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考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考古
农业考古

施由明

双月刊

1006-2335

agarsym@126.com

0791-88592077,88595816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

农业考古/Journal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首创篇幅最大的专业性考古杂志,着重从考古学和生产力角度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历史,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普及农业历史知识,为实现代化服务,同时用较多的篇幅介绍国外农业起源、稻作起源、农业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农业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供国内学术界借鉴、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试论山东城子崖遗址岳石先民的生计策略

    葛利花朱超靳桂云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子崖遗址自龙山时期即为鲁北区域中心城址,岳石时期承继了龙山时期粟、黍、稻、小麦、稗组合,并继续利用黍亚科、早熟禾亚科等资源,延续了农业与采集业并存发展的生业经济模式,以及对农作物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加工流程.相较于龙山时期,岳石时期城子崖以粟、黍、稻为代表的农作结构和野生植物利用种类等调控程度不一,反映出先民在自然和社会大环境变迁中生计策略的能动性调整,这当是城子崖所在鲁北,乃至海岱地区社会文化持续发展之动力.

    城子崖遗址岳石时期生业经济

    考古遗址中所见的鹰隼遗存及形象

    班琳吕小红王舒王春雪...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驯鹰和鹰猎文化传统,诸多考古遗址中也曾发现过鹰隼类骨骼遗存和鹰隼形象的文物,但目前有关中国古代鹰类驯养的情况仍不甚明晰.为厘清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对中国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鹰隼遗存进行整理,初步厘清了中国古代的鹰隼驯养情况.同时又对考古出土文物及出土壁画中出现的鹰隼形象进行搜集,进一步证实和补充了中国古代对鹰隼的利用行为,并对中国古代人与鹰的关系进行了综合探讨.最后结合部分历史文献,尝试着对中国古代的鹰隼驯养特点进行了总结.

    动物考古鹰隼遗存鹰猎文化鹰隼驯养

    考古遗址中食用家犬遗存的判断方法

    武钰娟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古遗址中的食用家犬遗存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辨别.首先,从遗址中出土的家犬骨骼本身出发,利用完整度、表面痕迹、年龄结构等指标加以判断,尤其重视能反映料理行为的切割痕、划痕、灼烧痕和敲砸痕.其次,从家犬骨骼出土的考古背景来考虑,与其他可食用的动、植物共存的家犬,以及被放置在炊煮或存放食品的遗存中的狗骨,都有可能体现该遗址的家犬是肉食资源.除此之外,作为祭肉的狗、被制作成骨器的狗骨,残留在石器上的犬类DNA和保留在墓葬腹土中的人犬共患寄生虫,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家犬的食用功能.

    家犬肉食资源动物考古史前

    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晚商至汉代浮选结果及初步分析

    赵俊杰郭荣臻胡赵建刘彦...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东区2023年度发掘中采集的晚商至汉代浮选样品鉴定分析显示,晚商时期先民的粮食作物组合为粟、黍、大豆,作物构成状况指向了粟作在先民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与中原其他晚商时期植物考古记录具有一定相似性;东周至汉代的考古记录中,以粟、黍为代表的粟作农业仍是先民生业的组成.南东陶遗址的浮选结果为豫西北地区商代至汉代农业结构的探研提供了证据,随着发掘与研究的深入,对这一区域不同时期先民农业经济与生业系统的认识将更加深入.

    南东陶遗址晚商至汉代植物考古农业经济生业模式

    先秦至汉晋时期云贵地区北盘江流域的农业变迁与族群迁徙

    张勇汤红豆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至汉晋时期贵州高原西部的北盘江流域的原始农业发生重大变迁,根据生产工具、技术、粮食作物品种等方面的变化,农业变迁过程可以分为新石器时代中期至商周、战国至西汉、东汉至两晋南朝时期三个阶段.造成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战国至两晋南朝时期滇人和汉人移民的两次迁徙带来先进的农具和技术,北盘江流域的原始农业进入锄耕阶段,而且出现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但是,先进农业方式没有在北盘江流域普及,当地维持了多元生计方式和农业生产模式并存的局面.

    北盘江农业变迁族群迁徙

    《农业考古》征订启事

    《农业考古》编辑部
    46页

    汉代出土铁镰初探

    武玉波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出土的铁镰数量较多,种类丰富,遍及全国各地.本文通过考古类型学方法对汉代出土铁镰的形制进行阐释,提出随着冶铁工艺的进步和简化"锻銎技法"的出现,汉代铁镰发展逐渐定型.此外还分析了汉代铁镰的发展阶段性特征、装柄方式、功能的分化及对汉代农业生产的影响,认为铁镰在汉代应不是作为单一的收割工具,其功能可能产生了分化,不同类型的铁镰可能有不同的最佳使用场景,其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促进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汉代铁镰装柄方式农业

    中央苏区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

    庞振宇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农业生产不仅需要开展土地革命来激发苏区群众的积极性,还需要以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创办农事试验场、农业学校和农产品展览所,研究农业科学技术,在选育优良品种、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兴修水利、改良农具、植树造林等方面积极推广新技术和新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在解决中央苏区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科技事业的开端.

    苏区农业科技研究机构成效

    乾隆年间伊犁户屯问题再探

    衡宗亮张艾云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户屯是清代伊犁农业开发中的特殊类型,根据满文档案可知,其创办时间更可能始于乾隆二十五年.户屯构造,主要包括了商民、客民、为民遣犯和绿营眷兵分户子弟四类.户屯最早依附于兵屯,其管理实现了从理事同知向抚民同知的转变.

    乾隆年间伊犁户屯农业开发

    鄂省报刊与清末农业改良运动的兴起——以《湖北学生界》《汉口中西报》和《湖北农会报》为中心的考察

    周承智郝祥满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清末传统农业日益凋敝的背景下,《湖北学生界》《汉口中西报》和《湖北农会报》凭借特点鲜明的农业改良话语,成为鄂省颇具代表性的报刊.它们关注时代变革,通过多维度的宣传,引导国人投身农业改良.为了推动农业改良的合理施行,报刊大胆探索,提出各种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新策略.针对农业改良中的现实问题或不足之处,报刊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另外,通过对近代农学理论和农业实用技术的传播,增强了国人改良农业的信心和能力.鄂省报刊的舆论宣传,有力地推动了清末农业改良运动的兴起.

    清末报刊农业振兴农业改良改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