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现代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现代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农业现代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王克林

双月刊

1000-0275

nyxdhyj@isa.ac.cn

0731-84615231

410125

湖南省长沙市马坡岭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农业现代化研究/Journal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和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农业综合性科技期刊。主要探索和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有关科学技术、经济、生态、社会各方面及其协调发展问题,反映最新农业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绿色转型: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

    赵敏娟杜瑞瑞
    723-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转型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应有之义,新质生产力必然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关键动能。相对而言,农业具有较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叠加特征,产业链环节间存在更复杂的客观关联及相互影响,农业绿色转型要求在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视域下实现全产业链稳健转型,这和新质生产力的本质高度契合。本文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从生产要素配置均衡和产业链动态均衡两个方面,阐释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绿色转型的经济学逻辑;从产业融合、科技支撑、公众需求和政策支持四个方面概括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绿色转型的现实条件;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农业全产业链绿色转型还面临产业链衔接不充分、绿色科技支撑不足、高水平农业人才匮乏、生态增值效应不突出及治理主体单一等挑战。未来,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绿色转型需要在优化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制度、打造绿色产业科技链、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拓展农业生态发展空间和推动多主体协同共治等方面持续发力。

    新质生产力农业绿色转型全产业链要素配置多主体协同

    新质生产力驱动粮食生产能力的多元逻辑与实现路径

    汪为万广华
    73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必须作为首要任务。粮食生产能力直接关系到粮食供给水平,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因此,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和确保粮食产能的稳定,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以新质生产力驱动粮食生产能力的提质增效,体现了开放融合、先进共享和绿色优质的特征,对于推动粮食生产技术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释了新质生产力驱动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内涵与特征,并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方面探讨了其多元逻辑。具体而言,文章梳理了新质生产力在粮食生产技术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理论逻辑;以时间脉络概括了其历史逻辑;并从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其现实逻辑。同时,本文提出应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三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驱动粮食生产能力的实现路径。

    粮食生产能力粮食安全新质生产力多元逻辑实现路径

    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重点任务与实践路径

    郝晓燕韩一军
    743-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粮食产业发展中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升级,推动粮食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组织优化、经营增效、韧性增强和安全发展,从而实现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结合粮食产业的发展现状,本研究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前沿技术发展滞后、高水平人才支撑不足、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协同不足以及科研人才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四大重点方向: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不同层次科技人才梯队优化建设、不同类型组织体系的协同创新以及重点区域基础设施的改善升级。最后,从顶层设计、重点任务支撑和政策支持三个角度,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

    新质生产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实施路径

    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周子铭高鸣
    753-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引领粮食全链条减损的核心驱动力。本文以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要求为出发点,从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环节梳理了我国当前粮食损失的现状与困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和关键问题,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在理论逻辑上,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风险科学性防范和生产关系适应性优化来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在现实基础方面,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的客观条件日益完备,包括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资源投入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和农业机械装备提档升级。然而,仍存在节粮减损体系有待健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面临挑战、高效粮食流通体系尚未形成以及节粮减损监管力度仍需提升等关键问题。未来应以制度系统性完善为先导,优化节粮减损工作体系;以技术跨越性提升为核心,夯实节粮减损条件基础;以组织适应性优化为重点,推进节粮减损协同参与;以策略匹配性协同为保障,强化节粮减损工作落实。

    新质生产力粮食安全节粮减损全链条减损农业强国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标准农田建设:理论逻辑、关键任务与行动策略

    姚志何可
    763-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必经之路。本研究在解析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理论逻辑,梳理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历史与现实基础条件,给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任务与行动策略。研究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产业支撑与人力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演变经历了"提出建设任务→规范建设标准→全部全面建成"三个阶段。农业从业人口结构性变迁、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粮食总产量逐年稳步攀升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下了现实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为手段,以新方法为突破,以新理论为抓手,助推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的长效利用、地力的可持续利用和种粮利益共享分配机制的形成。未来重点需要培育本地种田能手,吸引能人返乡,创新农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建立多元主体利益联结共享机制。

