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国家气候中心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国家气候中心

秦大河

双月刊

1673-1719

accr@cma.gov.cn

010-58995171

100081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ournal PROGRESSUS INQUISITIONES DE MUTATIONE CLIMATI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在气候变化科学领域惟一的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期刊,主要刊登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跨学科研究进展,介绍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的重大活动信息,旨在促进气候变化研究的发展,并推动研究成果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策制定、气候政策与环境外交谈判、资源保护和开发等方面的应用。增进政府相关部门决策者及时对气候变化研究最新进展的了解,推动和加强相关科研人员对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分辨率CWRF模式对中国区域气温模拟的比较研究

    董李丽张焓李清泉汪方...
    129-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区域气候模式分辨率较为粗糙的现状,瞄准精细化气候预测和服务的需求,基于30 km分辨率CWRF区域气候模式研发了水平分辨率和下垫面信息进一步精细化至15 km的新版本模式,利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大气再分析资料和美国的OISSTv2 海表面温度资料驱动两种版本的CWRF模式,与中国均一化气温数据集CN05。1 的观测数据相比,系统分析了CWRF模式对 1982-2016 年中国区域2 m气温的模拟效果及其对水平分辨率和下垫面信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单纯修改模式的下垫面信息,不提高模式分辨率,对模拟结果的影响不大;将分辨率提高至15 km的CWRF模式对地形复杂区域的气温模拟效果更好,对气温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以及极端气温的模拟都有较好的表现。从气候平均气温分布看,与 30 km CWRF模式相比,在春、秋、冬季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以及夏季西南、华南、华中等冷偏差较为显著的地区,15 km模式模拟结果将冷偏差减小到1℃以内;从气温年际变化来看,15 km模式对夏季华中、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及冬季气温的模拟结果优于30 km模式,相关系数最高提升0。4;在极端事件的模拟方面,与 30 km模式相比,15 km模式对于在华南到福建、江西、湖南、湖北东部的夏季日数极大值区域模拟具有较大的改善,均方根误差减小 1 d;对于新疆东部、东北的极端高温和新疆、青藏高原、华南的极端低温模拟也有明显改善,均方根误差减小1℃。因此,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有利于提高中国气温的精细化模拟能力。

    中国区域模式水平分辨率气温极端事件

    1632年华北地区暴雨洪涝事件研究

    刘威杨煜达张森
    146-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历史文献为主要代用资料,重建了1632 年华北地区暴雨洪涝事件的雨情、水情、灾情等,从而识别出1632年8月河南地区暴雨事件的时空范围,并与有器测记录的2021年河南极端降水事件进行对比。1632年华北地区大规模降水始于7月17日,从6月18日—11月11日,整个华北不同区域皆存有长时间降雨记录,且有多次强降水记录,造成黄淮地区雨涝,并使得黄淮交溃,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影响。梳理降水和洪涝的过程,区分了本地降水与客水的分布。将 1632 年 8月河南暴雨洪涝与 2021 年 7月河南极端降水事件对比发现,强降水位置相似,降水前后都有两个台风输送水汽,且1632和2021年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皆受到拉尼娜的影响,整体偏涝。

    暴雨洪涝华北"21∙7"河南暴雨历史时期台风暴雨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

    包文段安民游庆龙胡蝶...
    158-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总结了近20年、特别是近10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特征、变化的原因及其对高原水资源的影响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1960 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总体气温显著升高,升温趋势存在明显的海拔依赖性,温室气体、冰雪反照率反馈、云-水汽-辐射反馈、局地强迫等是影响高原气温上升具有海拔依赖性的重要因素。总体上青藏高原降水呈现增加趋势,变化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比气温变化的时空差异更强;降水空间变化主要分为南北偶极型、东西偶极型、中部和边缘差异型和多元型;夏季降水增加最为显著。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气溶胶排放等影响,青藏高原水资源特别是冰冻圈水资源发生剧烈的变化,大部分冰川加速退缩、冰川径流增加、湖泊严重扩张,导致青藏高原上水循环加强和气候偏暖湿化;青藏高原积雪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最后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方向和政策建议。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水资源影响研究进展

    CO2辐射效应与生理效应对气候系统影响异同的模拟研究

    吴星怡曹龙
    170-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CESM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研究不同CO2 浓度变化情景下,在快响应阶段和平衡阶段,CO2 通过影响大气辐射传输过程的辐射效应和通过影响植被气孔的生理效应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异同。试验结果表明,在CO2倍增的情况下,CO2辐射效应和生理效应都会引起全球地表的增温。辐射效应在两个阶段的地表增温中均起主导作用,而在快响应阶段,生理效应在全球陆表增温中贡献率达到了(27。5±0。9)%。CO2 辐射效应和生理效应对全球水循环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在平衡阶段,CO2 辐射效应使全球地表蒸散增加(5。2±0。1)%,径流量增加(8。0±0。4)%;而CO2 生理效应使全球地表蒸散量下降(3。9±0。1)%,径流量增加(10。1±0。4)%。在快响应阶段,生理效应在蒸散量的变化中占据主导作用。在CO2 倍增试验基础上,又进行了大气CO2 浓度分别为400×10-6、600×10-6、800×10-6、1000×10-6 的模拟试验。随着CO2 浓度的增加,受辐射效应影响,地表温度、蒸散量和降水量出现持续增加,但增幅有所放缓;受CO2生理效应影响,地表蒸散量持续减少,下降幅度并未出现明显变化。CO2辐射效应和生理效应的协同作用具有非线性。对于地表温度、降水和蒸散等变量,CO2 辐射效应和生理效应共同作用引起的变化与两者单独作用时引起的变化之和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随着CO2 浓度的增加越来越显著。

