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药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药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农药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王道全

双月刊

1008-7303

nyxuebao@263.net

010-62733003

100094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农药学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药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我国农药学界唯一的学报级学术刊物、“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被多家国际、国内重要检索机构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功能化纳米农药载药系统研究进展

    刘慧慧申越李兴业李柠君...
    415-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材料因其粒径小、尺寸易调节、种类丰富以及良好的移动性等优势,作为有效载体,在农药载药系统及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提升农药生物利用度、溶解性和缓控释特性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总结了利用纳米材料与技术开发具有功能化纳米农药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系统综述了精准释放农药活性成分的智能响应型农药控释制剂、叶面亲和型、土壤用药型及农药双载体系等不同功能化纳米农药载药系统,概述了其在农药减量增效和精准施用方面的作用效果,并对功能化纳米农药载药系统的应用场景与产业化潜力进行了展望。

    纳米农药纳米载药系统控释,智能响应双载体系

    生防芽孢杆菌种子处理剂WS20的研制及对甘蓝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426页

    手性农药对映选择活性及机制研究进展

    朱俊琪李远富毛凯凯谢发扬...
    427-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手性农药对映体在防除各类有害生物时常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关注手性农药对映体的选择活性对于促进农药减施增效、发展绿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手性农药对映体选择活性研究现状,并将对映体的选择活性机制研究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大多数研究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对映体与靶标分子活性位点之间的结合能力,仅有少部分研究通过生物试验验证了分子对接的结果;另一方面研究则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以及定量分析代谢物等手段,探究手性农药对映体在生物系统内吸收、运输和代谢的差异。本文旨在为识别高活性手性农药单体、开发高效低风险新型绿色农药提供参考。

    手性农药对映体立体选择性生物活性机制

    欧盟及美国农药再评价程序和要求概述

    李敏朱春雨刘艳丽任晓东...
    440-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再评价法律法规和具体实践着手,详细梳理了欧盟、美国农药登记后再评价项目类型、目标范围、参与部门、启动条件、实施步骤和资料要求,探讨了农药再评价与新增登记的关系、再评价资料保护等关键问题,为建立适合我国的再评价工作程序,推进我国农药登记后管理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提供借鉴。

    农药登记再评价登记延续欧盟美国

    1-苯基-5-氨基吡唑类蜕皮激素类似物的合成与杀虫活性

    李秀珍靳彬艳崔佳琳冯彦姣...
    451-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开发结构新颖的高效昆虫生长调节剂,以蜕皮激素受体(EcR)为靶标,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高活性化合物I7(N-(4-氰基-1-苯基-1H-吡唑-5-基)-2-苯乙酰胺)为先导,设计合成了20 个1-苯基-5-氨基吡唑类化合物,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确证。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M10、M17、M18 在 250 mg/L质量浓度下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致死率较先导化合物I7(60%)提高了 20%以上,其中化合物M10 活性最佳,在 125 mg/L质量浓度下对小菜蛾致死率(60%)略低于相同质量浓度下商品化药剂虫酰肼(70%),且其处理后的小菜蛾呈现出典型蜕皮激素类似物中毒症状;小菜蛾蜕皮激素受体(P。xylostella EcR,Px EcR)靶标结合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 M2、M6、M9、M12、M13、M15 和M20 的靶标结合活性均优于化合物I7,其中化合物M15(IC50(PxEcR)=2。02 μmol/L)的靶标结合活性是化合物I7(IC50(PxEcR)=23。21 μmol/L)的 11。5 倍;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化合物 I7、M10、M15 与EcR受体的结合作用机制,可为后续靶向EcR的昆虫生长调节剂研究提供参考。

    蜕皮激素类似物农药分子设计小菜蛾杀虫活性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

    书讯

    461页

    桧木醇酯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抑菌活性

    叶久辉桂阔殷妮刘新...
    462-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丰富天然单萜桧木醇的结构多样性、拓宽其活性范围,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桧木醇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 15 个新型桧木醇羧酸酯类化合物(3)以及 20 个桧木醇磺酸酯类化合物(异构体 5 和 6)。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在 50 μg/mL下对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及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其中羧酸酯类衍生物 3a、3f、3g、3o对水稻纹枯病菌的EC50 值分别为 0。96、1。05、1。29 和 1。88 μg/mL,3a、3e、3j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EC50 值分别为 3。60、3。28 和 3。48 μg/mL,3d、3f、3g对黄瓜炭疽病菌的EC50 值分别为 0。77、0。51 和 0。67 μg/mL,均优于桧木醇。总体来说,羧酸酯类衍生物的抑菌活性明显优于磺酸酯类衍生物,但磺酸酯类衍生物酯基位置的异构体抑菌活性存在较大差异,构型为 1时抑菌活性更好。

