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药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药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农药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王道全

双月刊

1008-7303

nyxuebao@263.net

010-62733003

100094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农药学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药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我国农药学界唯一的学报级学术刊物、“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被多家国际、国内重要检索机构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G-四链体及其配体在植物病毒中的功能研究

    张宪鹏徐鸿宇张勇马建...
    301-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G-四链体是一种特殊的非标准核酸二级结构,在多种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G-四链体结构在农业植物病毒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并参与病毒的复制等过程,是潜在的抗病毒药物靶标。本文重点综述G-四链体结构在植物RNA和DNA病毒基因组中的存在、保守性和潜在的生物学功能,并对G-四链体配体抗植物病毒的相关研究进行论述,以期为农业植物病毒病的有效防治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

    G-四链体植物病毒G-四链体配体生物功能研究进展

    减少土壤熏蒸气体散发的措施研究进展

    张大琪刘申艳郑伊雯颜冬冬...
    31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综述了可减少土壤熏蒸防治土传有害生物过程中熏蒸气体散发的几种物理及化学方法研究进展,如覆盖塑料薄膜、增加施药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容重、添加生物炭、采用滴灌系统施药、研发新剂型以及向土壤表面添加有机和无机肥料等。虽然采用上述单一方法均能够不同程度减少熏蒸气体的散发损失,但是将多种技术联合使用能达到更理想的减排效果。同时建议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科研人员和种植者共同努力,将除覆盖塑料薄膜外的其他替代减排技术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以达到减少熏蒸气体排放效果的同时减少塑料薄膜的使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土壤熏蒸熏蒸剂土传有害生物气体散发生物炭滴灌

    N-(5-(3,5-二硝基苯基)噻唑-2-基)-2-苯氧乙酰胺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除草活性

    刘娜万远会韩进财李皓...
    324-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发现高活性的除草化合物,设计合成了 29 个N-(5-(3,5-二硝基苯基)噻唑-2-基)-2-苯氧乙酰胺类衍生物(Ⅵaa~Ⅵbc),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认其结构。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化合物Ⅵaa的空间构型。以单子叶植物稗草和双子叶植物生菜为供试靶标,采用平皿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除草活性。结果显示:多数化合物在 100 mg/L下对稗草和生菜的生长抑制率达 70%以上;整株茎叶喷雾法测定结果表明:在 375 g/hm2 下,化合物Ⅵam、Ⅵas、Ⅵat、Ⅵav和Ⅵaw对生菜的鲜重抑制率达 80%以上,其中化合物Ⅵas的抑制率为 100%。作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在 750 g/hm2 下,化合物Ⅵas对玉米、高粱、水稻、大豆、亚麻和油菜均有不同程度的药害,但对高粱的药害程度最小,明显低于对照药剂 2,4-D。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用 18。17 g/hm2 的化合物处理生菜叶片 72h后,叶片叶绿体被膜扭曲变形,叶绿体基粒片层排列散乱,部分类囊体发生断裂。酶活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Ⅵas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均表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效应。由此推断,化合物Ⅵas可能是通过破坏生菜叶绿体结构和影响CAT活性和H2O2 含量而抑制生菜的正常生长。

    噻唑苯氧乙酰胺除草活性作物安全性

    花生白绢病菌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温室抑菌促生效果

    李爽张志钒高飞赵特...
    337-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侵染引起的土传真菌性病害——花生白绢病,严重威胁花生的生产。为挖掘对花生白绢病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拮抗细菌,利用稀释涂布法从感染S。rolfsii的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 570 株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 32 株S。rolfsii拮抗细菌,结合 16S rRNA基因序列、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征,确定细菌的分类学地位。通过S。rolfsii与拮抗细菌的发酵液共培养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所筛选的 32 株拮抗细菌中,4 株细菌HNZZ23、HNKF5、HNXX14 和HNXX169 对S。rolfsii的抑制时间长,抑制效果好,其发酵液对S。rolfsii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 85。30%、85。88%、85。16%和 91。00%,对S。rolfsii菌核萌发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 100%、85。33%、82。67%和 93。33%。菌株HNZZ23 和HNXX14 的发酵液对盆栽花生白绢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30。50%和 25。73%,且菌株HNZZ23 对花生植株的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分类学鉴定,菌株HNZZ23、HNKF5、HNXX14 和HNXX169 分别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e、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本研究结果表明,感病花生根际细菌HNZZ23、HNKF5、HNXX14 和HNXX169 对花生白绢病原菌S。rolfsii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和生防潜力,可为花生白绢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优质菌种资源。