    气候变化CO2辐射效应植被气孔CO2生理效应

    基于SSA-BP神经网络模型的全球入海径流量未来变化趋势

    赵鹏姜彤苏布达高妙妮...
    182-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入海径流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入海径流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基于全球376 条外流河逐月流量、ERA5-LAND再分析资料和10 个全球气候模式,构建基于SSA-BP神经网络的降水径流关系模型,分析全球入海径流量在历史时期(1961-2020年)和未来(2021-2100年)3种情景(SSP1-2。6、SSP3-7。0 和SSP5-8。5)下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全球尺度上,1961-2020 年,多年平均入海年径流量为37423 km3。2021-2100年,全球入海年径流量在未来 3种情景下均呈增加趋势,SSP1-2。6情景下趋势显著。与基准期相比,21世纪末期增幅最大。(2)洲际尺度上,历史时期,非洲入海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北美洲呈显著增加趋势。2021-2100 年,亚洲、北美洲在3种情景下呈增加趋势,大洋洲呈减少趋势,其余各大洲情景间差异明显。(3)纬向分布上,历史时期,南北半球低纬度变化趋势不显著;北半球中纬度呈弱减少趋势,南半球中纬度呈显著减少趋势;北半球高纬度呈显著增加趋势。2021-2100 年,从低到高排放情景,入海径流在北半球低纬度的增加趋势和在南半球低纬度的减少趋势愈发显著;北半球中高纬由低排放情景的显著增加转变为中高排放情景的显著减少;南半球中纬度在低排放情景下呈显著增加趋势,在中高排放情景下趋势不显著。

    入海径流量趋势预估SSA-BP模型全球

    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纳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

    李现康韩星星梁洪松
    193-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气候变化冲击下,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纳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效应,文中基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6个省份2502份农户调研数据,使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UQR)和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分解回归,分析了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纳对不同农业收入水平农户的增收效应及收入差距影响机制,得出以下结论: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纳对农业收入水平由低到高的农户的增收效应不断递减,对低农业收入水平农户增收效应最明显;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纳可以缩减农户内部农业收入差距,对低农业收入水平组影响效应最明显;RIF分解回归显示,结构效应是农户内部农业收入差距缩小的主因,以农户受教育水平影响最主要。因此,气候适应性技术应该被广泛推广,同时要注意提升农户对气候适应性技术的理解与认知,提高农户对气候适应性技术的接受意愿,鼓励农业收入低水平农户采取组合型气候适应性技术,同时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农户适当使用补贴,减轻农户使用负担。

    气候适应性技术农业收入不同收入水平无条件分位数回归(UQR)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分解回归

    外资进入的碳排放效应及其对碳达峰的影响

    曹翔姜璐于洋
    205-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不断压缩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引进外资究竟会如何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为回答这一问题,使用2001-2019年省份-行业的碳排放数据,并结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及《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外资准入政策的碳排放效应、作用机制、异质性及其与碳达峰的关系。结果表明:外资准入政策显著降低了碳排放水平,且该政策主要通过促进能源结构清洁化实现碳减排;外资准入政策对东部地区碳排放无显著影响,对中部地区和北方地区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西部地区和南方地区碳排放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相较于高碳排放行业,该政策对非高碳排放行业的碳减排作用更为突出;拓展分析发现,外资进入规模与碳排放量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且中国绝大多数省份大多数行业尚未跨过拐点。因此,进一步放松外资准入政策、持续推进能源结构清洁化并根据地区及行业异质性制定差异化的"负面清单"等可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外资准入政策碳排放双重差分法分省分行业"倒U型"曲线

    中日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较

    罗晓予曹星煜宋志茜
    220-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生命周期的建筑碳减排在日本已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由于中日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统计口径存在差异,为准确开展中日建筑碳排放对比分析带来了难度。文中首先从计算边界、建材统计精度、碳排放因子数量等方面建立了中日同口径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并基于此对中日案例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特征开展比较和分析。发现中国案例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略高于日本,其中运行阶段碳排放明显高于日本。此外建筑建材性能对碳排放影响显著,日本建筑利用低碳建材,生产碳排放低,建材使用寿命长,使维护、废弃阶段碳排放均低于中国建筑案例。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碳排放因子统计分析对比

    中国四大城市群碳排放驱动因素时空分解研究

    刘元欣贺铄江雅婧罗旭...
    231-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集聚区域,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研究中国典型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应用ST-IDA模型(时空指数分解分析法)和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分解法,分析2000-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的碳排放驱动因素(人口规模、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研究发现:2000-2019年间,四大城市群能源活动碳排放总体趋势均由高速增长阶段步入平稳增长阶段,其中成渝城市群已基本实现碳达峰;能源强度效应是影响碳排放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人口规模扩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能源强度上升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起到抑制作用;四大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演变主要取决于工业部门。鉴于四大城市群呈现出不同的碳排放特征,未来应探索差异化、多元化的城市群减排路径,促进城市群碳减排。

    碳排放驱动因素ST-IDA模型时空分解城市群

    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王敏杨儒浦李丽平
    242-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强调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并提出"到2025 年,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的目标。因此,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文中在解析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度内涵的基础上,研究构建了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22个。同时,选择北京市、重庆市、唐山市和西宁市分别代表服务型、综合型、工业型和生态优先型城市,开展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构建的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评价结果有现实意义。建议将该指标体系作为国家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及城市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研究的重要参考。

    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