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齐鲁艺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齐鲁艺苑
齐鲁艺苑

刘晓静

双月刊

1002-2236

qiluyiyuan@sdca.edu.cn

0531-86423634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91号

齐鲁艺苑/Journal Qilu Realm of Art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山东艺术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报,是山东省唯一的艺术类学术性综合型理论刊物。主要刊登美术、设计、戏剧、影视、音乐、舞蹈和艺术理论等多种学科研究成果,兼及发表美术作品、突出照片和介绍重要活动、学界名人。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山东地方特色,关注全国艺术动态,追求时代领先精神,欢迎广大作者来稿和读者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五度连环"与音程、音阶、调关系的本质研究

    黄力民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五度律生成"五度连环",一组音在五度连环的位置与跨度,与构成音阶的音程和谐性、音阶性质、两调关系等密切相关.音程的和谐程度由两音在五度连环中所处位置决定,相隔愈近者愈和谐,进而揭示各种调式性质差异与其音程体系不同特质的相关性,一种音阶跨多少个五度决定其和谐性.五度连环任一连续七音组跨六个五度,由此构成的音阶其两个半音分别被连续三个全音、连续两个全音所隔开,不同音阶所含音程完全相同,但唯有大调音阶以主音为下方音的音程都是大音程或纯音程,其它调式则包含个数各异的小音程、增减音程.曲调小音阶、和声小音阶、全音音阶等的本质特征是,构成其音阶的音组在五度连环中跨度超过六个五度.

    五度连环音程和谐性音阶性质与音程体系调关系

    王震亚钢琴组曲《儿童音话》的民族性与现代性、趣味性与艺术性

    翟雨虹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音话》取自《少年儿童钢琴曲集》,为王震亚先生于1972年创作、2013年出版的儿童钢琴组曲,它以九声音列为音高组织手法.九声音列的运用方式丰富多样,既可以整体运用,也可以分离出民族调式与整体音列相结合.在不同小曲中,音列的运用方式并不相同,它与作品的主题、结构布局紧密相关.《儿童音话》为九声音列丰富的运用手法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对《儿童音话》组曲中《绕口令》《逗乐儿》两首作品进行分析,以探究作曲家如何利用九声音列中丰富的音高关系表现民族性与现代性,以及如何趣味性与艺术性地表达诙谐幽默的主题.

    王震亚《儿童音话》九声音列宫系统五声主音组曲

    舒曼艺术歌曲中的文学性创作手法探析

    张程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伯特·舒曼以其饱含情感和创造性的艺术歌曲闻名于世.他善于运用音乐对诗歌内容进行巧妙转化,其艺术歌曲中的文学性创作手法,如大自然主题的象征、人物形象的象征、内在情感、情绪的象征、对比的象征,和对诗文讽刺手法的直现与延展,不仅展现了他丰富的音乐表达,亦体现了艺术歌曲中音乐与诗歌的深刻融合.剖析这些创作手法,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19世纪中期音乐与文学的互动,对于歌唱家和钢琴家更深入地理解和诠释舒曼的作品,从而在表演中更好地传达音乐的情感深度和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

    舒曼艺术歌曲象征讽刺

    "数字化背景下世界音乐文化遗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季"活动综述

    余兆欣宋志远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背景下世界音乐文化遗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季"是由山东艺术学院主办的一项国际学术活动.该活动旨在加强音乐科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数字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来自英国、西班牙、印度和新西兰等国的七位学者分享了他们将计算机科技与音乐文化遗产研究相结合所取得的全球性成果.学者们围绕会旨,讨论了计算机音乐学、计算生物学、民族音乐学、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多个领域的话题,并提出了各种研究方法与视角.这项活动对于音乐学术研究、音乐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音乐技术的应用等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计算机音乐学音乐文化遗产民族音乐

