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求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求索
求索

月刊

1001-490X

0731-84219107

410003

长沙市德雅村

求索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刊物。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办刊的中心任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代农家账簿中的乡村价格体系——以浙南石仓地区为例

    蒋勤
    9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海量明清地方文献进入公藏机构,如何凭借零散的契约、账簿、票据等史料开辟新论题或是检验经典命题,成为亟待突破的难题.通过对民间账簿开展全面释读,并整体核算和变量提取,或可形成基于民间文书的价格研究新范式.以清代浙南松阳县石仓的农家账簿为核心史料,可构建一个19世纪地方食物类价格的体系及相对序列.在民间文书研究中,采用统一折米的方式可解决不同时空度量衡和货币不一致难题,提供了简易且有效的比较物价的方案.研究发现,米价较稳定,其次是猪肉价格,最后是盐价和糖价等外部商品的价格;而折米价格的变动则反映商品供应能力和需求的相对变动,从中或可窥见乡村市场与产业的兴衰.整体性分析和量化方法的结合,为系统发掘地方文献的研究价值开辟了新路.

    石仓食物价格乡村市场

    唯物史观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路向(1949-1966)

    赵庆云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1966年间,中国近代史学科获得政治与学术的双重动力,其学科地位得以大幅跃升.研究者衷心服膺唯物史观的基本理念,重视劳动民众的理念被大多数历史研究者内化为不言自明的共识,史学研究因而眼光下移,撰写"劳动人民的历史"蔚然成风.中国近代史研究对底层民众给予高度关注,大大拓展了研究领域,改变了以往相关研究偏重中外关系史的基本格局.相应地,研究者看待史料的眼光也发生转换,并在如何获取史料上形成新的理念与取径,转而强调走出书斋,到实地进行历史调查.唯物史观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立场,也引导了研究视角与研究论题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形塑了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基本面貌.

    唯物史观1949-1966年中国近代史研究

    拒迎之间:杨树达对"新史学"的批判与呼应

    张晶萍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近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学者,杨树达在史学领域成就颇丰.他一方面批判"新史学"扩充史料却又鄙弃正史的史料观,主张"苟欲治史,必先取正史",致力于对《汉书》的整理与考证,融史家、史籍、史事研究于一体.另一方面,又积极使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历史资料,不但开辟了社会史研究的新领域,更"为史学辟一新径途",彰显了传统史学的近代价值.杨树达对"新史学"的批判与呼应,显示了近代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之间复杂缠绕的关系,也给今人留下了颇多值得思考、借鉴的地方.

    杨树达近代新史学话语建设

    列宁思想研究必须澄明的一个问题——对《四月提纲》误解的匡正

    俞良早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联和我国理论界有观点认为,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里提出了使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和路线,这是对列宁思想的误解.尽管《四月提纲》提出俄国革命下一阶段的任务有五个,但都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任务.该提纲文本中完全没有将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文字、论断和提法,而且当时列宁明确反对将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对该提纲的误解,把列宁的思想推向了一个脱离实际的、激进的、虚幻的和非科学的境地.该提纲的真实思想是,将俄国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4月以后以及十月革命胜利后一段时间,列宁领导党和人民进行了"准备"社会主义革命的工作.列宁的思想和实践体现出,他对于在落后的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谨慎态度.

