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浦虹

双月刊

1009-8879

qjsyxb@163.com

0874-8998687

655011

云南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登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各领域的优秀论文,面向国际公开发行。目前,编辑部正以创办精品期刊为中心,狠抓刊物的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努力实现“争创省内一流、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优秀高校学报”的办刊目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构建与边疆治理现代化

    方盛举何思琦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疆地区历来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区域,立足"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深刻认识和把握统战工作的特点,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战略部署.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构建完善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完善的大统战工作格局能够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强大法宝作用,有效破解边疆治理难题,在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和民族团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构建,有利于促进边疆各民族的政治认同、提升边疆政治资源的整合力、营造优良的政治环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地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需要健全统一战线服务边疆治理的体制机制、以"大统战"系统思维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构建"两个共同体",统筹边疆治理与全球治理.

    大统战工作格局统一战线边疆治理现代化

    跨境合作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基于边界负效应视角的分析

    刘华林杨睿哲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人类提供了一个互利共赢、共建共享、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守望相助、尊崇自然的美好世界蓝图.但在现实世界中,国家边界存在经济屏蔽、法域分割、文化区隔、全球分配的武断、跨境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公地悲剧"以及负外部性等负效应,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跨境合作治理是一种削弱边界负效应的重要方案,其所涵盖的跨境文化交流、跨境互助、跨境安全合作、跨境经济合作、跨境资源合作等内容能有力促进文化共同体、友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的建设.跨境合作治理成效主要受到主体、过程和环境三个主要维度的若干因素影响.我国要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需重视从"主体激励""过程设计""环境营造"三条进路出发推进跨境合作治理.

    国家边界边界效应跨境合作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

    跨境灾害合作治理研究——基于体系-过程-能力的分析框架

    琚婷婷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境地区与内地之间通达不畅,在共同发展的同时也会面临着共同的灾害问题.随着灾害影响范围跨越国家边界,需要多方行动者共同合作才能提升灾害治理的能力从而达到治理的有效性.跨境灾害合作治理体系是由合作治理主体通过建立跨境灾害合作治理共同体,将合作意愿和要求转化为治理行动的过程,最终输出关于跨境灾害合作治理的相关政策,为跨境灾害合作治理提供产品和服务,提升跨境灾害合作治理能力,确保跨境灾害合作治理体系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凝聚不同国家人们的力量,开辟更深入的治理模式,进而应对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跨境灾害合作治理体系-过程-能力

    以有生有:会泽铜商文化资源续用的县域方略研究

    邓玉函夏福立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作为重要的行政治理空间,孕育了独特的县域文化,是传统文化集散地.时下,要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就需要依托县域这一中观载体,上承国家宏观战略下接村落微观实体,进而实现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整体性、立体化传承创新.会泽县铜商文化资源的民用、学用、商用实践方略表明:乡村振兴和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是有机统一的,并行于县域传统文化资源的续用实践之中.

    铜商文化资源以有生有续用县域

    铜盐资源视域下西南边疆史前文化的分布与转移趋势

    王瑰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西南边疆温和的气候和资源条件,为史前人类的生息繁衍提供了理想场所.西南边疆还有丰富的铜盐资源分布,而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开始普遍食盐,文明与国家的诞生又与铜器时代相伴随,因此,西南边疆实际上也是孕育文明的温床.检索西南边疆从旧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址到新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址,以及新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址再到早期青铜时代代表性遗址的分布特点和变迁特征,可以看到其间闪烁着人类向丰富盐泉资源区和丰富铜矿资源区转移的自发趋势.这个趋势弥补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突然开始普遍食盐与青铜时代早期突然成功掌握采铜冶铜术的逻辑缺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主动食盐与对铜矿、天然铜的识别利用本身也应当是"新石器革命"的重要内容.

    铜盐资源西南边疆史前文化分布与转移趋势

    历时性视角下旅游目的地建设历程与形象建构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隽雨仙杨茜好保继刚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旅游经历了从旅游事业接待转型旅游产业建设的起步阶段、99 世博会的快速发展阶段、多个国际级旅游目的地扩张阶段,一批资源导向型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成熟.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与变迁始终深受文学、影视等艺术构建的影响,并与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条件与传播媒介变迁所契合,实现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稳固与持续传播.研究以系列重要事件为时间节点,采用历时性的研究视角梳理了云南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对云南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历程和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由此提出对未来云南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策略的建议.

