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平顶山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平顶山学院学报
平顶山学院学报

罗士喜

双月刊

1673-1670

pdsz@chinajournal.net.cn;pdsuxb@pdsu.edu.cn

0375-4910025

467002

河南平顶山学院学报编辑部

平顶山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为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检索期刊、《中国期刊网入网期刊》。经河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自2002年起改为双月刊出版,一、三、四、六期相对集中刊发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二、五期相对集中刊发自然科学论文。望广大作者踊跃赐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安徽的自我革命实践

    梁华玮张庆旭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区安徽中国共产党进行的自我革命,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实现党的无产阶级化、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探索.面对大别山区安徽党员队伍的无产阶级成分不纯、阶级基础不稳固、非无产阶级思想浓厚、制度化建设缺乏等难题,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无产阶级党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党的组织制度,结合本地具体实际,加强党的建设,进行自我革命.经过艰苦探索、努力奋斗,党的自我革命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折射出党的自我革命实践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复杂性.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安徽进行自我革命的实践可以为新时代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战略部署提供有益借鉴.

    大别山区安徽中国共产党党的自我革命成效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机制、困境与路径

    李德华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具有内在机制,融入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融入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形式是将专业课程与工匠精神紧密结合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已经取得较好成效,但仍然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以进一步推进融入工作,如存在管理和教学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对工匠精神和国家制造业的认识有偏差、价值与课程分离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高校和教师需要联合发力,提高政治站位,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创设立体化、数字化的教学体系,不断创新融入路径.

    工匠精神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民城市建设的三重逻辑

    赵玉姣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城市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三重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城市建设工作,始终重视人民的现实城市利益,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从理论逻辑来看,人民城市建设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创新发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也是对中国传统城市智慧的汲取和对西方城市发展理论的克服与超越.从实践逻辑来看,人民城市建设要与共同富裕的要求相结合、要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要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下构建现代化城市、要利用数字技术建设智慧城市,不断推进人民城市建设.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城市现代化城市

    乡村振兴视域中的乡风文明建设

    雷文辉焦娜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乡风文明建设反映中华文明的鲜明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时代要求,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底色,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当前,乡风文明建设仍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精准、文明基因的挖掘传承存在短板、乡风文明建设主体意识缺失、乡风文明建设统筹推进有差距等现实问题.在乡村振兴视域中做好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应从农民的现实需要出发,应激发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应动员农民投身乡风文明建设,应通过乡风文明的自我生成与多维调适相结合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以人为本文明乡风文明传承路径

    多元文化空间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

    李秀勤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公法领域的认定、管理有严格规定,而权利保护较为不足,主要表现为无分类保护规定和退出机制不健全,导致难以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承效果不佳.为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可以运用多元文化空间理论,全面认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实的人"身份、平衡公法与私法的发展要求、在传承活动中区分不同文化空间,以确认代表性传承人享有的私权尤其是知识产权、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分类保护、完善代表性传承人的退出机制,不断完善我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文化空间分类保护退出机制

    清代宣统南部档案俗语词考释六则

    王甜杨小平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宣统南部档案中出现的"撘""扫卖""田埨""(钙)""又六月""无妄"六个俗语词,意思费解.根据语境以及辞书的释义,结合传世文献,对其进行考释."撘"即"连带、加上"."扫卖"即"全部出卖"."田埨"即"田埂"."(钙)"即"量、测量"."又六月"即"闰六月"."无妄"即"本分,守规矩".俗语词考释有助于《南部档案》文本的整理与研究,并为大型辞书的修订提供参考,或提前滞后书证.

    《南部档案》俗语词考释

    孔教刊物与孔子"救世"形象的重塑与传播——以《爱国报》为中心的探讨

    刘进才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媒,现代报刊传播孔子形象功莫大焉,孔教会成立以后,各级孔教机构迅疾创办一系列孔教刊物.1923 年创刊的《爱国报》把传播、发扬孔子之道与爱国救世相结合,尤其是每期刊载不同作者的《爱国报》祝词更强化了对圣人形象的建构.《爱国报》通过不同栏目阐明孔道、传播孔教,并通过策划有奖征文扩大了孔教在现代中国的影响.

    孔教刊物孔子《爱国报》救世形象

    论战争对三国文学版图的影响

    李鹏姜永旭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争深刻影响了汉末三国时期的地域格局和文学版图,董卓之乱导致洛阳文化、文学中心地位的彻底丧失,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促使了许邺文化、文学中心的确立,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文学版图的形成,中原文学在战火中不断演变并走向鼎盛,而接受中原文学辐射的吴蜀文学又因战争割据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三国战争文学版图文学演变

    从两篇童话看黑塞对道家思想的借鉴与运用

    沈晏齐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受东方文化影响颇深,以老庄哲学为代表的中国道家思想尤其受到黑塞的推崇与认可.与散文和长篇小说相比,作家的童话更贴近老庄文字所表现出的寓言性特征.黑塞在童话作品《神秘的山》与《诗人》中大量运用中国元素,并将老子的对立统一、上善若水与庄子的齐物论、得意忘言等哲学思想融入作品主题中.这两则童话不仅表现出一种微言大义的东方式审美特征,同时也高度集中地反映出黑塞对道家哲学的接受与借鉴.此外,通过这两则早期童话与作家后期创作的长篇小说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作家不断发展变化的创作思想,为研究作家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赫尔曼·黑塞童话道家思想老庄学说

    唐代洛阳邙山墓葬区的形成及其原因

    陶志莹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邙山归洛阳与河南两县共同管辖,唐人自初唐起就在平乐等10 个乡的地域范围内择地而葬,直至晚唐,从而形成相对广阔的邙山墓葬区.从出土墓志资料来看,唐代葬于邙山的人群庞大,墓主身份地位悬殊,既有世家大族,也有高官显宦,还有大量中下级官吏、商贾、僧侣、地主及平民百姓等.邙山独特的自然环境、传统风水观念、唐人聚族而葬的习俗都是唐代邙山墓葬区形成的重要原因,而隋唐时期洛阳城的飞跃发展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

    平乐乡家族墓地东都粟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