    《四月提纲》五个任务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谨慎态度

    姚际恒《春秋》观再探

    张立恩
    13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春秋》学中,对《春秋》观的重建是建立新的解经体系的基本前提,而要建构新的《春秋》观又须先回应有关对《春秋》政治合法性的质疑.姚际恒基于对《春秋》政治合法性问题的省思重建《春秋》观.汉代公羊家提出孔子素王、为汉制法诸说以回应《春秋》政治合法性问题,在宋代程颐、胡安国一系《春秋》学中,又运用理学范畴重构孔子素王说,朱子也曾表示对这一理论的认同.鉴于此说影响之巨,姚际恒对《春秋》政治合法性问题的回应亦由此入手.他认为此说是误解孟子"《春秋》,天子之事"的结果,主张《春秋》是史书,"天子之事"只是说《春秋》借记述诸侯之事以示尊周之意.但姚氏之说与同样主张《春秋》为尊周之史书并试图以此重建《春秋》政治合法性的杜预不同.杜预"专修丘明之传以释经",认为《春秋》有凡例、褒贬,而姚氏则与之相反,不但将啖赵以来新《春秋》学所倡言的舍传求经之说推至极端,并承继朱子之说,主张圣人光明正大,《春秋》据事直书、善恶自见,无须预加褒贬.由此,姚氏以取消《春秋》政治合法性的方式,实现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并重建其《春秋》观.

    姚际恒《春秋》《春秋》无例说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以民生为特质

    熊金武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第二个结合"的应有之义,是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以民生为特质的经济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稳固的伦理基础.民生思想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硬核",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的"民生奇迹"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实践基础,建构以民生为特质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具有文化根基和实践逻辑.

    民生经济学知识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的实现路径

    刘灵辉
    1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法律和政策规制下,家庭农场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获得适度规模、成片集中且期限稳定的承包地存在着一些困难,主要表现为:家庭农场所需的成片适度规模化地块集中起来难、家庭农场集中起来的成片适度规模化土地地权稳定性较差.基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理论和地权稳定性理论,可从"地块物理拼合机制"和"地块权利稳定机制"两个方面,提出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的实现路径和服务于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的配套政策建议:一是完善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助力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集中;二是确保农民分享到充分合理的土地流转收益,对农民退出土地进行严格把关;三是规范集体经济组织在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内的土地调整行为以及在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届满时的延包方式.

    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集中地块拼合地权稳定利益均衡

    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运行机制——基于H社区的扩展个案研究

    谢小芹
    161-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多被放在"国家—社会"的范式下进行解读,忽视了政党这一关键变量.借鉴布洛维"制造同意"的理论洞见,可构建"引领认同"的分析框架,以呈现一个典型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基本过程和深层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共产党通过高位推动、深度嵌入和标识感召的政治机制,主体吸纳、资本聚集的社会机制及个性服务、便捷服务和兴趣服务的情感机制形塑出 自上而下的温和引领.社区主体则通过与党政互动滋生出政治信任、情感归属和价值重塑,形成了 自下而上的自愿认同.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由此双重机制构成,以党建带社建、以社建促党建,这不仅拓展了"政党—国家—社会"范式的学理内涵,亦丰富了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中国命题".

    党建引领引领认同社区治理运行机制

    效率抑或公平:县域教育资源配置论

    杨华
    171-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教育资源具有市场和社会双重属性,其配置要遵循市场属性内含的效率原则和社会属性内含的公平原则.不同学段或学校的定位和目标不同,其资源的市场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强弱程度就有差异,配置的方式和机制也大相径庭.当前县域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是跨片区招生、义务教育资源集中于县城和超级中学"掐尖",原因在于资源配置片面追求效率而相对忽略公平.县域义务教育目标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资源配置要遵循"弱市场—强社会"属性内含的原则,但是又不能搞绝对均衡而导致绝对无效率,因而义务教育资源集中配置到九年一贯制的乡镇学校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在保障公平的同时又能兼顾效率.县域高中教育既要集中资源提升高考竞争力,保障县域教育出口,又要让县乡的孩子们能够就近、低成本接受教育,其资源配置要遵循"强市场—强社会"属性内含的原则,将资源集中配置到县中,使其资源使用既有效率又不失公平.

    县域教育资源配置县中乡镇学校

    "第二个结合"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价值、逻辑与实践空间

    肖卜文
    181-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既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又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个结合"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内在逻辑,就在于它坚定了文化自信,筑牢了道路根基,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加速了文明更新,打开了面向未来的创新空间.从彼此契合、守正创新、开放包容、明体达用、互相成就等维度分析发现,"第二个结合"可以推进实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第二个结合""古今中西之争"习近平文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