    花生白绢病齐整小核菌拮抗细菌生物防治花生促生作用

    引起山西省玉米纹枯病的主要丝核菌融合群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史晓晶梁志宏韩雨睿辛燕花...
    348-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引起山西省玉米纹枯病的主要丝核菌融合群对氟酰胺、噻呋酰胺和戊菌隆 3 种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酰胺、噻呋酰胺和戊菌隆对 268 株丝核菌菌丝生长的EC50 值,建立敏感基线并分析了噻呋酰胺和其他杀菌剂对病菌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立枯丝核菌Rizoctonia solani融合群AG-5 和玉蜀黍丝核菌R。zeae融合群WAG-Z对噻呋酰胺最为敏感,对氟酰胺敏感性次之,对戊菌隆敏感性最差;立枯丝核菌融合亚群AG-1-IA则对戊菌隆最为敏感,对噻呋酰胺次之,对氟酰胺最差。通过箱形图分析剔除异常的EC50 值后,融合群AG-5 和WAG-Z对氟酰胺、噻呋酰胺和戊菌隆的敏感性频率均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将EC50 均值 0。165、0。048 和 2。500 μg/mL分别作为融合群AG-5 对氟酰胺、噻呋酰胺和戊菌隆的敏感基线;将 0。518、0。106 和 1。616 μg/mL分别作为融合群WAG-Z对氟酰胺、噻呋酰胺和戊菌隆的敏感基线。噻呋酰胺与氟酰胺、戊菌隆、己唑醇或咯菌腈对融合群AG-5 和WAG-Z的抑制活性不存在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山西省玉米纹枯病杀菌剂施用策略的制定、病原菌抗性的监测及风险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玉米纹枯病融合群噻呋酰胺氟酰胺戊菌隆敏感基线

    防治橡胶树褐根病0.5%戊唑醇膏剂的研制

    田方梁晓宇李坤林周绍尧...
    357-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木层孔菌属有害层孔菌Phellinus noxius Corner引起的褐根病是我国橡胶树的主要根部病害之一。生产上常用挖隔离沟和灌根施药方式进行防治,但其耗费人力物力,防治成本高。为了寻求经济高效且环保的新技术,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杀菌剂、填料、增稠剂、渗透剂和保湿剂进行筛选,制备了一种防治橡胶树褐根病的膏剂。随后,通过对外观、附着性、黏度、pH值、稳定性、成膜性及固含量流失率等性能指标的综合评价,确定了膏剂的最佳配方为:0。5%(质量分数,余同)戊唑醇、20%纳米硅藻土、2%羧甲基纤维素钠、6%乌迪尔树皮穿透剂、5%凡士林、5%棕榈油、5%乙二醇,余量为水。制备的膏剂为乳白色黏稠状,呈弱碱性,附着性强,黏度高,冷热储合格,成膜薄且有韧性,膜的固含量流失率为 13。95%,耐雨水冲刷能力强。0。5%戊唑醇膏剂经过橡胶植株茎基部施药,通过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结合QuEChERs法检测橡胶根中戊唑醇的含量。结果表明,施药后 24h即可在植株根部检测到戊唑醇,96 h含量达到 5。49 mg/kg,说明戊唑醇能穿透茎部树皮向下传导至根部。综上所述,膏剂剂型的研制为橡胶树褐根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橡胶树褐根病戊唑醇膏剂配方筛选根部检测

    壳聚糖与脂肪酸甲酯磺酸钠自组装制备己唑醇纳米缓释颗粒

    杨李梅谢兰蝶张梦东文晓秋...
    368-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化农药是提高农药利用率和减少农药用量的重要途径,为开发简单高效的制备技术以推动纳米农药从实验室研究走向农田应用,利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甲酯磺酸钠(MES)与壳聚糖(CS)在温和的工艺条件下自组装获得稳定的纳米颗粒,并负载典型三唑类杀菌剂己唑醇(HAZ)制备了纳米悬浮液,研究纳米颗粒的结构对其载药性能和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MES/CS纳米颗粒对HAZ具有良好的载药性能,其包封率随着MES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纳米包封显著延缓了HAZ的释放,增加MES、CS和交联剂多聚磷酸钠的用量可以获得更好的缓释效应。HAZ从纳米颗粒中的释放具有明显的pH敏感性,酸性介质中HAZ的释放由于壳聚糖纳米壳层通透性的增加而加快。与HAZ原药和市售HAZ悬浮剂相比,纳米颗粒通过载体与真菌胞膜相互作用增强了 HAZ 的抗菌活性,其对立枯丝核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与HAZ原药和市售HAZ悬浮剂相比明显减小,表明MES/CS纳米颗粒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纳米农药载药平台。

