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与技术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农业与技术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晏文

月刊

1671-962X

nongye1980@sina.com

0431-85642499

130021

长春市人民大街4966号

农业与技术/Journal Agricultur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农业与技术》杂志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农业与技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国家级农业综合性刊物。本刊国内统一刊号:CN22-1159/S,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962X,广告经营许可证:吉工商广字01028。复合影响因子:0.240,综合影响因子:0.122。本刊是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中国期刊网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期刊源、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碳目标下农业净碳排放时空演变及趋势预测研究

    郑雨潮田秀杰
    10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重新构建的碳源指标体系测算全国30个省市(不包含西藏)的农业净碳排放,通过重心移动模型和莫兰指数探讨其时空特征,并使用ARIMA-LSTM模型对其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1997-2021年中国农业净碳排放量处于下降态势但存在年际波动,中国农业净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从结构上讲,2008年前畜牧业碳排放占比最大,但逐年下降,2008年后与农作物种植碳排放占比相近,农业能源碳排放和农地利用碳排放以2019年为节点分别占比最小;按照单碳源主导型、双碳源主导型和碳源均衡型以及单碳汇主导型、双碳汇主导型和碳汇均衡型等方式划分,可以从碳源类型差异和碳汇类型差异2个角度将30个省市各划分为7种地区;西南地区对农业净碳排放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农业净碳排放在"西北-东南"方向上越来越集聚,且其重心除1998年外均位于湖北省和重庆市内。农业净碳排放呈现空间聚集分布,高值聚类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和中南地区,低值聚类区则位于华北和东北地区;中国农业净碳排放将于2035年达到-2804。43万t,农业实现碳中和;2025年农业净碳排放强度相比于2020年下降68%,2030年相比于2005年下降96。37%,农业于"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可以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

    农业净碳排放重心转移空间集聚农业碳中和ARIMA-LSTM模型

    基于多因子评价的村庄分类与规划引导研究

    鲁娜
    11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地处湖南丘陵地区岳阳市平江县以镇为单位明确村庄分类方法。第1阶段为村庄评价分析阶段,构建人口因素、用地因素、灾害因素、生态保护因素、交通因素、产业因素、公共服务设施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和区位因素组合的九因素评价体系,并完善评价因子和权重计算,完成各村庄九因素评价得分。第2阶段为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和评价分类标准,统筹考虑镇所在县经济水平和城镇体系层级,得到以三市镇为代表的岳阳市平江县各镇域村庄分类结果。探讨实用性、科学性的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分类与布局方法并对应提出不同类型村庄的规划引导。

    多因子评价分析村庄分类与布局村庄规划

    耐盐碱根际促生菌的筛选

    张梦雪许永利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具有优良促生作用的耐盐碱根际促生菌,开发新的菌种资源,本研究从盐碱地互花米草植物根际筛选促生菌,鉴定其盐碱度耐受范围以及产IAA、产铁载体、溶解有机磷和无机磷的能力,对具有优良性能的菌株进行16S rDNA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的18株耐盐菌具有不同程度的耐盐碱度,耐盐度范围为4%~10%,耐碱度范围为8。5~12。对耐盐碱度较高的前7株菌进行促生能力鉴定,7株菌均具有产IAA能力,产量为5。02~26。39 μg·mL-1;具有产铁载体能力的耐盐碱菌只有2株,分别为57。96%、64。87%;3株菌可以溶解无机磷,解磷量为50~146。48mg·L-1;6株菌具有解有机磷的能力,解磷量为17。78~301。14mg·L-1。综合比较各菌株的性能,H-3具有较高耐盐碱性的同时,在4种促生能力方面也表现较好,经测序鉴定,为Sutcliffiella sp。。本研究得到的菌株可以为盐碱地改良和作物种植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支持。

    盐碱地根际促生菌菌株鉴定

    林芝初终霜气象要素指标及霜期特征分析

    德庆央宗阿旺卓玛
    11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找出林芝初、终霜气象要素指标,本文利用近40~60年林芝气象站的资料分析了巴宜、波密、米林、察隅的初、终霜指标及霜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林芝大部最早9月14日,最晚11月28日进入初霜,平均10月20日;最早1月30日,最晚6月2日进入终霜,平均4月17日。西部无霜期为156d,中部在170~180d,东南部在200d以上,墨脱大部在300d以上,墨脱南部河谷一带全年无霜。初霜(终霜)在2000年以后呈明显推迟(提前),尤其是近10年推迟和提前速度更快。初霜期推迟率6d·10a-1,终霜期提前率17d·10a-1,终霜的提前天数明显多于初霜的推迟天数,间接证明了林芝冬春季的一个变暖趋势。波密无霜期增长率25d·10a-1,米林增长率24d·10a-1,察隅增长率18d·10a-1,巴宜增长率14d·10a-1。

