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社会科学
青海社会科学

赵宗福

双月刊

1001-2338

0971-8455791、8450562

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上滨河路1号

青海社会科学/Journal Qingha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重视基础理论、历史问题、全国性问题,更重视应用问题、现实问题、青海问题的研究,突出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参与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能否提升牧户集体行动能力——以青海省牧区为例

    李佳宁胡振通柳荻靳乐山...
    10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池塘资源治理通常需要达成某种形式的集体行动.以合作社形式推动草原共治和牧业发展,需要牧户达成集体行动.为此,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利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241 份牧户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分析了参与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对牧户集体行动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研究区域牧户的集体行动能力综合值在五分制量表下均值为3.093,处于中等水平;参与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可使牧户集体行动能力平均提升49.86%;示范合作社牧户的集体行动能力比普通合作社牧户高58.92%;合作社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可以推动牧户积极参与集体治理,牧户与合作社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为保障合作社规范运营和促进牧业稳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据此,提出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发展,完善合作社内部制度建设,引导牧户参与草原集体治理,增强牧户集体行动能力等政策建议.

    生态畜牧业集体行动合作社IAD框架青海省牧区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

    夏杰长刘睿仪
    113-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发展阶段,旅游成为全社会的常态景观.旅游业蕴含着新技术最具活力的应用场景,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是对未来生产力发展特征与发展方向的战略部署与深刻探索.基于现代旅游业体系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剖析新质生产力对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发挥的关键作用:第一,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为发展起点,引领现代旅游业体系的技术创新与突破;第二,新质生产力以高效能为发展路径,实现现代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第三,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为发展目标,实现现代旅游业体系结构与质量的优化.为更好地发挥新质生产力对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需要瞄准科技前沿,培育旅游业发展新动能;深化多维开放,形成文明交流互鉴新格局;优化结构布局,塑造旅游产业链新生态;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现代旅游业体系新质生产力旅游业

    乡村振兴中集体经济组织化治理的逻辑解构和路径重塑

    范志雄徐辉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体经济组织化治理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多元治理的重要途径,对弥补我国基层治理短板、破除集体行动困境、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重要作用.学术界对集体经济组织化治理尚未展开深入研究,因此在明确界定集体经济组织化治理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究集体经济组织化治理的功能属性,从基层治理、利益联结、治理渗透、价值认同等方面进行逻辑解构,并从拓宽增收渠道、发挥特色优势、推动规模经营、健全基层组织等视角进行路径重塑,以期为探索多元化治理模式、优化基层治理结构、推动形成"共建、共营、共享"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化治理格局提供理论参考.

    集体经济组织化治理逻辑解构乡村振兴

    论共同富裕引领劳动权刑法保护的立场转换

    徐翕明
    13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全民沿着"共建共享"的道路,实现"物质、精神、环境、社会、服务"等基本要素的富裕富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全方位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并且使权利在遭受侵害时能够得到较好的救济.对此,共同富裕与劳动权刑法保护体系的构筑具有法理上的共通性、宪法上的共同性和法治实践上的共融性三重关联,能够推动劳动权刑法保护的立场转换.预防性、全覆盖、类型化与体系化的保护立场分别要求刑法对劳动权保护从实害治理转向风险预防、从部分转向完整、从笼统转向分类、从孤立转向系统.

    共同富裕劳动权刑法保护立场转化

    数据安全监管制度构建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展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视角

    孔祥承
    14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据聚合分析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应用,总体国家安全观已经对数据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传统数据安全监管制度已难以应对数据领域日益复杂的国家安全威胁.美国、欧盟的数据安全治理起步相对较早,他们基于各自利益考量形成了国家利益优先的分业监管模式和个人隐私优先的混业监管模式以化解国家安全风险.为因应国家安全领域的制度竞争,我国应当继续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建立一套符合本国实际的数据安全监管制度,在其中凸显数据安全监管的国家义务,强调数据安全监管的全局性,同时以关键制度为抓手兼顾监管的灵活性.反映到规范设计层面,应当建立数据安全监管主体的三元化构造,确保数据安全监管对象的周延化,并辅之多元化的法律责任体系予以保障.具体到制度实践层面,宜从速建立健全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数据安全审查等子制度,织密监管法网,消除国家安全隐患.

    数据安全监管美国模式欧盟模式总体国家安全观

    法律人类学视域下藏族习惯法的文化阐释——以电影《草原》为对象

    尕藏尼玛
    152-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族习惯法是中华民族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调处日常纠纷、维系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法治藏背景下,对藏族习惯法的治理功能和文化内涵进行辨析和诠释是挖掘本土法治资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应有之义.以电影《草原》作为民族志文本,透过法律人类学视角对藏族习惯法包含的纠纷解决策略、社会控制功能及民意价值追求等问题进行研究,尝试还原藏族法律文化生发的外在社会基础和内在文化逻辑,以此获得对传统法律文化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理解和反思.进而认为,尽管藏族习惯法中诸如"有罪推定""疑罪从无""起誓取证"等规则在特定生活脉络中具备一定合理性,但不应将习惯法一概视为古今适用的有效社会控制,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扬弃和改造,促进全面依法治藏及法治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法律人类学藏族习惯法文化阐释

    南宋类书"儒学"门的变迁与儒学近世转型

    温志拔
    162-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书的知识分类,无疑体现了所处时代的精神状况,南宋类书由官修转为私撰,其分类体系也更具创新活力.北宋以前类书的知识体系,总体上体现的是以皇权和礼法制度为中心的现实权力结构,其中并不单列纯粹知识性的"儒学"门.随着北宋儒学的复兴,特别是理学最终成为思想和科举的正统,南宋类书中设立"儒学"门类愈加普遍.以儒学、理学道统源流为核心的南宋文人类书"儒学"门,事实上构成了早期学案体文献的组成部分,而南宋肇兴的日用类书,也为儒学知识的近世转型,打开了文化通道.

    南宋类书儒学知识

    从边界到通道:明清时期西南的驿道、儒学与民族融合

    张恩迅
    17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湘黔滇古道是中央王朝联接与治理西南地区的重要国家通道.古道沿线汉、苗、侗、布依等20 多个民族曾在此迁徙、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走廊地带.明代的湘黔滇驿道,是一条以军事力量保障其畅通,区隔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边界",至清代逐渐成为一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通道".中央王朝基于古驿道推行的儒学教育,有效串联了政治、经济、农业、移民等民族融合动力因素,产生了"文化通道"的联通属性,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了西南地区从"异域"到"旧疆"的转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考察提供了参考路径.

    湘黔滇古道儒学传播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视域下黄河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马玉洁李伟
    181-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黄河文明相关研究中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或窄化了黄河文明的研究领域,或矮化了黄河文明的地位和作用.站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高度,正确认识、理解黄河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和中心所在,在长期的历史互动中,黄河文明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三者形成了统一的文明共同体,集中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和突出特性,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总体格局的塑造,促进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培育,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明.深入研究黄河文明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有助于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黄河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

    数字社会背景下交往的物质文化精神化转向研究

    时立荣范佳华
    191-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往是主体间的互动,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交往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始终镶嵌在交往之中,交往的过程也是文化互动的过程.长期以来,精神文化因其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一直处于思想的核心地位.随着数字社会的到来,物质文化化身为文化货品,文化向经济基础渗透,科技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数字化交往过程中不断地交织和融合.数字技术改变了人类以往的交往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引起了物质文化在交往中的地位变化,物质文化发生了精神化转向,表现为交往媒介数字化、物质交往文化化和物质文化精神化.

    数字社会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精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