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皮革科学与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皮革科学与工程
中国皮革协会 四川大学
皮革科学与工程

中国皮革协会 四川大学

廖隆理

双月刊

1004-7964

chenling00@263.net

028-85460597

610065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四川大学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

皮革科学与工程/Journal Leath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国皮革工业协会与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创刊十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己的特色,注重学术期刊的理论性、学术性和权威性。《皮革科学与工程》以发展皮革科学、振兴皮革产业为宗旨,登载皮革化学与工程领域(制革、毛皮、鞣料、皮革化学品、皮革机械及皮革制品等)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实验研究方法、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对我国皮革科学及工程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专题论述(包括政策性)和有参考价值的译文;实用制革工艺技术、皮革化工材料生产技术及工程问题等方面;对皮革及相关行业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会议信息、新产品、新技术研制开发信息、有关经济信息及文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漆酶-原儿茶醛交联鱼皮胶原蛋白水凝胶的研究

    杨长凯李国英
    1-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哺乳动物蛋白相比,鱼皮胶原蛋白未受到克雅氏病和牛海绵状脑病流行的限制,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然而较差的力学性能和耐降解性质限制了鱼皮胶原的应用.论文探究了漆酶(LAC)和原儿茶醛(PAL)交联制备胶原蛋白水凝胶的交联机理,凝胶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耐降解性质.结果表明,漆酶能够交联胶原成胶.同时,原儿茶醛的引入增强了漆酶交联胶原的作用,提升了胶原蛋白水凝胶的结构稳定性和耐降解性质.LAC-PAL交联胶原是一种构建胶原蛋白水凝胶的有效策略.

    水凝胶鱼皮胶原漆酶原儿茶醛

    制革不同工段皮革碎料中铬的稳定性研究

    王嘉瑞马宏瑞高骏驰郝永永...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选取单一浸提剂进行一步或多步提取、系列提取剂连续法对铬鞣、染整和涂饰工段后不同含铬皮革碎料进行了铬的浸出浓度分析和毒性评价.结果表明,皮革碎料中总铬浸出质量浓度随着工段延续依次降低,蓝湿革总铬浸出质量浓度最高为32.58 mg/L.染色革和涂饰革的总铬浸出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1.16~16.51 mg/L和9.43~13.28 mg/L.采用1 mol/L柠檬酸钠对各样品进行72 h内一步浸提时,碎料中总铬浸出率亦随工段延续依次降低,其浸出率分别为81.9%、45.8%和38.1%.连续提取结果显示,总铬浸出质量浓度高于标准值的样品中碱溶态、酸溶态的铬含量均高于其他样品.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红外光谱分析显示,有机酸盐处理后的染色皮革和涂饰皮革均保留了胶原的纤维束结构,这为含铬碎料无害化处置和再生利用效果评估提供了依据.

    含铬皮革碎料浸出毒性稳定性连续提取法

    微乳液皮革脱脂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吕斌张翎钰石传晋高党鸽...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微乳液主表面活性剂种类及配比、助表面活性剂种类、主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比值及主表面活性剂与D-柠檬烯的比值对伪三相图面积的影响,通过盐度扫描优化了水相中NaCl的用量,获得了微乳液最优制备工艺;通过动态光散射、电导率等对微乳液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硫酸钠、异构醇醚为主表面活性剂且三者质量比为1∶1∶1,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主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比值为2∶1,主表面活性剂与D-柠檬烯的质量比为2∶1,NaCl用量为4.8%水溶液为水相时,得到的双连续微乳液微乳区面积最大;微乳液的粒径为51.8 nm,多分散指数为0.274,具有较小的粒径及较好的分散性,表面张力为27.3 mN/m,界面张力为0.09 mN/m,乳化、润湿和稳定性能优异;微乳液皮革脱脂剂对多脂绵羊酸皮的脱脂率高于市售皮革脱脂剂.

    微乳液皮革脱脂剂表面活性剂

    胶原纤维基氮掺杂碳负载Ru催化二苯醚氢解

    张家铭周倩段景峰孙宇航...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胶原纤维富含N元素的特点,以胶原纤维为基底,借鉴胶原纤维固化单宁法结合高温碳化,制备了基于胶原纤维的氮掺杂碳负载Ru催化剂,用于木质素催化氢解.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Ru通过与单宁酸的络合作用负载在胶原纤维上,经碳化后形成胶原纤维基碳负载Ru催化剂(Ru/TNC).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表明,Ru/TNC具有较低的Ru负载量(1.14%)和丰富孔隙结构,Ru以较小的纳米颗粒形式均匀负载在碳载体表面.二苯醚氢解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浸渍法制备氮掺杂碳负载Ru,Ru/TNC具有更好的性能,其催化二苯醚氢解转化率在280 ℃时达100%,且产物均为小分子单体,包括苯(22.2%)、环己烷(27.8%)、环己醇(35.7%)和环己酮(14.3%).

