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求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求索
求索

月刊

1001-490X

0731-84219107

410003

长沙市德雅村

求索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刊物。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办刊的中心任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政法工作现代化:内涵、要素及其推进

    江必新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在2023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奋力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等重要命题,深刻揭示了政法工作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蕴含着政法工作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的历史使命,标志着中国法治建设进入自我革新的新阶段.政法工作现代化回应的是新时代新征程对政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着力完善党对政法工作绝对领导的实现形式,忠诚履行"四大任务",深入推进"四大建设",全面深化政法体制改革,妥善处理重大关系.

    政法工作政法改革政法工作现代化

    毛泽东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

    刘建武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给出的关于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不是偶然的,是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和不懈奋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毛泽东长期思考和不断探索的必然结果,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一个答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体系,从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坚持"两个务必"、实现自我净化和防范"糖弹"攻击等方面,深刻揭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思路,创造性地指出了一条避免"兴勃亡忽"、永葆长治久安的正确道路."第一个答案"的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周期率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重大影响和深刻启示.

    毛泽东历史周期率"第一个答案"长期执政马克思主义政党

    毛泽东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初步探索

    罗嗣亮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在实现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毛泽东开始思考和探索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他认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认识到中外文化在价值上的完全平等和在现实上的发展差距,树立健全的文化心态,并从国力、内容、人才、组织等方面完善相关条件;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中国文艺精品、中国文化知识和技艺等为主要传播内容;需坚持"自己讲"和"别人讲"相结合,不"强加于人",实事求是宣介中国文化,讲清楚民族特色背后的共通道理等基本原则.毛泽东致力于探索一种文化传播与政治宣传相结合、兼具和平性和人民性的对外文化工作模式,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天留下了诸多启示.

    毛泽东中国文化走出去马克思主义和平性人民性

    疏离公羊学: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的经学思想

    罗检秋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舆继承了晚清多重学术传统,而其《春秋繁露义证》侧重疏释文字,大体排斥公羊学理论.针对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苏舆重释了董仲舒的"改制"说,基本不认同何休的"三科九旨".他试图回归孔、孟,但所作阐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也存在着一些误释.从经学系谱而言,苏舆的主要角色是批评而非发展公羊学.尽管如此,《春秋繁露义证》的文字考释多有成就,有裨于纠正晚清以来公羊家肆意将学术政治化、工具化的偏颇.

    《春秋繁露义证》公羊学"改制"说"三科九旨"

    罗泽南的心性论及其对道德践履的强化

    张晨怡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晚清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罗泽南在对理学基本思想进行系统阐发的基础上,在心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见解.罗泽南继承了程朱"性即理"的思想,认为性是形而上的道德本体,心之体为性,心之用为情,已发之情是以未发之性为根据的.其心性论最有创见之处在于重新定义气质之性,不赞同朱熹将气质之性视作具体的现实的人性,提出气质之性即气的性能.经过罗泽南的重新定义,气质之性通过道德践履而得以改变的理论可能性大大增强.与此相联系,罗泽南论心,重视对心的修养,强调道心对人心的节制,相对于认知理性来说,更侧重于道德理性.概而言之,罗泽南心性论的重要特点在于,从性善的基本立场出发,论证人性与宇宙普遍法则的一致性,为理学施行教化功能提供哲学上的论证.

    罗泽南湖湘理学心性论道德践履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金融业深度融合:理论机理及发展路径

    欧阳日辉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生产方式,具有互补性、智能性、融合性、创造性等技术-经济特征.生成式人工智能渗透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各环节,形成赋能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飞轮效应,产生降本增效、价值创造和业态创新等作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金融业深度融合以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以算力为支撑、以算法为驱动、以规则为保障,对金融业务具有一定的辅助价值,但不可能完全颠覆金融行业的传统范式.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应针对性地增强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业之间的互适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大型语言模型技术-经济范式金融机构

    数字平台产业生态的竞争逻辑

    李勇坚张彦红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生态竞争不仅基于数字平台"看门人"地位创建产业生态,实现竞争优势传导,而且具有多元主体网络协同参与、多触点竞争、行业准入门槛不断提升等特征.数据要素作为数字平台产业生态竞争的核心驱动力,与算法相结合,最终形成"数据-算法-流量"产业生态竞争格局,其所表现的范围经济与协同效应、"数据-网络-活动"正反馈循环机制以及数字平台"先发制人"收购掌控竞争局面等较好地阐释了产业生态竞争的运行逻辑.数字平台产业生态竞争既有助于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又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产品与服务.然而,数字平台产业生态竞争对市场竞争秩序构成新的挑战,并产生诸多风险及隐患,需要从搭建产业生态协同治理体系、强化数字平台责任、加强消费者隐私保护与创新保护等方面来促进其良性发展.

    产业生态竞争"数据-算法-流量"协同效应正反馈循环平台治理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经济差距:基于健康和教育的视角

    杨彦宁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07-202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的285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宽带中国"和"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度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通过构建多期DID模型考察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差距的影响效应以及健康和教育两项作用机制,并探究了数字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差距的创新、创业异质性.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降低城市经济差距,而健康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且对于创新、创业水平较高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城市经济差距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因此,应积极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数字赋能,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服务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

    数字基础设施城市经济差距健康教育

    "双碳"目标的涉外立法回应——基于国内法与国际法协同视角

    杨解君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对涉外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气候治理国际合作中需要涉外法增强对外交往的话语体系,打破以往由发达国家甚至是霸权主义左右的气候治理秩序;二是"双碳"涉外实务问题需要涉外法保护我国公民、企业在外的合法权益.同时,优良的法治环境也可吸引更多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将资金和技术引入国内,加持"双碳"实现进程.目前,我国"双碳"法律体系与涉外法律体系处于同步建设期,两者融合性较弱,难以为"双碳"涉外事务提供足够的法治支持.为使"双碳"与"涉外"事务顺畅结合,应当使用"外化"国内法与"内化"国际法两种涉外法工具:一方面在进行国内"双碳"立法时嵌入涉外条款,增加"双碳"法的涉外效力;另一方面,以国际规则转化的方式将"双碳"国际法融入国内立法,达成两者的良性交互.

    "双碳"涉外立法域外适用国际法转化

    面向碳中和的资金机制:欧盟方案与中国路径

    冯帅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金机制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具.作为气候治理的积极行动者,欧盟面向碳中和的资金机制具有较强的体系性,先后设立了"NER 300"计划、创新基金、现代化基金、公正转型基金(JTF)、"LIFE"计划和社会气候基金(SCF)等多项资金安排.这些安排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为主要平台、以项目投资为核心方式、以技术创新为重要导向、以工具组合为关键支撑,在碳中和的内在驱动与经济转型的外部牵引之下,助力于维系欧盟的全球气候领导力.在立足于当前国情并适当借鉴欧盟方案的基础上,中国亦可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出发点,以政府、市场和社会为三大主体,以绿色财政和绿色金融为主要内容,在统筹绿色财政资金、丰富绿色金融工具、吸引绿色民间资本等方面构建中国式面向碳中和的资金机制,以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碳中和资金机制欧盟方案中国路径绿色财政绿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