    林芝初霜终霜指标气候变暖

    园艺植物叶色突变体研究进展

    王兵袁巧玲梁文荟熊程...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色突变是植物叶片比较常见的一种突变现象。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发生叶色突变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植物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进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导致植物产量下降,一些严重的叶色突变甚至会导致植物死亡,因此与植物叶色突变相关的研究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园艺植物如蔬菜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目前也已在园艺植物中发现了许多种叶色突变体并展开相关研究,本文主要从生理特性和分子调控机制等方面总结了园艺植物中叶色突变体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园艺植物中叶色突变体的应用以及仍待解决的问题。

    园艺植物叶色突变生理特性分子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多元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

    覃文艺刘艳吴冉郑朋飞...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研究其与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对推动文化传承与促进旅游产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ArcGIS分析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6个县(市)非遗与多元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引入协调共生模型探讨"非遗+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二者共生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802处非遗项目中民俗类占比最高,其次是传统技艺类。在空间分布类型上,非遗项目整体呈聚集性分布,但各类非遗的分布形态有明显差异。非遗与古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类似特征,即西部地区聚集、东部和中部地区散中有聚;红色资源大体呈北密南疏分布。非遗与多元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以协调发展为主,但从共生发展类型看,多数县市并不同步。河流水系、交通状况、文化、空气质量和民族等因素对非遗与多元旅游共生发展影响较为显著。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旅游资源共生发展影响因素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潇贺古道江华段文化遗产廊道构建

    赵斯源姚磊
    135-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所处环境受城市化影响,面临文化衰败与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挑战,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基础上,有效保护与传承成为工作重心。本研究针对潇贺古道江华段开展遗产廊道研究。遗产廊道作为集生态、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线性景观,能强化遗产点间的连通性与整体性。本文通过最小阻力模型(MCR)构建文化遗产廊道。步骤包括识别文化遗产、划定生态敏感等级、获得适宜性分区、模拟空间可达性以确定廊道路线 研究发现:江华文化遗产点分布相对集中,且交通可达性高;适宜建设开发区域面积较大,敏感性高的区域能维持较好的生态健康发展;基于MCR得到的廊道潜在线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保护与管理策略。

    遗产廊道最小阻力模型潇贺古道适宜性分析生态敏感性分析

    农村宅基地转型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陈中越辜磊
    14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农村宅基地转型事关农村人口经济发展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推进。本文通过系统梳理CNKI及WOS数据库相关文献,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国内农村宅基地转型文献发文量、研究机构、作者、热点研究等进行计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发文期刊以地理科学进展、Land Use Policy等为主,研究机构主要为中国科学院;热点研究关键词有土地利用转型、乡村振兴功能转型、transition、rapid urbanization等,主要热点研究类别有土地利用与宅基地转型、城镇化与宅基地转型、农村宅基地转型演变特征等。农村宅基地转型未来应注重从耕地资源保护、宅基地"三权分置"、土地资源高效配置进行研究。

    农村宅基地转型研究热点CiteSpace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元主体嵌入式发展实践机制——基于灵武市梧桐树乡的案例分析

    马玲刘学武
    148-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推动农村共同富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灵武市梧桐树乡为案例,基于嵌入性理论的分析视角,对该区域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的实践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梧桐树乡新型村集体经济受到三重结构性力量的嵌入作用,即通过市场嵌入的形式,建立了公司制的市场经营模式;通过关系嵌入的形式,激发了熟人社会资本的力量;通过党组织嵌入的形式,确立了村集体统筹的组织地位。嵌入性发展的成功经验得益于农村经营模式改革、熟人社会中互助精神与基层治理权威效应。因此,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协调集体经济"市场—熟人社会—党组织"多重属性中的内在张力并构建起多重联结机制。

    嵌入性理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元主体实践机制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研究——基于贵州省试点县三个典型村的案例分析

    曾洪艳赵翠薇谢庆哲安俸嘉...
    154-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满足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探析不同类型村庄为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如何选择合适的再利用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本文通过对贵州省2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湄潭县进行实地调研,选取3个典型村庄为研究对象,基于ECIRM战略模型构建闲置宅基地再利用分析框架,分析了经营、有偿使用、集体经营建设用地上市3种助推乡村发展的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模式,并从运行主体、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管理机制、资本供给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乡村振兴闲置宅基地ECIRM模型盘活利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