    桧木醇抑菌活性苹果树腐烂病菌水稻纹枯病菌黄瓜炭疽病菌

    基于机器学习的多类别气味模型研究

    靳彬艳李秀珍时薪媛韩菲宇...
    472-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嗅觉在生物体感知外界化学信号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气味评估是人们了解生物体嗅觉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评估人员的主观性而导致的气味描述词多样化,使基于计算方法的分子气味属性预测面临巨大的挑战。本研究基于单标签数据,采用 6 种机器学习算法和软投票模型集成策略,针对 5 种高频气味属性,构建了一个多类别的气味属性预测模型。该模型在测试集和外部测试集上的Macro F1 分数均达到 0。7 以上,展现出良好的气味属性预测能力和泛化性能,并且在反直觉结构-气味关系方面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为分子气味属性的有效预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本研究还预测了具有诱蚊效应的化合物分子可能的气味类别,为揭示蚊虫行为与气味嗅觉偏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嗅觉感知机器学习特征筛选气味预测蚊虫引诱剂

    生防芽孢杆菌种子处理剂WS20的研制及对甘蓝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梁玉婷任兴平李惠霞高有军...
    482-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防芽孢杆菌类微生物制剂能有效控制植物病害。本研究以具有生防潜力的萎缩芽孢杆菌ZY1825 菌株发酵液为包衣种子处理剂活性成分,以甘蓝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为指示菌,采用单因素、正交、平板对峙试验和稀释平板计数法,明确了拮抗抑菌效果和生防菌活菌含量,通过对分散剂、成膜剂、稳定剂、防冻剂等助剂的筛选,确定了混合助剂最优配方为:木质素磺酸钠 4。00%、羧甲基纤维素 0。25%、膨润土 1。00%、乙二醇 0。50%、大红染料2。00%(均为质量分数)。生防芽孢杆菌种子处理剂WS20 配方为:萎缩芽孢杆菌发酵液(9。28×109 cfu/mL)与混合助剂体积比为 2:1,成膜时间 1。45 min,包衣均匀度 93。06%,货架期可达150 d,热储和低温稳定性等指标均符合种子处理悬浮剂及微生物制剂的国家相关标准。采用WS20 种子处理剂按药种质量比 1:30 包衣甘蓝种子,对甘蓝枯萎病的盆栽防效达 64。94%。研究结果可为芽孢杆菌类生防种子处理剂制备和土传性病害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种子处理剂生防菌萎缩芽孢杆菌助剂筛选甘蓝枯萎病防治效果

    生防放线菌Sc-7的分离、鉴定、抑菌活性及其对水稻的促生作用

    宋振温丽慧胡佳燕吴芷玥...
    492-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出能够显著抑制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以下简称Xoo)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oryzae pv。oryzicola(以下简称Xoc)的放线菌,本研究从不同植物根际采集土壤,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划线法共分离得到 60 株放线菌,通过共培养法和牛津杯法筛选得到对Xoo和Xoc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 1 株放线菌Sc-7。依据形态和显微结构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多基因聚类分析,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鉴定菌株Sc-7 为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盆栽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先喷洒菌株Sc-7 发酵稀释液(2 倍),再接种病原菌对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74。57%和 65。33%,并且病斑长度明显变短。Xoo和Xoc病菌经过菌株Sc-7 发酵滤液处理后,细胞大面积溶胀、皱缩和穿孔,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胞外多糖分泌量减少。浸种促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菌株Sc-7 发酵稀释液皆能促进水稻种子的芽和根生长。与无菌水对照相比,菌株Sc-7 发酵稀释液 10 倍和50 倍处理,使芽长分别增加 32。79%和 37。70%,使根长分别增加 75。00%和 97。00%。试管促生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c-7 发酵稀释液 10 倍和 50 倍处理,使水稻幼苗株高增长幅度分别为16。68%和 10。53%。盐胁迫缓解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c-7 发酵稀释液 10 倍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水稻盐胁迫后的症状。上述结果表明,菌株Sc-7 具有显著的促生和防病潜能,有望开发成为一种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

    水稻细菌性病害生防放线菌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抑菌活性根际促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