    山东民间舞蹈形态的当代演变

    范文昊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以降,山东民间舞蹈由乡村进入城市,由田野登上舞台,步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舞蹈形态作为舞蹈本体中最显要的部分,在演变中发生了鲜明的变化.经过职业舞人的加工、提炼,原本松散、随意的动作更加审美化,但动作丰富性却有所下降.部分由男性反串的女角重由女性表演,人物角色更加丰富,但也有部分角色因适应舞台表演需要面临缩减.依托制作材料与制作技术的革新,服装、道具更加轻便化.经过职业舞人的整合,场图与伴奏更加精简,但种类却趋于单一.综合性的游艺表演形式,因脱离原有的时空关系,演变为单一的舞蹈表演.这些由内而外的变化,既反映出职业舞人介入民间舞蹈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也体现出民间舞蹈在当代社会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消退与遗失.

    职业舞人审美化精简化学院派遗失

    色彩写生中的理论问题的反思

    曲志刚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依据多年的色彩写生教学经验,以纠正错误的理论研究方法为主旨,在全面分析现有的色彩写生理论状况和它与色彩学的不同性质,以及色彩变化的内因与外因和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针对色彩写生中怎样来认识和把握色彩规律的问题,阐明自然界的色彩变化是由光的因素和对比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关系上,形成了两个不同属性和作用的基本规律:光的因素是色彩变化的外因条件,它通过改变冷暖对比的方式,在客观物象的亮部与暗部之间形成了冷暖对比的规律;对比的因素是内因条件,它通过固有色的相互对比的方式在不同的物象之间形成了色块(色相、明度、纯度)对比的规律,并相应地阐明了"非冷即暖的把控方式"和"全面比较的方法"是把握这两个规律的主要手段,从而从理论上肯定了固有色的客观存在,澄清了画条件色的糊涂观念.

    色彩写生固有色条件色冷暖对比色块对比

    从文化套式到价值投射——20世纪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的两个误读

    佘国秀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英语世界的部分汉学家、艺术史家在文化套式以及艺术史学科的框架体系中,以自我文化为参照,用机械进化论与历史决定论拟构了中国艺术的"时间形状",在对中国文化的偏执预设中得出"中国艺术衰落论"和"中国艺术家重模仿"两大误读.他们在文化套式的作用下,把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家重构为"颠倒的自我",由此保持了自身与他者的距离,曲解了中国艺术的历史面貌和中国艺术家对待传统的态度,是对中国艺术传统的浅层搁置与非本质类比.

    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文化套式误读价值投射

    哈达地区晚期犍陀罗艺术研究

    汪璐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富汗哈达地区的佛教雕塑作为晚期犍陀罗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呈现出高度的希腊化风格.本文在分析哈达地区的雕塑材质与工艺的基础之上,对哈达地区晚期犍陀罗艺术所表现出的女性化倾向、希腊化神祗形象的承继以及空间感的开拓这三大艺术风格转向及发展进行解读,并探讨哈达艺术经由丝绸之路对于后世佛教造像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阿富汗哈达晚期犍陀罗艺术希腊化佛教艺术

    场景视阈下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体验设计策略研究——以济南百花洲地区改建为例

    王重远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是盘活当地文化资源、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以及建立和谐社区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济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为例,根据济南市百花洲地区的泉文化及非遗文化特征,通过文化客观场景结构及文化主观场景的设计,探索通过文化场景设计实现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文化体验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空间设计方式,实现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居民社区与城市文化街区在空间场景上的相应契合,对于政府工业遗址开发利用政策制定决策提供相应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场景理论历史文化街区百花洲

    山东地方传统戏曲服饰保护与数字化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以山东地方戏曲柳子戏为例

    徐丽慧李昕蔚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对于山东地方戏曲服饰的保存、记录、传播和展示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时代为山东地方戏曲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将聚焦山东地方戏曲服饰的数字化采集与处理、数字化管理与展示、数字化传播与交流等多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山东地方戏曲柳子戏为例进行研究,为山东地方戏曲服饰数字化平台的建立提出策略和展望.

    戏曲服饰文化遗产柳子戏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