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求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求索
求索

月刊

1001-490X

0731-84219107

410003

长沙市德雅村

求索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刊物。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办刊的中心任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王伟光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起源甚早的重要概念之一,"实事求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大体上沿着四个层面的线索展开,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丰富,逐渐深化扩展为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内涵的思想概念.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哲学智慧进行了创造性改造.追溯"实事求是"思想发展的悠久历程可以发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古老的岳麓书院走来,从深厚的湖湘文化中走来,从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走来,从中国人民伟大的斗争实践中走来,从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来的不懈奋斗中走来,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样板和光辉典范.

    实事求是"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再论中国哲学与分析哲学

    杨国荣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握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首先需要了解二者的各自规定.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内容丰富,但从比较的角度看,可以发现其相异取向.以分析哲学而言,其特点表现在略去对象的具体内容,从形式的层面加以考察;注重概念的辨析与逻辑的论证,后者同时要求给出理由;与形式化一致的是理想化进路,后者体现为思想实验等方法.以上分析哲学的特点,既意味着以语义的分析来消解认识论和本体论意义上的实在,也表现为把对象看作是语言中的存在.相对于分析哲学,中国哲学首先关注实际的世界,对何为存在、如何存在等问题作了多方面考察;同时,中国哲学既试图沟通形上与形下,也涉及名言、逻辑问题的研究,从早期的名家、墨辩,到魏晋注重辩名析理的名辨思潮、理学的铢分毫析,体现了对逻辑分析的某种关切.当然,总体上而言,中国哲学在形式逻辑方面显得相对薄弱.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以上特点,使二者在理论上具有互补的意义,并在现代社会形成不同的影响.

    分析哲学中国哲学现代意义

    湖湘道统建构视野中"朱张之绪"的形成与影响

    肖永明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张会讲"是湖南地域学术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在湖湘道统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自南宋中期开始,随着理学地位的不断提高,湖湘学界将"朱张会讲"与湖湘道统相联系,刻意彰显、突出朱张会讲的意义,以此强调湖湘学术的正统性、正宗性和湘学在儒学主流中的地位,使"朱张会讲"作为符号化事件,逐渐演变为湖湘道统传承中具象的"朱张之绪".到了清代,"朱张之绪"获得了官方认可,其所指涉的精神传统,也深刻影响了湖湘士人的精神世界.

    湘学道统建构"朱张之绪"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基于"四对关系"的考察

    唐爱军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其所开启的思想解放功效在四个问题域中得到充分彰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上,"第二个结合"批判了二者是外在的甚至对立的的错误认知,正确揭示出两者是高度契合的、互相成就的关系;在传统与现代关系上,"第二个结合"破除了"传统—现代"的抽象二元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重在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相互赋能"的建构性关系;在中国思想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关系上,"第二个结合"解构中国理论对西方理论的"学徒状态",主张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在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上,"第二个结合"在承认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的前提下,更加凸显中国实践、中国文化,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解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的呈现样态

    吴家庆何莹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立体多元的话语基因、思想深邃的话语内容、特色鲜明的话语风格、多维一体的话语表达,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标识.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呈现的系统样态,有利于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整体展现优良的学风、文风,提升该思想理论的传播效能和影响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话语体系重要标识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特质及其实践路向——基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视角

    王翼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中国共产党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积极回应,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则是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理论特质的重要视角.普遍性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普世价值"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根本共识,成为各国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标准.特殊性层面,各国通过各自实践对全人类共同价值进行个性化阐释,使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得以独特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交融统一,不仅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深度,更是精确把握其实践路向的重要方法.

    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普遍性特殊性

    人居环境整治中的农民主体性缺失:过程与机制

    李祖佩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涉及农村发展的民生政策的实施力度逐渐强化.在此过程中,农民主体性缺失问题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以中西部地区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实施为表述对象,以"国家—基层政府—农民"关系为分析框架的研究,揭示了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形成过程与内在机制.国家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政治任务序列并辅之以明确的政策规定、目标要求和严格的执行规范.面对高强度行政压力和绩效冲动,基层政府将人居环境整治视作常态化中心工作,集中体制内资源、动用诸种行为策略以短期内完成政策任务并规避诸种不确定性行政风险.而在国家权利分配和基层行政主导背景下,村民自治的作用空间被压缩、政策理念与农民认知冲突凸显,农民被有效动员参与政策实施的难度提升,并表现出诸种"不合作"策略.从政策实施中各主体行为过程与逻辑出发,可发现农民主体性缺失的"排斥"和"退出"两种相互促发的形成机制,进而为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优化农村民生政策实施机制以激发农民主体性提供了方向性参考.

    农民主体性人居环境整治"国家—基层政府—农民"关系民生政策

    编外人员"分类—分层"困境的组织解码:基于条块关系的视角

    徐刚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编外人员问题,可以基于组织条块结构的题中之义而由条块关系维度展开组织解码.伴随政府机构编外人员的扩张态势,出现了编内编外人员类别划分因非对等地位而异化为层级区分的"分层—分类"现象.在组织源头上,编外人员分层困境可溯源于政府条块关系的双重"割裂"效应,其在强化垂直管理中凸显了条块管理的层级制特征.为此,应在组织体制重构下寻找条块关系张力中的平衡点,在实现党政统合中由侧重分层对待转向专注分类规划.

    编外人员"分类—分层"条块关系"割裂"效应政党治理

    邻避效应化解中地方政府的行动策略——以W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原址重启为例

    贾秀飞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利益差异—组织结构—治理工具—跟踪评估"为分析框架,基于W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原址重启的案例研究表明,邻避效应化解中利益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状态,体现在利益内容、利益关系及利益层次三个维度,因此掌握利益差异修正尺度至关重要.对此,地方政府由"管控者"转变为"治理者",在修正利益差异时采取了不同的行动策略.通过组织结构创新搭建"工作组"模式,链接在地利益网络;运用复合式治理工具,调节个体利益差异;跟踪评估项目关键节点,进行全周期评估,并在动态治理中激活原有组织模式.分析框架与案例实践互相补充的尝试,可为邻避效应化解研究与实际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邻避效应利益差异工作组治理工具周期评估

    "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分析——关于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与人类心智运作机制的探讨

    吴忠伟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深具哲学气质的理论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构建了具有"元人类学"意义的结构人类学,意在处理人类的无意识层面上的心智运作机制.故在探讨亲属关系这一传统人类学的主要议题时,列维-斯特劳斯关注的不是"亲属关系"本身,而是"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通过将结构语言学的音位学原理应用于亲属关系分析,列维-斯特劳斯区别了意识层面上的亲属关系"称谓系统"与亲属关系"态度系统",构拟了基于三种维度亲属关系的无意识层面上的亲属关系结构(亲属关系的原子),从而将"婚亲"与"血亲"关系的分析推进到规范性的理论层次,由此指出人类的"婚姻关系"不仅以"乱伦禁忌"这样一种否定性原则规范,更有正面的、肯定性的限制规则,此即"交表亲"婚制.借对"交表亲"婚制的研究,列维-斯特劳斯将莫斯关于社会组织得以成立的"互惠原则"扩展为更抽象与普遍的"交换"逻辑.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心智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