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考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考古
农业考古

施由明

双月刊

1006-2335

agarsym@126.com

0791-88592077,88595816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

农业考古/Journal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首创篇幅最大的专业性考古杂志,着重从考古学和生产力角度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历史,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普及农业历史知识,为实现代化服务,同时用较多的篇幅介绍国外农业起源、稻作起源、农业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农业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供国内学术界借鉴、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石器时期太湖流域先民的择址与生业——以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为中心

    吴京达郭立新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石器时代先民往往倾向于在其特定取食方式下资源最集中的地点择址营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史前生业经济、稻作农业起源等课题提供了丰富研究资料,其生业行为则反映了先民取食能力与遗址资源条件之间的影响作用.在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早期,渔猎采集定居者在择址营生时,周边是否有足够宽阔的水域环境是其首要考量因素,这种环境为他们尝试将自然洼地或小坑改造为小型稻田提供了先天便利.到了马家浜中晚期,先民只能利用土壤肥沃且不易渗漏的小洼坑种稻,当时尚在襁褓中的稻作生业随时有消失的风险.至崧泽中期时,先民已掌握稳定稻作的方法,稻作开始成为部分人群的主食.依托稻作农耕经济的推广以及人工堆筑土台技术之发明,崧泽先民在低洼的大平原地区择址营居时拥有更强主观能动性,客观上推动了其对太湖平原的开拓.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生业行为取食能力资源条件

    先秦蓖纹锯齿镰研究

    李春蕾刘兴林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蓖纹锯齿镰主要出土于吴越、荆楚地区,形制多样,具有地域性差异.其中,直背型无銎蓖纹锯齿镰多见于吴、越两地,弧背型及有銎蓖纹锯齿镰则多见于楚地.随吴、越、楚三国势力的消长,蓖纹锯齿镰在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战国中期到战国晚期迎来了两次地域间交流的兴盛期.在地域交流过程中,蓖纹锯齿镰完成了形制及用途上的转变.

    先秦蓖纹锯齿镰吴越荆楚

    湖北云梦县郑家湖墓地M274葬具木材研究

    唐丽雅祝静赵军罗运兵...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梦郑家湖C区墓葬均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的秦文化中小型饱水墓葬.其中M274一棺一椁制且规模较小,从形制规模和随葬品来看,墓主人应当为一名下层吏士.本文作者从M274的棺、椁上分别取样9份,除去一份腐烂严重无法鉴定,其余8份鉴定结果均为紫葳科梓属(Catalpa sp.).综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我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应用梓木,且梓木是楚地乡土树种,就地取材作为棺椁很合理,但当时梓木葬具还不是高等贵族的专属.西汉及以后,梓木葬具与社会等级之间的关系得到强调.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葬具木材

    中国西北地区出土汉晋帛鱼探析

    黄婷婷魏文斌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与塔里木盆地的汉晋烽燧、墓葬遗址中出土了多件帛鱼.根据共出物品可以判定帛鱼是汉文化产物,其在中国西北地区流行与中原王朝经略西域有关,当地食鱼的习俗则是内地鱼文化西传的现实依托.结合汉文化中鱼的意象和中国西北地区的文化背景,帛鱼可能具有祈求生育、符瑞、辅助升仙等功能.塔里木盆地出土 帛鱼均来自较高等级墓葬,彰显了西域族群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也以考古实物证明了西域自汉以来即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帛鱼鱼文化塔里木盆地考古马圈湾汉代烽燧

    湖南出土滑石猪的考古学观察

    杨慧婷
    3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南古墓随葬滑石猪时代较早、数量亦多.其分布范围遍及湘江、沅水和澧水流域,流行时间从西汉早期延续至隋唐时期,类别形制存在写实与抽象两种风格,每个阶段又各有特色和演变.其在湖南盛行的背景和意义主要有三:一是当地铁器化进程的加速和采矿业、手工业的进步,为滑石矿的大量开采和滑石器的广泛制作提供了条件;二是西汉以降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养猪业的发展,推动了猪形明器的出现和传播;三是远古以来葬猪习俗和崇猪信仰的传承与流变,赋予了滑石猪丰富多元的丧葬寓意.

    滑石猪湖南汉唐丧葬信仰

    辽墓中所见茶盏托的类型学探究

    李彤
    4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盏托作为辽代重要的饮食器具,是研究辽代饮茶文化发展及地域性特征的重要资料.本文以辽代墓葬中出土遗物及"饮茶题材"壁画中所见茶盏托为研究对象,重点剖析器物类型,同时结合出土年限将其形制演变划分为"五型三期".其主要演变规律为"器型的合二为一"和"装饰的由繁入简",这既是茶具专用化的重要体现,也说明了其实用性特征.此外,由于饮茶文化传播途径的约束,辽代茶盏托集中出现在冀北和辽西地区,与宋辽间交通驿道的畅通密切相关.

    辽墓茶盏托类型学茶文化地域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惠安沿海渔业合作化实践析论

    陈辰立王日根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50年代初的海洋渔业工作,基于合作化的明确指导方向,围绕发展经济和制度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仅帮助渔民们很好地恢复了生产生活,更强化了他们对新生政权的认同,取得了经济与政治的双重效益,为共和国顺利进入集体化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福建惠安沿海地区为中心,通过梳理中央文件与挖掘地方档案,希冀在把握渔业合作化改革背景的基础上,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惠安地区海洋渔业探索合作化改革的具体内容与嬗变历程,进而思考这一改革的区域特殊性以及社会影响力.

    惠安地区海洋渔业合作化

    书讯

    72页

    中国农业区划发展的历史回溯与未来展望

    孙凯丁晓蕾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区划作为指导农业因地制宜生产和因势利导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对于优化要素利用、提振乡村产业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业区划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发展根基,按其思想演变、学术研究和实践历程可以划分为古代早期农业分区思想萌芽与涉农土地利用实践、近代农业区划科学发轫与起步探索和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工作实务及体系化建设三个发展阶段.针对目前农业生产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出现的新变化,未来中国农业区划需要与时俱进,围绕全球气候变暖、城乡地理空间格局变化、农业新生产要素发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生产组织方式转变等内容,为国家宏观农业发展计划的实施提供前瞻性战略支撑.

    农业区划发展历程历史回溯未来展望

    土洋结合:近代中国棉纺织技术演化的路径选择

    朱春艳周雪健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棉纺织技术是近代中国最早实现现代化的技术之一,然而关于西方"洋"技术如何实现本土化却引发了争议.借助技术演化理论可以发现,本土棉纺织技术与西方"洋"技术共同作用下的"土洋结合",构成了近代中国棉纺织技术演化的脉络.所以,首先需要对本土棉纺织技术作细致梳理,揭示"土洋结合"的必然性,然后围绕"土洋结合"中的牵伸机构、织机、织布展开说明,分析其中的技术演化因素与时代背景,还原其"土洋结合"的主要内容,并进一步探讨"土洋结合"所产生的原因.总体来看,在技术演化的视域下,正是基于"土洋结合"的路径选择,西方"洋"技术才能够逐渐融入古老的中华技术文明,与本土传统的棉纺织技术实现融合.

    土洋结合棉纺织技术技术演化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