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民族研究
青海民族研究

马成俊

季刊

1005-5681

qhmzyjbjb@163.com

0971-8804399

810007

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

青海民族研究/Journal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民族学类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有关民族学、社会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藏学、蒙古学、民族语言学、民族民俗学、民族经济学、民族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特别注重对青海高原诸世居民族历史和现状的研究。 欢迎学风严谨、言之有理有据、论证严密、文字精确流畅的学术论文投寄本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雍乾时期甘边营汛与民族地区治理的转型

    屈斌
    187-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营汛制度的运作和调整深刻反映了王朝边疆治理策略的演变.清代中期,朝廷对"番地"治理策略和政策变化对甘边营汛体系的调整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罗卜藏丹津事件以后,清廷战略重心从防范蒙古或蒙、"番"①联合的威胁,转向对甘边"番地"治理.近"番"营汛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岳钟琪提出营汛兼收"番粮"的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推行,但州县实践中对营汛介入地方事务存在限制和妥协,最终朝廷将治理"番地"的职责划转给"厅",由"厅"专职负责.清廷将修缮营汛设施的经费责任下放给州县(厅)官员,同时,严格限制营汛经费和项目批准,更注重行政管理和财政节约.这些变革不仅优化营汛体系的运作,也巩固了清朝在甘边地区的统治基础.

    营汛番地番粮营中公费

    清代后期国家在场与地方社会建构——以靖州三锹"万世永赖"碑为例

    周红果
    196-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靖州三锹牛筋岭款场"万世永赖"碑所载事件,对清代后期当地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依循该碑文记载,结合地方历史文献资料及田野调查材料,透视出在清代后期国家权力进入三锹地区对地方社会管理的必要性,反映出三锹地区地方组织对生计资源配置的制度保障.与此同时,从国家在场与地方社会建构视角探讨该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强化的历程,以及在当今社会中所发挥的价值及重要意义.

    国家在场地方社会三锹万世永赖

    僧人、文本与宗派:清初天童系高僧释德介修志活动研究

    苏卢健
    204-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清一代,佛寺志大量涌现,不少僧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释德介即是其一.释德介为天童系密云圆悟的第四代弟子,曾任天童寺"书记"一职,后任二灵、延福、东寿昌等寺的住持.他以编纂《天童寺志》为契机,从纂辑资料到修撰成书前后五十年间历经波折,始终不弃,成为该志成书的首要功臣.此后,释德介身体力行,纂辑《四明翠山禅寺志略》;又以顾问身份参与《保庆寺志略》《天井寺志略》的编纂工作.然而,作为天童系僧人,他深受自身法系修谱意识的影响,只注重书写天童系一系,遮蔽寺院历史上其他法脉的高僧和事迹,使所纂志书不免落入"一家之谱"的窠臼,成为映射当时佛门宗派之争的重要文本.

    天童系释德介志书编纂文本书写宗派意识

    清代佑宁寺松巴益西班觉五台山朝圣考述

    德格吉
    213-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松巴益西班觉分别于1750年、1767年、1775年三次朝圣五台山,不论是在五台山的朝圣转山、布施供养、学法静修、讲经说法,抑或是在往返途中的传法灌顶、开光授戒、交游社交、降雨治病,三次五台山之旅早已从内容、范围、意义和影响等方面超出"五台山"和"朝圣"本身,成为松巴堪布通过朝圣之路强化师徒关系、促进佑宁寺复兴、拓宽社交网络、冲破地方势力和家族政治、提高个人及松巴活佛系统影响地位的重要资本.

    清代松巴益西班觉五台山佑宁寺

    康熙朝多伦会盟礼仪与"大一统"格局

    邸莹
    221-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熙三十年(1691年),漠北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等前来归附,康熙皇帝在多伦诺尔举行会盟,通过君臣商议,并参照内蒙古四十九旗做法,确定此次会盟的宴会觐见礼、赐宴、赏赉、封爵、大阅等礼仪活动,实现了将喀尔喀蒙古置于清政府管辖下的政治目标.多伦会盟中礼仪的政治效能和历史影响在于:微观层面上将此次会盟所构建的礼仪制度载入会典,成为常行之法,宏观层面上推动了国家"大一统"格局的发展.

    多伦会盟喀尔喀蒙古礼仪大一统

    敬告读者

    《青海民族研究》编辑部
    前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