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浦虹

双月刊

1009-8879

qjsyxb@163.com

0874-8998687

655011

云南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登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各领域的优秀论文,面向国际公开发行。目前,编辑部正以创办精品期刊为中心,狠抓刊物的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努力实现“争创省内一流、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优秀高校学报”的办刊目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小病房写出大社会——薛舒非虚构新作《太阳透过玻璃》四人谈

    杨剑龙虞涛薛舒吴越...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薛舒的非虚构新作《太阳透过玻璃》,是其《远去的人》的续作,描述父亲住进病院直至去世,在叙述对失智失能父亲的照料中,描述病房其他病友的状态,也呈现出护工们的工作与追求,从一个病房写出了整个社会,中国式的情感特色呼之欲出.薛舒写的是临终病院的苦痛人生,她常特意用一些欢快的声音来冲淡文字的痛感,最终汇成一场情感交融的交响乐.非虚构写作与人的潜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所谓的记忆就是不同的事情进入心灵的顺序.薛舒的非虚构创作已经达到比较高的境界和层次.

    薛舒非虚构写作临终病院悲情

    "非虚构"理论的源起与发展——从舶来品到本土化,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共存

    虞涛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非虚构小说"概念的提出,评论界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试图将这一舶来品,为本土纪实文论发展所用,由此衍生出了"非虚构小说"为何物,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与"非虚构文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以及"纪实小说"这一说法是否存在等一系列疑问.学界的"非虚构"理论成果,以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专栏为主.在"非虚构"概念传入中国之后,其理论研究由单一强调"非虚构性"的局限,到成为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理论的附庸,后借助大众化趋势逐渐自成一派,"非虚构"理论正是在回溯和革新中蔚然成风.重新梳理"非虚构"理论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可以更为清晰地了解其内涵及变化.

    "非虚构"源起理论发展本土化多元共存

    李娟的"羊道"系列:边地生活的日常书写

    刘栋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娟的"羊道"系列是新世纪以来非虚构写作潮流的重要代表作品.她表现了边地牧民的人物性格与风俗习惯,以及边地动物的生活百态等.日常生活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方法,拉近了边地与中、东部地区的距离,打破了读者与边地之间的隔阂,也代表着一种谦虚、真诚的写作态度,是抵达真实的一种途径.李娟在描写边地日常生活的背后,对现代化进程中边地人与自然的命运进行了深度反思.

    李娟"羊道"系列边地日常生活非虚构写作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地域性"表现及其比较价值——兼论结构对照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欧阳琼芳马明飞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由于受"资本主义地域性"的限制,从而具有相对制度的妥协性、对西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性、以及由于缺乏执政党支持而派生出的学理性,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而在"社会主义地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则更为原本地保留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并且以中国化成果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拓展.在承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执政党领导下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在吸收社会建设经验后诊治现代性症候的能力,在理论拓新的同时坚持群众路线和人类关怀的能力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借鉴价值.

    资本主义地域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合作

    斯建华
    3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在吸收总结世界各国现代化规律的同时极具中国特色.面对俄乌冲突、中美科技竞争等事件对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以数字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已逐渐成为各国发展核心竞争优势的战略性产业.为此,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数字基础设施内涵、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情况及当前数字基建国际合作发展态势作了简要分析,并指出了当前所面临的挑战.最后,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四个着力点对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合作提出了政策建议.

    中国式现代化数字基础设施国际合作

    迈向共同富裕的高质量乡村振兴:内涵、目标与路径

    曾智洪郑文颖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和实现途径,而全面共同富裕则是高质量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和发展图景.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至今,我国已在乡村品质提升方面取得卓著成效,但囿于乡村地区长期存在产业粗放化、人才空心化、文化荒漠化、生态零散化、组织碎片化等桎梏,制约了乡村振兴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转变.因此,持续推进高质量的乡村振兴需要从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出发,厘清其内涵特征和战略目标,坚定推进乡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领域高质量的整体性振兴,方能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的美好图景,促进全面共同富裕战略取得实质性突破.

    共同富裕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性振兴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张洪昌吴迪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赋予乡村产业振兴新的科学内涵,树立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以乡村生活富裕为根本目的,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聚焦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产业融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强利益联结,激发富民长效动能;践行绿色生态,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科技创新赋能,推动农业高水平自立自强.

    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产业振兴产业融合发展利益共同体

    情、理、法协同治理:从"砂场如战场"到河清海晏的关键

    朱倩钟宇梦
    6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河砂治理成为全球自然资源管理面临的一大重要挑战,国内外学者围绕河砂的开采、影响、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以往的研究往往从单一视角切入,侧重于合法性、合理性的分析,缺乏从情感合理性角度进行深入讨论,而且大多数研究仅聚焦于河砂本身而忽略了河砂背后的"人"的存在,偏重于资源"权利"分析而轻视了资源治理背后的"权力"动态.基于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要求,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韩江三角洲河砂资源开发与治理中长期存在的"合情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张力以及多元主体基于"情、理、法"展开权益博弈的调查研究表明,惟有实现情、理、法的协同治理,河砂治理才能实现从紊乱向和谐的转变,为实现河清海晏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河砂治理"情、理、法"协同治理乡村生态振兴韩江三角洲

    整体史观视角下的濮人文献研究

    李艳峰吕雪芮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关濮人的丰富研究一直以来聚讼颇多.以整体史观为方法论指导对其文献体系进行系统把握,有助于关照到濮人问题的全局和根本,有助于呈现其完整的源流走向和历史结构.在新时代背景下,跳脱传统话题框架来看,作为中国民族史上一种"过程类型"的濮人历史蕴含有"其命维新"的宝贵理论价值.

    濮人研究文献体系整体史观时代价值

    《宋书》《南齐书》《梁书》民族列传中的南北方民族关系研究述论

    马宜果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朝共有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分别记载宋齐梁陈的历史.通过对《宋书》《南齐书》《梁书》民族列传的研究,可以看到在南北朝时期虽然大一统中国出现了多个政权分立的状况,但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仍然在延续,中华民族共同体仍然在发展,而且为下一个历史时期更大规模的大一统格局进行着质和量的积累,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故研究《宋书》《南齐书》《梁书》民族列传中的南北方民族关系便具有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宋书》《南齐书》《梁书》民族列传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