.总体来看猪粪和鸡粪肥及对应土壤中的抗生素和ARGs残留高于牛粪肥,叶类与茄科类蔬菜容易富集抗生素及ARGs.粪肥类型、植物种类、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以及微生物群落等均影响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抗生素和ARGs的分布规律;粪肥中抗生素向土壤和植物的迁移受抗生素特性的影响较大,且其浓度随跨介质迁移过程不断降低;细菌群落显著影响ARGs的迁移,ARGs在从土壤到植物的迁移过程中可被稀释100~1 000倍.未来需加强有机肥产品中抗生素及ARGs的浓度控制标准以及环境中ARGs的产生与迁移机制等研究.本综述旨在全面揭示土壤-植物系统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科学有效应对微生物耐药性的跨介质迁移提供基础.

    畜禽养殖粪肥抗生素抗性基因土壤-植物系统迁移

    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关系的驱动因素

    殷丽雪徐晓龙胡保安刘璐铭...
    1157-1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缓解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本研究以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InVEST模型量化了碳储量(CS)、产水量(WY)和土壤保持(SR)服务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ESs)变化之间的权衡关系,通过MGWR(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了生态系统变化及其权衡与驱动因素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5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50.81%和91.95%,未利用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减少16.88%和6.71%;CS和WY分别增加4.76%和37.12%,而SR则减少9.94%;CS、SR与WY之间存在显著的权衡关系,且权衡强度空间异质性明显,南部山区是权衡强度的高值区域;ESs变化及其权衡关系与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性质和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异质性,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植被覆盖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是驱动ESs变化及其权衡关系的主导因子.研究表明,在玛纳斯河流域山区种植草地、绿洲区建立水资源保护区同时加大绿洲农业科技的投入,是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供给和缓解绿洲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InVEST模型玛纳斯河流域

    不同类型地膜降解规律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路浩东赵少婷张俊丽王蕊...
    1171-1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地膜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面临着传统地膜带来的土壤污染问题,可降解地膜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争议.地膜覆盖改变了土壤水热循环,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一定影响,然而覆盖不同种类地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降解特性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选取生物渗水黑膜(IB)、生物渗水白膜(IW)、生物渗水灰膜(IG)、生物降解黑膜(DB)、生物降解白膜(DW)、聚乙烯黑膜(AB)和聚乙烯白膜(AW)等7种地膜,在试验中分别采用氙灯或紫外灯老化来探究不同种类地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降解特性.结果表明:采用氙灯或紫外灯老化35d后,相较于对照处理(CK),氙灯+DW处理土壤pH增加最多,增加了0.2;紫外灯+DW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最多,提高了2.93 g·kg-1;紫外灯+IG处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加最多,增加了8.28 cmol·kg-1,但差异不显著;覆盖地膜可以促进硝态氮向氨态氮转化.在地膜降解方面,不可降解地膜在光照条件下短期内几乎不发生降解,可降解地膜则明显降解,其中紫外灯光照条件下降解速率大于氙灯光照条件;氙灯光照条件下地膜老化降解速率表现为IG>IB>IW>DW≈DB,紫外灯光照条件下地膜老化降解速率表现为DB>IG≈IB>DW≈IW;地膜降解时发生分子键断裂并伴随官能团变化,主要发生官能团相对含量变化,进而造成地膜裂解,形成微塑料进入土壤,对土壤环境造成危害.研究表明,短期内地膜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有积极作用,生物渗水地膜降解速率快于生物降解地膜,不同地膜短期内均可以保持完整性,适合生长周期较短的作物,但可降解地膜会产生更多的微塑料,危害土壤环境.

    不可降解地膜可降解地膜土壤理化性质降解规律微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