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求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求索
求索

月刊

1001-490X

0731-84219107

410003

长沙市德雅村

求索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刊物。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办刊的中心任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公共性思想的儒家之维

    朱承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性"承认并正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共在事实,强调人与人之间共同分有的价值观念与现实利益,重视人们共同遵守和维护的规则和秩序,倡导人们参与并改善公共生活,追求人类共同的美好生活理想.围绕"公共性"的相关研究,正在成为中国学界的重要课题.作为一种思想传统,儒家公共性思想具有重要的传统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儒家先贤怀着对现实混乱局面的忧患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期望,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上为良好有序的公共生活及其发展方向提供儒家方案.儒家哲学从总体旨趣、形上预设、观念引导、制度建构、社会理想等多个维度呈现了强烈的公共关切,展现了儒家的公共性优先原则,形成了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有必要对儒家公共性思想予以进一步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使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思想资源.

    公共性公共生活儒家公共性

    从实体论转向知识论:方以智哲学新论

    沈顺福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实体论上,方以智接受了传统理学的立场,认为世界不仅理气辨为二分,且统为一体.这便是实体的真谛.方以智用"三以"来概括实体,认为实体分为"可以""何以"以及"所以"."可以"对应气世界,"何以"对应理世界,"所以"对应理气合一的实体.在此基础上,方以智更关注对原因的追问,并提出"公因反因说".理、气之间既是相对立的"反因",又是关联的"相因",合起来便是"公因".方以智进一步将其"因论"发展为范畴说,认为反因和公因的分别又是反因,合一则是公因,从而形成了一种近似于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即矛盾对立之统一.这表明方以智哲学关注的重心从传统实体论转向关注思维方式的知识论上,并成为其哲学的新亮点.

    方以智三以反因公因

    王阳明"良知"概念新解——以"天人之际"为视域

    苏晓冰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学术讨论中,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往往被理解为一种道德要素,从而置于以伦理学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中加以诠释.这一做法固然可以细化相关讨论,但也导致了对"良知"概念的深层内涵的遮蔽.若将讨论的框架从伦理学转移到中国哲学固有的"天人之际"视域,则可以看到,在王阳明那里,"良知"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意识或道德动力,它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也在事实上构成了"万物一体"的一"体"之所在:"良知"是人与万物共有的天地之"生意".与此同时,在强调"必然如此,才能生长""必然如此行为,方不失事物之本性"的意思上,"生意"又是万事万物的道理(天理)之总名,从而使"良知"成为了"格物(之理)"之可能性与合法性的担保.

    王阳明良知天人之际天理

    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建设中的"开放包容"特质

    侯松涛
    126-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生态建设视域下,"开放包容"包括具有兼容性的组织成长力、具有开放性的环境顺应力和具有包容性的自我修复力三个方面特质.开放包容特质在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建设百余年历程中的实践演进,体现为在曲折中接续成长、梯级递进的轨迹,并越来越触及政治生态建设的本质要求.开放包容的实践演进蕴含着以制度建设保障开放包容的稳定性、以系统观念保障开放包容的科学性、以观念涵养保障开放包容的主体自觉性等经验启示.

    政治生态开放包容实践演进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

    周勇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抓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关键,才能有效破解我国高质量发展难题.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增强发展的主动性、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内涵式发展动力、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回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满足发展自强的愿望,是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要创新体制机制,以科技自立有效支持发展自立;结合高水平科技谋划高水平发展;基于自立自强目标把握好高水平科技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高水平科技高质量发展自立自强

    文旅资本下乡中的创业嵌入

    申端锋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旅资本进入乡村.通过梳理已有研究,遵循经济社会学的基本路径,可提出创业嵌入的分析框架.创业嵌入建立在下乡资本与乡村社会共享创业增值红利的基础之上,共同创业是双方行动的逻辑起点,成为决定关系亲疏的最重要因素.文旅资本作为创业者通过构建共同创业平台建立了自己的嵌入策略,绕过本地第三方代理人与村民建立了信任关系,赢得了村民的认同,从而形成了创业嵌入的新策略与新机制,包括合作共创、配套共生、道德经济三大机制.创业嵌入的能动性和双向性有利于实现下乡资本与乡村社会的有机融合,也更加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对资本下乡的定位,但创业嵌入的差序性使得其也有内在弊端.在创业嵌入的外围和末梢,农民创业能力相对较弱,是市场机制失灵的表现,因此需要引入非市场机制,构建治理体系进行引导,防止出现新的社会分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文旅资本创业嵌入嵌入性

    "同业不同面":基于县域轮岗教师循环流动的考察

    李超海
    15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教师流动既要适应市场环境,也需嵌入政策环境.市场化的职业流动中,农村教师基于人力资本、个人努力等,通过超越同校教师、坚持学业至上等力争上游达成强教育绩效实现向上流动,转变为县城学校骨干教师.政策激励下教师的轮岗流动中,进城农村教师基于个体处境、职业发展等,重返农村教学现场,通过扶持农村教师、恪守安全第一等合规做法和弱教育绩效完成轮岗交流.农村教师进城再返乡这"一进一退"的循环流动中呈现了不同的行为面向和社会后果.市场逻辑下的"个体-自主"流动解决了教师的个人发展问题,却加剧了县域内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政策逻辑下的"集体-组织"流动平衡了县域内教育资源的空间配备,却出现了教育治理"空转"的新问题.

    政策激励县域轮岗教师循环流动

    元代地方经费承担主体社会化与基层治理——以地方官廨兴修为中心的考察

    孙朋朋
    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朝政权除沿袭前代中央财政集权体制之外,又建构诸多制度以约束地方政府的财权,致使地方政府时常面临财政困窘的局面,乃至于无力主持地方行政设施建设.官廨兴修本是政府的基本职责,然元代地方政府受制于财力不足的现实,有时需仰仗社会力量来筹措官廨营修所需经费.元代地方政府为降低行政成本,只得寻求经费来源与承担主体的社会化,由此给予了社会力量介入地方政治场域的契机.元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主持行政设施建设,成为政府财政困境下实现地方有效治理的依托群体,此局势促使元代地方决策群体趋向多元化格局.元代地方财政困境下基层政治场域中的官民互动现象,凸显出政府行政体制对财政需求的妥协.

    元代地方财政政治场域官廨基层治理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机制——以商品房小区治理为例

    苗大雷
    169-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商品房小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案例,并基于"组织-利益-情感"分析框架的研究表明,组织下沉、利益联结和情感黏合构成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机制.其中,组织下沉机制提供组织载体并确保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利益联结机制为多元主体提供激励方式和参与动力,情感黏合机制提供情感和价值支撑.三种机制相辅相成,使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延伸到居民小区,积极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增进情感交流,对政府、市场、社会及居民等治理主体进行有效组织和动员,从而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商品房小区组织-利益-情感

    行政诉讼中变更判决适用的反思与修正

    曹梦娇
    17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变更判决是行政诉讼判决类型中的独特存在,一方面变更判决能够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达到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诉讼目的;另一方面因其系法院直接代替行政机关作出决定,有司法权干预行政权之虞.从实践来看,变更判决适用困难存在变更判决适用范围与功能定位存有抵牾以及变更判决与撤销判决适用条件模糊两个制约因素.变更判决不宜仅限于金钱及其替代物的给付,还应包括数额、比例计算以及权属的确认.在区分"明显不当条款"和"款额错误条款"的规范意旨情况下,可以在行政裁决、行政协议等案件中扩展变更判决的适用空间.变更判决是撤销并重作判决的例外,适用关键在于行政裁量权是否缩减至零.

    变更判决撤销判决司法变更权明显不当行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