    新质生产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理论逻辑政策变迁关键任务行动策略

    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倪坤晓
    773-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化农村改革是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的内在逻辑,解析了新质生产力给农村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以及农村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创新,深化农村改革能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推动农村改革手段创新,新产业推动农村改革任务聚焦,新要素推动农村改革深度拓展。然而,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进程中仍面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存在短板,城乡融合发展存在制度性障碍的现实困境。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上应从强化服务理念、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突出数字引领、推动农村数字化改革走深走实,聚焦县域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三个方面优化发展路径。

    新质生产力农村改革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实践路径

    农业强省建设水平:时空演变与区域差异

    余永琦彭柳林陈潜宜卢慧...
    782-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农业强省是实现农业强国的有力抓手。通过构建农业强省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分析了 2011-2021 年我国及其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的农业强省建设水平,并运用Moran's I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探讨了我国各地区农业强省建设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区域差异。研究发现:1)2011-2021 年中国及其四大区域农业强省建设水平均逐年上升,中部增长率居首,形成中部>东北>东部>西部的格局。2)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经营体系、农业供给保障、农业科技装备和农民生活水平 5 个维度是农业强省建设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而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农业产业韧性2 个维度则是当前农业强省建设中的短板,且7 个维度在四大区域的变动趋势相似但建设水平差异显著。3)我国农业强省建设水平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和集聚特征,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特征,但空间集聚分化现象呈加剧趋势。4)农业强省建设水平的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主要由超变密度和区域间差异所驱动。研究认为各地区未来应聚焦补短板、强弱项,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强省,同时应着力加强跨区合作与政策支持,以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农业均衡发展。

    农业强省内涵特征水平测度时空演变区域差异

    食物安全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

    余银唐华仓花俊国张旭...
    793-8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食物安全水平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对积极落实政府在食物安全方面的主体责任,保障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食物安全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等方法测算分析 2001-2022 年各省份食物安全水平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样本年间,全国食物安全水平呈递增态势,多数省份食物生产不仅满足本地区的消费需要,并且对外有贡献。分地区来看,食物安全水平主产区最高,产销平衡区、主销区依次位列其后。相较于大食物观下的粮食安全,狭义上的粮食安全水平略低。全国及各地区食物安全水平的相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的差异来源,区域内差异仍具有一定贡献率;食物安全水平呈现正向集聚的空间特征,高值聚集区主要为粮食主产区省份,低值聚集区以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省份为主。树立大食物观,强化食物安全的政策效应,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保持省份差异缩小态势,充分发挥空间效应,深化食物安全的省域联动和优势互补,不断提高我国的食物安全水平。

    大食物观食物安全区域差异分布动态演进空间效应

    粮食安全约束下中国化肥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进及驱动因素

    张恒于松赵茂白秀广...
    803-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化肥在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升化肥绿色利用效率是缓解这一矛盾的关键。基于 2011-2021 年省级面板数据,将粮食安全和环境污染纳入测算体系,运用超效率加权SBM模型评估中国化肥绿色利用效率,并利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其时空演进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化肥绿色利用效率呈现出两阶段的上升趋势,并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延伸性,且粮食主销区是其提升的主要动能区。然而,中国化肥绿色利用效率存在省际差距扩大、部分地区仍相对较低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户收入水平越高、农业生产规模越小、农作物受灾率越低、粮食播种比例越大、社会化服务水平越高,化肥绿色利用效率越高。同时,技术进步是提升化肥绿色利用效率的主要动力,而技术效率的贡献较小。化肥投入过量仍是制约中国化肥绿色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但部分地区的粮食产量不足也是制约其效率提升的关键动因。上述结论有助于厘清中国化肥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及驱动因素,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提供新的政策参考。

    粮食安全乡村绿色发展化肥绿色利用效率技术进步时空演进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态效率的门槛效应

    白婉婷陈建成侯建王瑞雪...
    814-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是赋能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重要路径和关键引擎。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数字技术水平,利用固定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分析数字技术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数字技术水平比较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数字技术有助于提升农业生态效率;但不同区域数字技术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从东中西差异来看,数字技术对东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中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有限;从平原地区和非平原地区比较来看,数字技术对平原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系数要高于非平原地区,且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和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存在"临界效应",农业产业集聚一旦突破临界规模,将有效发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机制。因此,应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态化转型,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优势,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农业生态效率的赋能作用。

    数字技术农业生态效率农业产业集聚熵值法动态门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