    壳聚糖纳米颗粒农药缓控释己唑醇抗真菌活性

    三维Al-TCPP MOF纳米片对16种三唑类杀菌剂的吸附去除研究

    葛梦圆刘真真狄伟轩王娇...
    380-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三唑类杀菌剂最终通过环境介质传递进入水体,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本研究以六水合氯化铝和四(4-羧基苯基)卟啉(tetra(4-carboxyphenyl)porphyrin,TCPP)为功能单体制备三维Al-TCPP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MOF)纳米片,并以Al-TCPP纳米片为吸附剂,构建了水体中 16 种三唑类杀菌剂的高效吸附去除方法。探究了Al-TCPP纳米片用量、吸附时间和pH值等对其吸附三唑类杀菌剂吸附能力的影响,并获得最佳吸附去除条件;选取 3 种典型杀菌剂,研究了Al-TCPP纳米片对目标物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等吸附行为机制。结果表明:Al-TCPP纳米片对三唑类杀菌剂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且吸附过程是自发的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该反应进行。采用本方法吸附不同环境水体中的三唑类杀菌剂,结果表明:Al-TCPP纳米片对不同环境水体中的 16 种三唑类杀菌剂的去除率均达到 85%以上。综上所述,Al-TCPP纳米片对三唑类杀菌剂的吸附去除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为环境水体中三唑类杀菌剂残留去除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Al-TCPPMOF纳米片三唑类杀菌剂吸附去除环境水体

    清洗及烹饪对芥菜和普通白菜中残留虫螨腈和高效氯氰菊酯膳食暴露风险的影响

    曾静乔雄梧孙瑞卿秦曙...
    390-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清洗和烹饪方式对芥菜和普通白菜中残留 2 种脂溶性农药(虫螨腈和高效氯氰菊酯)膳食暴露风险的影响,模拟厨房常用 5 种清洗方式(食用盐水、食用小苏打水、淘米水、自来水、食用醋水溶液)分别清洗芥菜和普通白菜,以及4种烹饪方式(煮、蒸、炒、腌制)烹饪加工后,利用QuEChERS样品前处理及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检测样品加工前后虫螨腈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残留量变化,计算加工因子,并根据我国 3 个代表性人群(儿童、育龄妇女、一般人群)的膳食数据,估算加工前后农药膳食暴露量变化以及对长期膳食暴露风险的贡献率(ADIi%)和短期膳食暴露风险(%ARfD)的影响,评价了清洗和烹饪加工过程对减少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以及降低膳食暴露风险评估不确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芥菜采用食用小苏打水清洗,普通白菜采用食用盐水清洗,对 2 种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最好,显著优于自来水清洗;经过清洗、烹饪后,其加工因子(PFTotal)在芥菜中介于 0。06~0。24(虫螨腈)和 0。04~0。11(高效氯氰菊酯)之间,在普通白菜中介于 0。05~0。21(虫螨腈)和 0。06~0。11(高效氯氰菊酯)之间,清洗及烹饪加工使得 2 种农药的估算暴露风险值降低了 76%~96%。研究表明,日常厨房加工可不同程度降低虫螨腈和高效氯氰菊酯残留对我国代表性人群的长期及短期膳食暴露风险,针对芥菜和普通白菜而言,厨房加工可使高效氯氰菊酯残留的%ARfD<100%,但不能使虫螨腈残留的%ARfD<100%。

    虫螨腈高效氯氰菊酯芥菜普通白菜加工因子清洗烹饪膳食风险

    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合成

    王颎琳孙效吴建伟边庆花...
    402-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桃小食心虫是我国最严重的蛀果害虫之一,利用其性信息素进行防控,具有高效、环保及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天然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Z)-12-十九碳烯-9-酮与(Z)-13-二十碳烯-10-酮在昆虫体内含量极低,通过人工提取无法满足大规模防治需求。本研究以 3-溴-1-丙醇为原料,经四氢吡喃基(THP)保护、亲核取代、Brown P2-Ni还原(Ni(OAc)2 与NaBH4 催化氢化)、格氏试剂加成与重铬酸吡啶鎓(PDC)氧化等 7 步反应,构建了一种高效合成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方法;并首次将Brown P2-Ni还原用于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顺式碳碳双键的构建,总收率为 5%。所构建的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合成方法操作简便,产品具有高度的区域选择性(Z:E>99:1),适用于桃小食心虫的绿色防控。

    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合成BrownP2-Ni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