    胶原纤维生物质木质素催化氢解

    面向智能制革的自动配料系统应用分析

    唐猷成张龙杨乐周黔川...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皮革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皮革化工材料,精准控制其配比和用量,才能保证成品革的质量和不同批次皮革质量的稳定性.鉴于目前皮革化料的配料环节仍然依赖于传统的粗放式人工配料模式,文章结合制革行业的实际应用场景和功能需求,主要从过程控制层和现场设备层两个层级出发,分析了自动配料系统在制革生产中的应用方案,旨在为制革用自动配料系统的开发和研制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制革行业智能制革自动配料系统应用分析

    层状复合氢氧化物在制革工业中的应用探讨

    赵嘉敏马建中周永香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革工业是指以动物皮为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加工生产皮革的产业.传统铬鞣法虽赋予皮革优异的综合性能,但仍存在处理含铬废弃物的环境压力.层状复合氢氧化物(LDHs)是一类由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和带正电荷的金属氢氧化物所构成的层状化合物,具有酸碱性、可调控性、热稳定性和结构记忆效应.文章对LDHs纳米材料的结构及性质进行介绍,并对其在制革工业中作为鞣制材料、复鞣材料、加脂助剂、染色助剂、功能涂饰材料和水处理材料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层状复合氢氧化物制革工业皮革化学品水处理

    双碳目标下鞋类可持续性设计的探讨

    张伟娟周小凡吴青蔓鄢小兵...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双碳"目标下,鞋类的可持续性设计已成为当今的"必选课题".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有80%在设计阶段就已决定,文章首先从材料、工艺、产品的穿着寿命和产品回收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设计策略的探讨;标准为可持续性设计提供了规范和指引,也是行业重要的推动力,其次对相关标准进行了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可持续性设计.最后,就鞋类可持续性设计进行了展望,可持续性设计将推动和促进制鞋行业绿色转型.

    双碳目标鞋类可持续性设计

    数值模拟与鞋靴热湿舒适性评测

    弓太生张诗雨康路平杜美娴...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湿舒适性是鞋靴舒适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知网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文章对20年来文献中有关鞋靴热湿舒适性的评测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和评价,并介绍了数值模拟用于鞋靴热湿舒适性评测的原理和具体案例,为建立系统的鞋靴热湿舒适性评价体系和制订鞋靴热湿舒适性评价标准提供借鉴和参考.

    数值模拟鞋靴热湿舒适性评测方法

    菌丝体-杨木颗粒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保温阻燃性能研究

    张伟华郝旸石碧
    61-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油基高分子多孔材料的大量使用导致了严重的塑料污染("白色污染").在这项工作中,采用了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合成策略,通过在杨木颗粒上接种培养真菌菌丝体,使其生长贯穿整个颗粒,最终制备出了一种菌丝体-杨木颗粒多孔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多孔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密度(0.165g·cm-3)、较高的孔隙率(82.7%)和疏水性(接触角:131.8°),并展示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压缩强度2.39 MPa;杨氏模量9.79 MPa).另外,多孔复合材料还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0.066 W/mK)和优异的阻燃性能(氧指数为28.4%).这项研究工作展示了一种简捷和清洁环保的菌丝体-杨木颗粒多孔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对农林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菌丝体杨木颗粒复合材料保温阻燃

    聚硅酸铁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纪发达景翔宇王敬伟张庭瑞...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和节约水资源的迫切性,行业对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用絮凝剂的处理效率和综合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硅酸钠为原料,制备了一种低成本、高效能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硅酸铁,并研究了絮凝剂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找到了最佳的制备条件;在处理废水时,考虑反应条件的影响,优化反应条件以达到最佳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最佳制备条件为Fe与SiO2的质量比为1∶2,pH值为2.5,反应温度45 ℃,在反应器中熟化30 min;最佳反应条件为污水pH值为7,絮凝剂添加量为1.0 g/L,絮凝时间为20 min,此时除浊率可达98.8%、COD去除率84.5%、脱色率97.5%.处理后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印染废水一级出水标准.

    聚硅酸铁絮凝剂废水絮凝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