    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传播策略历时性

    云南省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的时空耦合研究

    童彦朱奕杉朱海燕高庆彦...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熵值法,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构建城镇化与旅游业时空耦合发展系统及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2012~2020 年云南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的时空耦合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城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高,协调发展趋势良好,城镇化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同时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的提高又推动进城镇化演进.从时间序列特征看,云南城镇化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先后经历了失调阶段、磨合阶段和协调阶段,自 2015 年起由城镇化滞后向旅游业滞后转变;从空间格局特征看,云南城镇化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的高值区集中在昆明和丽江,呈点状分布,曲靖、玉溪、楚雄、红河等滇中地区是磨合过渡阶段的集聚区;耦合协调发展的低值区集中于滇西的迪庆、怒江、临沧、德宏以及滇东南的文山和滇东北的昭通.呈现以昆明、丽江为核心,从中部"协调"型,逐步转变为边缘"失调"型的空间格局特征.

    城镇化旅游业耦合协调云南省

    人工智能时代网络文学写作的主体性位移与重构——基于后现象学的媒介技术哲学

    李杰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问世之后,一些网络文学文本的生产往往通过作者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指示性问答、引导式对话来完成.文学文本的生产主体由单一的人过渡到了人机协同的"类主体",文学写作的主体性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历史性的位移:一是策略性地让渡作者主体性,将即时化、均质化的写作活动最大限度地交予人工智能完成;二是超越机械写作的逻辑,最大可能地固守作者的主体性权力,始终警惕人工智能对写作主体性的僭越.人工智能时代网络文学写作的终极理想和导向应该是"人机一体化":作者主体与人工智能之间不断越界和对话,在动态交互中创建出一种将人类智慧、机器智能以及网络环境有效结合起来的超高级别的智能化系统.因此,网络文学写作的主体性就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从一种辩证法的循环中获得积极的重塑.

    生成式人工智能网络文学写作主体性后现象学

    网络玄幻小说对传统"俗文学"的当代传承——从猫腻的系列作品切入

    杨新宇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猫腻的系列玄幻小说在激烈的网文竞争中脱颖而出,与其对传统"俗文学"的当代传承密不可分.他始终将受众的需求置于首位,通过对各类爽点萌点的精心提炼与高频使用、天马行空的玄奇内容安排、对经典武侠故事的巧妙借鉴以及对具体行文的适时调整以最大程度地书写大众读者所"喜闻乐道"的故事内容;通过超长篇的文本设置与频繁的更文速度、高密而曲折的情节安排、可圈可点的人物塑造以及极富网络时代特色的语言特质践行"辞浅会俗"的审美追求;通过对人世质朴真情的描绘以及对自身独特情感体悟的抒发展现"言为心声"的情感底色;通过"导愚适俗"的价值旨归满足着读者更高层次的价值需求,带给读者以世俗文化可接受范围内的理想主义的精神召唤,从而成功实现了作品商业性与文学性的兼顾.猫腻的系列玄幻作品于网际的一鸣惊人是传统"俗文学"在当代文化价值的直观印证.

    网络玄幻小说猫腻传统"俗文学"当代传承

    产业融合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杨俏丽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共同富裕的薄弱地区,同时面临着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等多重任务.产业融合作为中国农村生产方式的重要变革形态,其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密切关联.产业融合通过创新农业产业化模式、提升农村集体增收能力和发挥"规模效应""吸纳效应""溢出效应""带动效应"等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扩大共同富裕空间、提高共同富裕广度与深度.面对现实中体制机制性障碍弱化农村产业融合深度、市场体系衔接不畅影响产业链价值提升和产业融合空间、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滞后弱化产业融合支撑力等问题,以产业融合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应重点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健全农村产业融合要素保障机制,强化农民共享城乡发展成果的制度支撑;构建高能级多融合产业体系和完善产业链,全面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赋能;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效能;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扩大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共享度.

    共同富裕产业融合乡村振兴农业产业现代化产业利益联结机制